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第一产业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第三产业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省第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尚需不断完善。由此带来的启示,一是第三产业仍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二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三是高校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四是学校要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基于1978-2015相关数据对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且二者协调性较差;第一产业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第二产业劳动吸纳力不足;第三产业面临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从相关度、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三个方面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吉林的"一、三、二"就业结构与"二、三、一"产业结构呈非对称状态,其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依然是吉林经济发展的重心,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吉林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产业结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广东省产业结构呈现合理化趋势;从广东省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有转移出去的压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存在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大于第三产业,因此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强于第三产业;实证分析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表明,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分析济南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等,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6.
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新疆1978-2013年的时间数据,分析新疆的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通过计算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新疆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和所占的比例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都处于上升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总产值非常接近且2000年以后二者产值的增加速度突然加快,与第一产业的产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三次产业的产业比重波动较大,2004-2013年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快,就业人员较多的转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极其不平衡,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第三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对劳动力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依据分析的结果,新疆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泛长三角地区对于推动全国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匹配问题广受关注.通过对2000-2012年泛长三角地区苏、浙、皖、沪的GDP产业分布比重、劳动力产业分布比重进行变换处理,并结合组合预测模型对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分析和预测,表明泛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普遍为正,也就是说劳动力普遍充足;苏、浙、沪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存在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的稀缺问题;皖、苏两地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也就是说该产业的劳动力较为短缺.  相似文献   

9.
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江苏省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负相关,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较强,就业人口已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泛长三角地区2003-2011年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数据为研究基础,借助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商原理,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信息熵呈波动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行业就业人口分布集中有序,工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空间维度上,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信息熵大体由内陆向沿海呈阶梯状递减的趋势分布。信息熵低的城市,其工业和服务业区位商都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就业转向非农业,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实证分析得出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农业演进路径: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就业,而农业生产率提高则减少就业,总的影响是排挤就业。因此,劳动力转移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的历史趋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技术进步路线,大力发展现代大农业,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建筑装饰装修行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多的行业,面临着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以及就业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由此,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该文研究的是芜湖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对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对产业结构分析中发现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贡献度最大,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就业结构分析发现芜湖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最大;并对两者进行协调性分析,发现芜湖市的第一、三产业人才过剩,而第二产业却供给不足。利用计量模型做了回归分析,提出政策建议,认为须加强第二产业的就业供给,同时要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率来吸纳就业。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的是就业结构。但是到目前为止,河北省的三大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科技含量低、第三产业裹足不前。因此,政府部门也提出了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产业调整方向。另外,十二五期间各行业的就业结构正在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这对高职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也必将影响和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SSM分析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乌鲁木齐的产业结构变动。结果显示,乌鲁木齐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只有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一、三产业都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较大,且波动性很大,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且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效益低下,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7.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我国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直接降低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同时,由于相对忽视了积累人力资本,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没有构建起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遇外部冲击,便通过“倒逼”使重化工业战略得到强化,从而造成新的就业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应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紧迫又复杂的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财政分配手段是政府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社会的供给与需求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因此,从财政分配结构改革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对劳动力的吸拉状况,通过分析国外一些国家利用财政手段促进就业水平提高的措施,针对我国社会现状提出我国财政分配结构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