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情海明威     
上个世纪20年代末,被称为美国的“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司各脱·菲兹杰拉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海明威每写一部小说都要换一位太太。”当时他说这话只不过是打趣,可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句玩笑话后来竟然成了预言。世人公认海明威有四大小说,即《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在时间上对应这四部小说,他的一生的确先后娶过四位太太。一、《太阳照常升起》——第一位太太哈德莱·理查逊1920年在芝加哥认识哈德莱时,海明威正陷于困境。在这前一年,他身负200多处弹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回国,既…  相似文献   

2.
刘伟 《世界文化》2012,(9):11-13
在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中,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的一代"最杰出的代表,可称得上美国小说创作这一片天空最耀眼的双星。长期以来,关于两人的比较层出不穷,到底谁优谁劣大家争论不休。当然海明威可以凭借诺贝尔文学奖占据上风,但在美国极具影响的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的榜单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2位,而海明威的两部上榜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则分列第45位和第74位,远远落后。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相似之处颇多,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作品中创造的角色,还是生活中的本人,都体现了"迷惘"这两个字。两人年龄相仿,菲茨杰拉德只比海明威大3岁。  相似文献   

3.
探访海明威在马德里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心目中,1937年的马德里是世界的首府。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对与法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作战的西班牙共和国忠心耿耿,他作为一名外国记者,以马德里为他的总部。马德里市和为保卫这座城池而战的士兵们深深地吸引着他。 1923年以来,海明威曾多次访问马德里,斗牛的壮观场面和勇敢的斗牛士令他神往。他观赏斗牛,接着又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记取了他周围发生的这些戏剧性事件,日后便成为他一系列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死在午后》、《第  相似文献   

4.
朝鲜(Choson,Korea) 国名:朝鲜意为“朝日鲜丽”。此名称源于中国殷商末年有关箕子的传说,散见于《史记》、《汉书》、《魏志》、《后汉书》等中国史书。站在中国看,朝鲜正位于太阳升起的东方。以“朝鲜”为国名,起于自  相似文献   

5.
<正>1.《回忆积木小屋》(日本·2008)一句话评论:遁入回忆之门,在纵向的维度里打捞遗落的人生。2.《老妇与死神》(西班牙·2009)一句话评论:死神和医生的夺命大战!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思考安乐死。3.《像素入侵》(法国·2010)一句话评论:虚拟侵吞现实,像素"和谐"地球。4.《依巴拉度——时间篇》(日本·2007)一句话评论:绝美幻想之城,看不见的城市。5.《老人与海》(俄罗斯·1999)一句话评论:玻璃上作画的神技,老人独挑大海的悲壮,与海明威最相得益彰的视觉形式。  相似文献   

6.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许多信件和书稿上的署名都是“帕帕”(Papa),有不少人以“帕帕”称呼海明威。那么,他从何时何地又何以被唤作“帕帕”则很少有人知晓。101岁的古巴老人格雷格里奥·富恩特斯曾是海明威的“皮拉尔号”渔船的船长,他从1935年到1960年一直以船长的身份陪伴着海明威。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老人与海》中捕鱼老人的生活原型。他在晚年回忆了与海明威相识相伴的岁月,也透露了“帕帕”一名的由来。下面是老人对往事的一段回忆。我是一艘古巴渔船的船长。有一年,古巴人派我去美国的新奥尔良。渔船在航行途中遇上了…  相似文献   

7.
齐园 《世界文化》2006,(8):20-21
在当今世界上,萨尔曼·拉什迪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把他和奈保尔、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雄”。《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的代表作,小说的构思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奇思怪想。主人公萨利姆与另一位潜在主人公湿婆以及一群和他们一样具有超能力的孩子们同时出生在印度独立日的午夜。故事发生在萨利姆和湿婆被互换了身份之后,主要内容叙述的是萨利姆成为斯奈家族成员之后的家族历史和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因此,有评论认为拉什迪继承了欧洲的…  相似文献   

8.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创建于50年代,是全国首创的具有独立建制的集文化教学、艺术教育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少儿艺术团体。全团现有学生70名,最小的7岁,最大的12岁。经严格考试录取的这些学生在校实行寄宿制,每天有半天的小学文化课,半天按舞蹈、器乐、声乐三个专业进行正规化的艺术训练与节目排练。“小红花”的孩子们在全国各类少儿舞蹈、器乐、声乐比赛中,屡屡夺魁。舞蹈(采春笋》、《欢乐》、《派人乐)等,二胡独奏(豫北叙事曲》、《摇露珠)等,扬琴独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民族打击乐合奏(哪呼闹海)等分别获得一、二等…  相似文献   

