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先谈谈对民生新闻怎么看?从大的角度讲,民生就是社会,但是为什么不叫社会新闻?大家都知道,最近这些年来,社会新闻慢慢让人弄得名声不太好,特别是明星化,很多明星绯闻,弄得一说社会新闻大家都不买帐。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出“民生新闻”的理念,办一档节目,提倡关心人民的生活、关心群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3.
新闻(着重指消息)是报纸上的“大宗产品”,应该具有独特风格。有人说,新闻文体是叙述、传播事实的应用文体,应用文体是没有风格的;写新闻不必去讲究什么风格,只要文字通顺,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这看法对么? 新闻是否纯属应用文体?有待研究。就算这样吧,应用文就没有风格吗?古今有不少书信、报告之类的应用文,都因风格独特盛传于世。那末,作为传播不厌其广、影响不厌其大的新闻,怎么可以不讲究风格呢?  相似文献   

4.
刘津农 《新闻三昧》2003,(12):36-37
新闻评论是说理文。什么是理?《韩非子·解老》中说:“理者,成物之文也。”理是形成事物的内在的因果联系。说理,就是把事物内在的“理”一层一层剥给人看。无论是现今新闻评论,还是古代的说理文,都必须凭借文词字句说好理,必须正  相似文献   

5.
贺东梅 《记者摇篮》2000,(4):22-22,21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挺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做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辉,又不失于新闻真实,有何不可呢?还有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新闻板块、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量涌现,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播”新闻正受到“说”新闻的挑战,一时间,“说”新闻成了一种时尚潮流。那么,怎么把新闻说好,播新闻和说新闻是否格格不入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郝斌生 《新闻与写作》2003,(1):20-21,22
近几年新闻传媒界出现了一个新词——“新闻策划”,而且这个新词的出现频率也相当高。我以为,如果把新闻策划理解为宣传计划、提纲,在一个阶段或一个领域内,对新闻报道工作所实施的有组织的统一行动,还比较符合我们的国情,但如果把新闻策划理解为新闻谋划、新闻运作、新闻导演等等,麻烦就很快找上门来。事实上,“新闻策划”一词的提出怎么能不让人往谋略、运作、甚至炒作等方面去理解呢?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策划与  相似文献   

8.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9.
康健  李阳 《今传媒》2006,(9X):35-36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可奉告”不知流行于何时,竞成了对付新闻记的“法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还有新闻记干预依法对“无可奉告”说不的智慧与勇气。  相似文献   

10.
特约专稿     
《青年记者》2006,(17):8-8
新闻人日复一日地采访、写稿、编稿,整天忙活的就是“新闻”。可很多时候,我们满纸的“新闻”.在读看来却干巴枯燥、无关痛痒,“没什么看头”。新闻该怎么写?教科书一大堆,经验一大堆。身处其中,久而久之.我们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最核心的东西丢了。赵念民先生《新闻事实的可感性要求及方法举要》,实际上剖析的就是目前我国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的一大软肋。细细品味.相信会有大收获。  相似文献   

11.
现在读新闻,发现号称“惟一”,“第一”的新闻多了起来,而许多经不起推敲,有的根本就是假的。别的不说,就拿服刑犯人登记结婚这事,近年来一些媒体就不断冒出许多个“惟一”、“第一”来。年初,我参加一个新闻评奖,其中一篇作品说的就是某监狱一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生命在真实再现,摄影的魅力在视觉震撼.新闻摄影等于事实加刺激眼球的画面?我们说“是”,只要这个真实不血腥、无暴力、无损公序良俗,对当事人和受众无伤害.反之,我们说不!尺度如何把握?就是融入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统御新闻真实和表现手法.“一图胜千言”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对报纸起着活跃版面、吸引读者、证实新闻的作用,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当前传播媒介形象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报纸刊登形象生动的新闻图片,把“情感诉求”和“可视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新闻摄影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专业学生为何缺失新闻敏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给学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结果全班同学由于没有在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全班得了零分,惟一及格的是两位旁听生。李希光说,“看来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竟然赶不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新闻与传播学的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什么失去了新闻敏感?为什么找不到新闻?为什么越学越糊涂?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上常见的通病,是不新、不深、不精、不活。其中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记者没有在"身入"上下功夫。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记者应该是个"行者"。的确,新闻是"跑"出来的,作为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对此,我去年参加全军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活动后感触尤  相似文献   

15.
社教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教育类节目。而如今提到“教育”好像就让人反感,似乎教育就意味着简单地说教。意味着低估观众的认识水平,甚至有的人会问,在观众与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互动的情况下,社教类节目还有存在的必要么?观众还需要从电视中得到教育么?社教类节目的创作人员自己也似乎想很快摆脱这样的困扰.认为社教类节目应该抛开“教育”,走新闻化,娱乐化的路子。社教类节目的本质在这种认识中一点点丧失。  相似文献   

16.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17.
有人会问:新闻就是新闻,还有什么“新”与不“新”的说法?我说,新闻就是有“新”与不“新”的讲究。大凡吃新闻饭的人都知道,新闻贵在出新,没有“新”就没有“闻”可言。打个比方,今天在报纸上报道某个社区举办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明天又报道某个社区开  相似文献   

18.
张红 《新闻传播》2006,(2):18-19
所谓新闻故事化,是指“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在西方新闻采写中,常以“story”来代替“news”,把采访新闻称之为“to cover story”,头条新闻叫做“head line story”,要求记者“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的易读性、贴近性和可信度,让新闻走近读者。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在西方新闻界,通常把新闻敏感称作“新闻嗅觉”、“新闻嗅鼻”。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