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系密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功课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鲁迅认为,“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紧紧抱住”。朱熹认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单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中取得了各种丰富的知识。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做为中学生,当然首先要把课内的书读好,把课内的功课认真做完,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才能使自己获得更丰富的知识。鲁迅还对课外阅读打了个比方,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要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酿出  相似文献   

3.
一、从鲁迅不主张“给小孩读《狂人日记》”说起 鲁迅生前曾表示,他不赞成把他的作品选作教材。他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①这不完全是出于自谦;他当时认为,“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②在“那些书”中,鲁迅特别不赞成把《狂人日记》选作青少年的教材,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最不愿意的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著名革命文豪鲁迅先生一贯把外国语当作人生斗争的一种工具。他懂得俄语、英语、法语和日语。尤其是日语,他不只能看、会说,且能熟练地运用日文进行写作。他经常教育青少年要懂一门外国语。据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他常常对我说,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也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不要仅仅抱住目下流行的时髦书。此外,他也告诉我,必须要懂一种外国语,多学会几种更好。”(俞获:《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鲁迅针对我国文化和科学技术落后状况,坚决主张我们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务期清除糟粕,吸取精华,以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他在致许广平的信中,给她指出“不能看别国书”,这是“一个吃亏之处”。(《两地书(85)》)后来,他亲自选出课本给  相似文献   

5.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就会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受到优秀思想的影响,在中学生性格、品质形成的特殊时期,这些就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视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和“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强调了用课外阅读去辅助课堂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学语文 ,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语感。养成了语感 ,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容易提高 ,因此要通过课外阅读 ,不断积累词汇 ,培养语感 ,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 ,如何通过课外阅读 ,不断积累词汇 ,培养语感呢 ?一、语书———感知言语信息早在 30年代初期 ,叶圣陶先生就指出 ,“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古往今来 ,人们在这方面是有深刻体会的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等 ,都是强调“读”的重要性。现当代语言大师鲁迅、巴金、茅盾等在青少年时期…  相似文献   

7.
王景山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中系教授。作为鲁迅研究的名学,他一直主张,要把鲁迅的学乃至鲁迅的精神向青少年普及。这套《鲁迅五书心读丛书》就凝结了王先生对鲁迅的理解,对青少年的关爱。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广泛阅读的能力,应该把课外阅读当作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但是无庸讳言,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从根本上忽视了课外阅读。或者由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不理解甚至  相似文献   

9.
发展和培养青少年的智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的重要课题。其实,早在二、三十年代,作为伟大的教育家的鲁迅,就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智力培养。在理论上,他有相当全面的、精辟的见解;在实践中,他有比较完整的、良好的方法。应该说,这是鲁迅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对于加强青少年的智力培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首先认为,智力就是民力、国力,开智可以醒民强国。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在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 ,域外各国都尤为重视素质教育 ,把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当作“重头戏”。1 .美国的中小学成了学生的“代理家庭”早在 1 990年 ,美国 3 3位大学负责人在《致美国总统的建议书》中 ,就特别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针对美国单亲家庭愈来愈多、最终会把未成年的孩子推入无助的深渊这一现象 ,美国中小学顺势成了学生的“代理家庭”。新型家庭承担起了“家教功能” ,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青少年不单单是学习的孩子 ,更是完完全全的人。因此 ,美国中小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在课堂上加大对青少年德智…  相似文献   

11.
朱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Z1):33-35
"横眉冷对千夫指",战斗的鲁迅,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的鲁迅,也把他那锋利的匕首和投枪投向了陈腐落后的、反动的中国旧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鲁迅先生一直把教育界作为他主要的战斗阵地,使他成了一名反对旧教育的英勇战士.在浙江,他反对封建顽固派夏震武推行的奴化教育;在北京,他是女师大进步学生运动的向导;在厦门,他与既崇洋又尊孔的厦大校长激烈交锋;在广州,他怒斥国民党政府"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积极营救被捕的进步学生,失败后愤而辞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大量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正是这些,构成了鲁迅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他的"匕首和投枪"的风格也是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在广阔文学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同时对后世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文章将《豌豆三笑》与鲁迅思想相联系,从赵毅衡“改革创新”思想和“坚强韧性”生存哲学、“洋书误身”观念和“彼岸”精神的提出,探析他在作品中显现与潜在的对鲁迅思想的继承与“遗忘”.  相似文献   

13.
课外阅读ABC     
要学好语,仅局限于几本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加强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水平。鲁迅先生就特别希望中学生在做完功课之余,能重视课外阅读,他说“爱看书的青年,尤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相似文献   

14.
徐亮 《教师》2015,(13)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总担心课外阅读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影响到中考、高考.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患上了语文“贫血”症.  相似文献   

15.
加强口头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叶圣淘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把“说话训练”当作开启学生思想之门,激发学生表达之欲的“总枢纽”。这个十分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曾向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说明在现今大语文教学理念下,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课内阅读的重要延伸和发展。但事实上,现在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达标,农村学校情况尤其令人担忧。据调查,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即使为了落实新课标理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尝试,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读书之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为本校学生开列了一份青少年时期课外阅读书目。我数了一数,书目中俄苏文学为116种,外国文学为161种,共计277种。其中有一部中国作品,即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苏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大纲的贯彻实施,课外阅读越来越被广大有识之士注意,提到语文教学的议事日程中来了。谈论课外阅读指导的文章屡见不鲜,真是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我认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要从三方面入手。一、目的指导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鲁迅先生则提出“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说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靠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也十分重要,因而要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指导,让他们了解: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从“五四”时代就致力国民性的改造,是第一个喊出“救救孩子!”的人。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有近二十年办学和教育实践;后来,他虽然离开了具体的教育岗位,但他从未放弃过这个重要阵地。本文试从教育的角度,谈谈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以及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六册《三味书屋》一课,讲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故事。鲁迅先生为料理家务,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一次迟到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批评,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文中对“早”字有几句形象生动的描述,“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衬托出鲁迅先生把“早”字刻进心里的暗暗决心。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严以律己、遵守时间教育的好教材。笔者教学这一课,紧抓“早”而设计教程理解内容,紧扣“早”而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