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和《<呐喊>自序》中分别有一段对于屋子的描述: “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狂人日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呐喊>自序》) 鲁迅笔下的这两间屋子同是暗指封建统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4.
封建制度,就象一个窒息的“铁屋子”。鲁迅小说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些成了“铁屋子”的牺牲品;有些成了“铁屋子”的卫道者;有些成了“铁屋子”的叛逆者、抗争者、探索者;还有些在“铁屋子”里面痛苦地彷徨。这构成了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群像。他们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无法走出“铁屋子”;从而揭示了一个社会时代的主题:中国知识分子要想寻找新的出路,必须砸破象征封建文化的“铁屋子”,将这个奋斗融入社会斗争中去;知识分子个人的生活必须和社会大多数命运连接在一起,才具有意义,才能体现可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的思想对峙中,发现了构成乡土中国文化“长明灯”的历史原因:“庸众”与“庸俗”作为乡土中国的强大势力,一直都在以其强大的社会存在,与作为精英意识的儒学礼教形成对抗.因此在鲁迅个人看来,“庸俗”与“礼教”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反“传统”的重点也应首先放在反“庸俗”方面,这才是《呐喊》与《彷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6.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7.
服从于精神启蒙、思想革命的创作目的,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鲁迅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叙事。与这种精神叙事相适应,鲁迅小说在大的空间选择上主要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厚重的乡土中国———他的故乡绍兴为蓝本,在小的空间上则主要选择了最能展现人物灵魂、最能使人物说的封闭的室内空间。在空间的表现上,鲁迅小说采取了遗貌取神的策略,突出了它们的铁屋子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小说集《呐喊》《仿徨》,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丰碑.它们集中地反映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被人们誉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呐喊》《仿徨》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众多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的吃人者和被吃着形象来表达的.而它们的光辉成就之一,在于所塑造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鲁迅凭借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艺术概括,创造出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呐咸》是鲁迅主要关注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为其不幸而鸣不平,为毁坏囚其身心的铁屋子而呐喊,那么《徨》则更多地展示了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骚动不安和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成为探索中国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艺术结晶,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构成一个孤独者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呐喊》《彷徨》被选进苏教版高中语文十大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是名著阅读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鉴赏人物形象,相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可以略见端倪。如鲁迅在《自序》里写下了一段著名的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呐喊〉自序》中“寂寞”一词出现达十处之多,究其原因,是鲁迅先生年轻时“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的相继破灭,使他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但这种“寂寞”之感并非真的百无聊赖,更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有更多的积极的具体内蕴。爱国者对黑暗社会的痛恨“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就是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社会现状的形象比喻。鲁迅先生作为爱国者,早在弘文学院江南班时就第一个剪掉辫子,拍“断发…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的不少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谈到鲁迅在自己小说中的影子,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这些小说中“我”的形象。《呐喊》中有七篇小说有“我”的形象,除《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小伙计,《头发的故事》中的“我”是个阅历还浅的青年以外,其他五篇小说中的“我”,显然都有  相似文献   

13.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常在主题意象中蕴含或喻示其判断与理念,“辫子”意象暗示和表现了多重意义,其中主要否定“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的浓重的奴性意识,即否定国民的缺乏独立意识、不把人当人看及性格中的卑怯和巧滑。“辫子”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呈现当然源自鲁迅一生与辫子所有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特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18.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的中国,没有比这更敏感的话题了,大家都不说:不能说,也不好说,或者不敢说。但是,不说并不等于问题不存在,正好相反,接连不断的事故、普遍的困惑与迷茫,使这个话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大声疾呼的地步。我们也曾经是不敢说的那一类,但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们震惊的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如果人人都视而不见,或者有意回避,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这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所说,一间铁屋子的人很快就要闷死了,我们是让他们“毫无痛苦”地死去还是唤醒他们起来掀翻铁屋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要呐喊,不管我们的声音是响亮还是微弱,只要有唤醒人们的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停止,铁屋子就总有掀翻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20.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