9.
据7月26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年轻时写的五个短篇小说将于今秋在关于他的一部新的传记里首次发表。海明威的这五个短篇小说,以及他的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信件是该传记作者彼得·格里芬教授在一大堆箱子里面发现的。那些箱子已由作家的第四个妻子捐赠给麻省多切斯特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格里芬教授说,《十字路口》、《雇佣兵》、《灰踵之腱》、《潮流》和《爱情空想家的画像》这五个短篇小说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作品揭示了海明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乔晓光会长曾在北京世纪艺苑美术中心举办个人剪纸艺术展,展出了他的《太阳·老人》、《吉祥的喜马拉雅》、《巴赫的弥撒》和《向博尔斯致敬》等30幅新作。乔晓光的现代剪纸作品摆脱了以往平面剪纸的局限性,追求一种融东方古代和西文立体派艺术为一体的全新艺术风格,其艺术表现力更为生动和丰富。因此,评论说乔晓光的剪纸是一种崛起于民间艺人“窗花”意义上的全新的剪纸艺术形式,实不为过。而他的这种诠释,则使古老的中国剪纸成为释放现代气息并可与世界相通的高雅艺术。乔晓光的剪纸艺术,大多…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年轻尚未成名的时候曾在巴黎住过。这期间,西班牙出生的画家胡安·米罗也在巴黎。他整天画着卖不出去的画,比海明威还要穷。美国著名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赞扬米罗的绘画艺技超群并将其推荐给海明威。海明威去米罗的画室拜访时,看中了挂在画室里的一幅题为《农园》的画,便决定买下,可是当时他没有钱。海明威先取走画,去体育馆充当拳击教练赚些钱才一点点付清了5万法郎的画款。据说米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笔钱才免于挨饿。从那以后,过了40年,今天那幅《农园》的画标价已高达1.5亿法郎。米罗的画同瑞士画家库勒  相似文献   

12.
“周边闪耀着金色的光辉,中间却因腐败变成一片黑暗。”石川达三写在《金环蚀》扉页上的这句话无疑是在向人们指明小说名字的由来。《广辞苑》①中关于“金环蚀”②是这样解释的:日食的一种。月球仅遮盖住太阳的中央部分、太阳的余光在月球轮廓周围呈环状露出。  相似文献   

13.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凭借简约有力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出色的现代派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坛地位。研究海明威的性格,人们总是在他的成名著作中寻找答案,却常常忽视小说家早期的作品。《印地安人营地》就是海明威24岁左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根植于海明威对生活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含蓄而又清晰地折射了小说家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炊烟     
正因为雪乡在那里,所以要去看雪。春节的喜气荡漾在村民门前的灯笼上,灯笼上写着当时歌里的词"好日子",耳边也常响起那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好日子》。那是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山的深处,在这茫茫的雪野之中。太阳依旧升起,给夜的影子——蓝色的清晨一抹亮色,炊烟瞬时变成彩色的笔划过墨色的山林,在宁静中"好日子"来了。  相似文献   

15.
元旦与春节     
一元旦,所谓“正月之朔”(崔:《四民月令》),其实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古人又称为元日、上日、正朝。因为是一年之首,也是春季之首,正月之首,故又称元旦是三元、三朔。(徐坚:《初学记》卷四)“元旦”的“旦”,本义是太阳刚出地平线——《说文解字》所谓“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朝的朝,也是早晨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正>巴黎是什么?巴尔扎克说:"巴黎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海洋,任凭什么探测器也永远无法知道她的深度。"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扉页上的题献为:"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化年鉴》2009,(1):154-155
《深度105》这是一档大型深度报道和评论专栏节目,由“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3个板块组成。“天下事”反映新近发生的、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非常道”锁定新闻热点,就某一有争议的事件或话题,请新闻主人公发言,表明自己的独特观点;“说旧闻”则紧扣当下的热点,揭秘历史事件,展示珍贵史料,采访当事人、知情者、专家,再度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栏目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在同时段索福瑞全国27城市的收视排名中名列前茅,荣获第17届上海新闻奖名专栏奖。  相似文献   

18.
桂玉燕 《寻根》2020,(2):22-27
一“龙女报恩”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各民族各地区皆有传述,其起源受到佛经中龙女故事的影响较深。东晋时,佛陀跋陀罗和法显集译而成的《摩诃僧律》卷三十二载有一则“龙女报恩”的故事,主人公有两位:商人和龙女。施恩者作为主人公在报恩类型的故事中已成定式,而在这则故事里,由龙女说出大段说教,将其提升为仅次于施恩者的第二位主人公。白化文认为“这种男女两主人公双峰并峙的安排,影响了后来中国类型龙女故事的构思”。  相似文献   

19.
王介 《华夏文化》2005,(4):37-37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初读此诗,虽全诗未见一怨字,浑身上下却为一缕悠长的幽怨所绕。《玉阶怨》是一古题材,属于《相和歌·楚调曲》,是专写宫女幽思哀怨之乐曲。李太白此诗虽写怨情,但却是高度的含蓄蕴藉,全诗处处写怨,而从诗作字面上却无半点幽怨之迹可寻。“玉阶”生出了“白露”,凸显夜之深,也暗示主人公伫立时间之久。同时,“玉阶”点明了场所的不一般,也暗示出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寻常。当白露浸湿了“罗袜”,夜之深、露水之重、伫立之长久则更是可想而知了。在这里主人公出现了,但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人而只写…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化交流》2014,(7):70-71
这罩曾是元明两朗的皇家道场,民国时变身为世上最美的图书馆之一,管理者竟是鲁迅这样的大腕儿。圆明园文物摆放院中,《四库全书》收藏馆内。走进国家图书馆分馆,油然升起的是深入中华文明心脏的神圣感。琉璃厂街、成贤街都不长,但皆因“有文化”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