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日抒情     
冬意为"四是尽也",释"冬"作"终",唐韩愈<关孟冬野序>说:"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大理电视台<身边>栏目播出了一期<回家>节目.我的同村老乡张继先(笔名北海)上电视了.在我的故乡呈庄村这可是件轰动的事.为圆文学梦,北海抛妻别子,靠一部单车,"万里走单骑",途经20多个省市,一走竟是13年.主持人曾丽霞说他"衣锦还乡"了.而这"衣锦"在我看来,就是北海旅途中,在广州结集出版的两部厚厚的诗集<把身体寄放在哪里>、<北海诗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夏王朝是否存在,在民初古史辨時代受到强烈質疑,夏王朝的開國始祖禹更被認爲是具有天神性的神話人物,而不被承認是實際存在的人君。本文討論武丁時代卜辭中"西邑"一辭的出现,是作爲受祭的對象,正與傳世文獻《禮記·緇衣》"西邑夏"相合,而且《尚書·太甲》及《清華簡·尹誥》、《清華簡·尹至》,也有"西邑夏"、"西邑"之辭,可見西邑即是夏,夏是周人對商之前朝的一個稱呼。殷人滅夏三百年之後的武丁時代,仍然以爲"西邑"能作祟害王,所以不時要燎祭。"西邑"最早是夏的王都,但卜辭中已轉化爲代表夏王朝先王之亡靈,由于伊尹曾服事夏王朝,而他與湯結盟滅夏,夏桀之元配"妹喜"在卜辭中和伊尹一起出現,即受殷人祭祀的"蔑",從滅夏故事的人、事、地三方面的記載,顯示卜辭的"西邑"正是夏王朝存在的明證。  相似文献   

5.
对今本<仪礼·乡饮酒>"坐捝手,遂祭酒"中"捝"字的解释,历来注释家分歧颇多.文章认为,汉代的<仪礼>写本中有"捝"和"帨"两种写法;郑玄训"捝"为"拭也"乃其假借义.郑注中作为"捝"字古文的"说"应读"始锐反",训"擦拭"义.由于"说"字的这种用法太过稀少,所以大型辞书皆未予收录,而研究者却不能不辨.  相似文献   

6.
卞孝萱 《寻根》2006,(2):122-123
<寻根>2006年第一期<柳宗元佚文<谱牒论>>说<谱牒论>"对于研究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以及思想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该文是伪作,今举两个明显的、无法解释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前些年,《瞭望》杂志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大理喜洲的民俗时写道:"喜洲实际上是大理历史上的文化重镇,早在汉武帝时期便为叶榆县县治所在,其建城历史超过2500年。直到现在,喜洲人  相似文献   

8.
词语的背后     
黄集伟是个专栏作家.专栏作家虽不是什么专家,但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多一些研究,或者说多留点心.沈宏非不是个美食家,但他的"写食主义"在文化圈内颇受欢迎,王枪手在大学里学的是"政治",可他的"读史"文章很有见地.这就是好的专栏作家.跟他们不同,黄集伟专门研究"词语",他至今已经先后出了三本书,都与"词语"有关.第一本叫<请读我唇>,本来是本写"词语"的书.偏偏搞得很暖昧.这第三本叫<非常猎艳>,看上去与"词语"更是没有丝毫关系,而在暧昧上却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9.
有两位前辈分别写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狗>,这回轮到我写"猴子"了.但是无论是特立独行的"猪"、"狗",还是"猴子",都是切实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只是请不要拘泥于我们所描绘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論年號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紀述年代的一種特有標識.它經常隨着新的元年而變换,所以也稱"元號".於是把建立年號稱爲"建元",改换年號稱爲"改元",而記述年號的書也多以紀元爲名,如<紀元編>、<紀元通考>、<紀元要略>等. "元"在古代典籍和傳統認識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易·乾文言>和<春秋>中都很重視"元".因此建元也就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而在史籍中多有此一筆.  相似文献   

