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义与利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了,孔孟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的观点。孔子和孟子坚持以义为上,主张重义轻利。荀子则克服了孔孟的片面性,全面论述了义利的关系。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主张计利富民、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理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4.
张鹏 《文教资料》2012,(26):66-68
《论语》不仅是封建社会科考取士的教科书,更以其丰富内涵,在精神传统,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方面构建了整个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形态。《论语》全文仅万余字,内容却包罗万象,本文试对《论语》中涉及的"义"、"利"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番讨论,从中探讨孔子的看法及"义"和"利"的相互关系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熹认为"义"为"心之制,事之宜",其"利"则有两个层面的涵义。在"利"的一个层面的意义上,"义"就是"利",两者含义高度统一;在另一个的层面上,"义""利"之间存在着冲突。义利二者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晋商的"以义制利"是指把儒学的伦理道德和治世思想融入到经商的范畴当中,形成以和为贵、以仁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理念.当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究晋商"以义制利"的文化精髓,对如何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竞争与和谐相处,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韩非子分别作为儒法两家的代表,在义利内涵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将利分为公利和私利两部分进行阐释。两人义利思想的不同之处:一方面,言利角度不同:孔子着重从个体角度出发,韩非子则从社会角度谈利;另一方面,义利侧重不同:孔子重义罕言利,而韩非子重利少言义。这归根结底源于儒法两家学说核心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货殖思想,是其“义、利”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商业行为并非一概反对,他肯定“守道致富”的方向,并提出了对待商业活动的一些基本原则,指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投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孔子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十分宏大,本文仅就孔子经济思想中的义利观作初步探讨。孔子在许多地方讲到对“义”和“利”的看法,据统计,《论语》一书记录孔子提到“义”字达24次,几乎把“义”的涵义扩大到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各方面。与  相似文献   

10.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11.
义、利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作为理论式的思考应该出现在春秋时代。从此义与利成为中国哲学一对主要范畴,而义利之辩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孔、孟、荀对于义、义利关系的论说还是比较适恰的,其基本思想观念是重义而轻利,但义与利相对待而生,不能离义而谈利,也不能离利而谈义;到了董仲舒那儿出现一偏,对利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至宋儒朱熹更是一偏,对义的限定采取了天理与心得双重管制,用天理人欲阐述义与利。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围绕义利问题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主流。现如今义利关系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提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儒家义利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义利观思想,其作用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孔子义利观的基本特征是“义先利后,义利统一”.以此着手,寻绎人类社会义利观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对构建当今现代崭新的义利观,开展道德和思想文化建设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5.
传统儒学的义利观以孔子提出的“义以为质”为基本立场,它在义利之辩中具体展开为“义以建利”和“以义制利”两个方面。义利观的二重义蕴在先秦均曾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因而具有较为合理和稳定的形态,但“义”功能的双重预设内在地蕴涵着矛盾,使两个方面实际上存在 着分离的趋向,正统儒学和非正统儒学分别发展或强化了其一个方面。到明清之际二虽又有了平衡发展的契机,但明清诸儒的探讨是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因而没有摆脱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义利观思想,是在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思想的合理内涵并参考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孔孟儒家倡导一套以仁义为核心、仁义互补的伦理学说,仁以普遍之爱为其实质内涵,义既指向仁,又是对仁的节制。义的原则体现为在普遍之爱中又有差等之爱。宋明儒者继承和发挥了孔孟的仁义学说,并通过"万物一体"说和"理一分殊"说为仁(普遍之爱)义(差等之爱)的合理性提供了本体论的证明。在普遍与特殊之间保持一定张力的儒家伦理,也较为符合生活世界的原型。  相似文献   

19.
苟子认为义利为人所两有,但好利是人的本性,这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设是一致的。苟子所说的对利的需要从主观上说就是人的欲望。苟子对欲望持肯定态度,主张按等级身份适当满足各种人的欲望,做到消费欲望的满足和消费资料的增长相适应。满足人的消费欲望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使财富不断增加,为此必须实行激励政策。苟子的欲望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