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鲁迅后期文艺思想的特定角度论述了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的特征。鲁迅一方面批判了文艺的“人性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性、政治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将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庸俗化的文艺观点。鲁迅的文艺意识形态观以较高的逻辑起点和辩证思维,阐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既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政治与经济的能动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特定的经济政治内涵——中国革命及社会生活有着切合实际的正确理解;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中介环节和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确把握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艺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毛泽东晚年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不仅在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上,而且在文艺思想上,都可作如是观。鲁迅逝世后不久,毛泽东就在《论鲁迅》、《新民主主义论》等讲演和文章中对鲁迅作出全面、深刻的历史评价;后来又向全党推荐鲁迅著作《答北斗杂志社问》,作为延安整风中“反对党八股”的学习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解决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发展的方向、路线等重大原则问题,《讲话》还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文艺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大量吸收并深化发展了鲁迅的文艺思想。本文从文艺的服务对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等方面,探索《讲话》与鲁迅文艺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着“京派”知识分子,于是“京派”文学也呈现出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从文艺的本体观到创作观再到批评观可以看到“京派”文艺观念和风貌。可以说,自由主义从根本上塑造了“京派”,是“京派”成“京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艺上风格与流派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何在,怎样评价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对这些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在实践中妥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也正是美学上的重大课题.鲁迅,不仅在他的文艺专著,如《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而且在他的许多杂文、书信、序跋、日记中,都有不少关于风格与流派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是鲁迅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民众文艺周刊>在邵飘萍的报刊改革下成为当时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记录,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参与了其编辑工作,并"通读"、"校阅"稿件至16期.鲁迅在<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杂文七篇,译文三篇,杂文内容包含称颂革命先驱,同情底层民众,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暴行和反动文人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且有形象性、融理于情的文学特征.<民众文艺周刊>记录了鲁迅的抗争,也促成了鲁迅杂文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讲演为研究文本,分析了其对20世纪前30年上海文艺发展、演变历程的精辟概括,认为该文从“才子佳人”小说的兴衰,对创造社和“革命文学”运动的评议,“革命文学者”所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三方面。展示了鲁迅后期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8.
在文艺评论中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反映着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的斗争。在这方面,鲁迅是一个光辉的榜样。文艺评论是阶级斗争的一个思想武器,鲁迅对此有着极为明确的认识。他是把文艺评论作为一项严肃的革命工作来看待的。他认为文艺评论必须为开展思想斗争、促进革命文艺的发展服务。三十年代,鲁迅在不少文章中,反复驳斥了某些抹杀文艺评论的革命作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中玉同志在《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十一号上发表了题为《文艺的本质特征是生活的形象表珊——学习鲁迅对文艺性质、特征、任务、作用的看法》的文章。文章认为; 一、鲁迅没有把文艺定名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鲁迅的确说过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类话,但是鲁迅是针对革命文艺而言的。鲁迅这样说乃是在论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是说革命文艺具有这样一种重要的社会作用,而不是为整个文艺下定义。鲁迅对文艺的本质是有明白、完整的认识的,即文艺是生活的形象表现。这就是他对文艺所下的最概括的定义。二、鲁迅是不同意把文艺定名为阶级斗争工具的。鲁迅非常重视文艺本身的特征,即文艺的形象性。他认为革命文艺能够起到武器的作用,就因为它是艺术的缘故,否则便不成为武器。简单地把文艺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即使在讨论文艺的作用范围内,也是不完整的。人生无比丰富、复杂,形象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孔子的诗评观王耀贵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象、教育家,他不仅精通哲学、教育、伦理、历史,而且善于文学、美学和文艺评论。他的诗评观可说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源头,为中国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就孔子关于诗歌功用的诗评观作点粗略研讨。一、孔子论诗歌的社会作...  相似文献   

12.
李贽的文艺美学思想有显明的内在逻辑理路.他以童心即个体之心为文艺本源,以至情即个体之情为文艺本体;故而讲求创造,反对复古、摹拟、因循,并肯定了通俗文艺的价值;高扬了创作主体性,是对传统文艺美学观的反动.但其美学思想也存在着较大缺陷.其深刻性与片面性都最终来源于那个时代新的社会因素的萌芽性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周作人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以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为一个原点,挖掘其对于鲁迅、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后期翻译活动继承和发展了他在早、中期翻译活动中一贯倡导的文艺救国思想,以革命的内容服务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同时,在这一阶段,鲁迅顺应时代要求,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直译”方法主张,这不仅有利于早期汉语白话文的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翻译文化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中期,《豫报副刊》是河南文艺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它是一种具有进步倾向的刊物,且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支持该刊的筹备和发行,并关心和帮助该刊的青年作家。鲁迅在该刊发表4篇《通信》,着重批评国民性问题,号召青年大胆讲话、勇敢前进。鲁迅对《豫报副刊》的影响和指导,使该刊发挥了更大的战斗作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6.
鲁迅民俗观的形成,主要与国外人类学派民俗观、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有关。与借民俗以研究历史或表达人生情趣不同,鲁迅的民俗观是一种启蒙致用的民俗观,但其部分观念并没有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人类学派民俗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成就了鲁迅的民俗视野,但同时也弱化了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30年代“左联”的盟主,周文是在鲁迅直接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作家,因而,周文一生的思想、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都深受鲁迅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二人分别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浙东水乡世界和边地军政世界,共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历史画廊,但在创作风格和语言运用上各有特征。同时,鲁迅和周文都积极倡导文艺的大众化,周文继承并发展了鲁迅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鲁迅本体论研究随之而出。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对鲁迅本体进行了探寻。两种探寻最终应合而为一,探寻出一个完整的鲁迅本体,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早期的文艺观《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第一篇论文艺的重要论文,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篇重要的文艺论著。青年鲁迅对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文艺的起源、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20.
从《<希望>编后记》看胡风编辑刊物的倾向是:严肃的文学观,继承与发展鲁迅精神以及主观战斗的现实主义。胡风所编《希望》比《七月》更进一步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艺理想和编辑理念,而每期的编后记则鲜明地揭示了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