11.
一論年號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紀述年代的一種特有標識.它經常隨着新的元年而變换,所以也稱"元號".於是把建立年號稱爲"建元",改换年號稱爲"改元",而記述年號的書也多以紀元爲名,如<紀元編>、<紀元通考>、<紀元要略>等. "元"在古代典籍和傳統認識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易·乾文言>和<春秋>中都很重視"元".因此建元也就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而在史籍中多有此一筆.  相似文献   

12.
<论语注>是郑玄晚年之作,他以<张侯论>为底本,校之以<古论>而为之注.自晋至唐,盛于一时.五代以后,该书逐渐亡佚.南宋以后,则连残本也见不到了.为了恢复郑玄<论语注>的原貌,自南宋王应麟始,惠栋、马国翰等人先后据前人所引之断章残句加以辑佚.20世纪以来,敦煌、吐鲁番地区先后出土了多件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为研究郑玄<论语注>提供了颇具史料价值的物证.<论语注>的注释特色是"以古学为宗",注重对<论语>字词的释义注音;同时也"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注重对经文的微言大义的阐发,成为会通今古学以释<论语>的代表作,在<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云游天峰山     
先有人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后又有人说:"大凡旅游,不外乎白天逛庙,晚上睡觉."类似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们上山登高,凭借山峰让自己的眼睛和情志远视茫宇,高接天空,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4.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的"不朽说",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魏晋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不朽说"在确立文学独立、崇高地位和超越儒家传统的"三不朽"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不朽说"的产生则主要应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儒家意识形态的解构和作者独特的个体特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新出材料,对西周金文中的"京宫""周庙""康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周金文中所见"京宫"在周初武王时应包括二宗庙:太王、王季,周康王之后"京宫"不再出现。周初武王取得天下后立文王之庙为"周庙",成王时"周庙"含有文王、武王二庙,康王时"周庙"含有文王、武王、成王三庙,到穆王时"周庙"则形成仅有文武二庙的"周庙"并成为周代世世不毁的太祖太宗之庙。西周金文中"康宫"是西周王宫之名,含有"康庙""昭宫""穆宫""?(夷)宫""剌(厉)宫"等,同时还含有文武王的"周庙"。西周中晚期的是文武王"周庙"加近亲父亲、祖父、曾祖父三庙而为五庙,加始祖后稷及"所自出之帝"的帝喾共有七庙。西周晚期"康庙""昭宫""穆宫"当祧入太庙而未祧的现象是另有其因。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中,一位著名作家把孙犁的<铁木前传>、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沈从文的<边城>相提并论为"两传一城",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7.
秦九韶为<数书九章>所作之"序",是一篇数学与语文高水平整合的杰作.我们要理解<数书九章>,必须认真研读这篇"序",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秦九韶的数学观及方法论.本文先按文的形式,后照诗的形式,意译这篇杰作,以助于理解秦九韶的原序.  相似文献   

18.
"二次戡黎说"只注意到今本<竹书纪年>有文王、武王都曾戡黎的记载,却冬视了今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耆夜>武王戡黎时间的不同,清华简<耆夜>与<史记>、<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问题上仍存在尖锐矛盾.清华简<耆夜>"作"字不能理解为创作,而是指演奏,周公见蟋蟀闯进来,演奏<蟋蟀>三章,不能因此断定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清华简<耆夜>并非周初文献,与<尚书>、金文等文献对比,可知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  相似文献   

19.
吴棠 《大理文化》2004,(6):58-59
将军洞即李宓将军庙,在下关西北苍山斜阳峰麓,与"万人冢"同属天宝战争有关的历史遗迹.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二"祠祀"载:"李将军庙在(大理)府城南三十里,龙尾关之西,祀唐李宓";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刻碑:"大唐将军,领命南巡,至此即终."说明庙始建于明,清代又加扩充,民国时期几次修葺,成为大理规模最大、香火旺盛的本主庙.  相似文献   

20.
一 序論 "詞衰於明",這幾乎是研究詞與詞史之人的一個普遍共識.即如劉毓盤之<詞史>,就曾寫有專章,題曰"論明人詞之不振"①.吴梅之<詞學通論>亦以為"詞至明代可謂中衰之期"②,至於王易之<詞曲史>,則直指明詞為"入病"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