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跨学科性与大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人类知识生产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阵地。伴随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转型,社会出现了要求传统大学向跨学科大学转型的呼声。与传统大学相比,跨学科大学不仅在组织机构、制度安排上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而且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也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虽有大学之形却缺大学之实。所谓的"形"是指京师大学堂从日本间接移植了现代大学相关制度、导入相关教学内容,而其"实",却依然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没有摆脱旧式官僚养成所的实质。1902年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均体现了这一点。直到民国初年蔡元培主持制订的《大学令》,才标志着中国近代大学理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世纪作为起点,大学经历了数次变迁,每一次变迁都是一种制度转型。在今天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大学危机的日益加深,现代大学再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经历了理性大学、文化大学和知性大学之后,德性应是后现代大学的必然归宿。只有通过重建一个德性的共同体,后现代大学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由现代性所导致的大学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5.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宗教、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是文化演进中相继出现的知识整理制度.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学生社团和教师社团,大学章程起源于最高宗教机构、世俗王权或代议机构颁发的特许状.对中世纪以来欧洲、美国的大学章程的考察表明,大学章程与行会组织的自我权利保护有关,同时也呈现中世纪以来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在宣示权力和寻求自己的专门人才培养中的冲突与妥协.从大学本身而言,演变中的大学章程的主要线索是组织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大学自治和学术本位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大学图书馆员向知识导航员转型是新时期大学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大学图书馆员应该从管理理念、服务观念、自身素质及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中实现向知识导航员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大学章程是由大学权利机构制定的治校总纲领,它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立法体系以外的且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密切相关的制度规则,事关高等学校权力配置、发展目标、师生权利义务实现、社会资助与回馈等重大问题,在大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康奈尔大学的大学章程文本的整理,对其大学章程中的大学使命、办学理念、大学事务管理体制、董事会制度、教授治校、章程的制定与修改等方面的分析,建议中国大学章程要彰显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要有可操作性,减少抽象性表述,应对"教授参与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应完善大学章程的制定、修改程序。  相似文献   

8.
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治理的重要基础,大学理念则是大学教育中的灵魂.尽管大学理念以各种形式体现在大学章程之中,但在体现大学理念的理想和反映制度性构架的权宜之间却始终存在着紧张关系.在大学章程的制定中,必须在完善制度构建的同时重视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9.
澳门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1981年建立的东亚大学,其章程设立具有明显的微型地域和多元文化特征。随着澳门进入回归过渡期,东亚大学完成了从私立到公立的转型。新的章程反映出转型期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并理顺了东亚大学的治理结构,其制度构建同时体现了大学"内生"的学术诉求及"外生"的博弈结果。内地高校章程制定属于后发外生型,可以从东亚大学章程变迁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是我国大学教育制度的重要变革期,也是大学学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制度以大学为主体,以制度的理念化和规范化为特征,推动着大学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知识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回应当前知识社会的严峻挑战,大学应当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改革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模式与体系。大学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本质在于创建学习型大学。其任务包括创建大学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创建大学知识库、优化知识访问和共享;建构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管理生态,促成大学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加强大学间的合作,促进大学间知识的互动与整合;将知识管理与大学的绩效结合起来等。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化范式变革,就是指大学文化信念变革。当前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的目标有:从"无视"个性文化向"重视"个性文化转变;从精英文化"独尊"向精英和大众文化"共存"转变;从学术和市场文化"失衡"向学术和市场文化"平衡"转变;从"后发跟随型"文化向"自主创新型"文化转变。大学校长和大学教师分别是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的引领者和守护者。大学文化范式变革过程可能存在强烈和长久的冲突,应理性对待,不应该放弃对新文化范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应当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文化及其养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大学从本质上讲是学术机构,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因此,建设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是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既来自现实社会,服务于社会,又高于现实社会,因此,大学必须重视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坚持以经过精心设计、改造的物质环境和经过选择提炼的精神环境熏陶学生,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学术生产力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从要素上讲,它由大学学者的生产力和学科知识的生产力两个方面决定;从过程上讲,它可以分解为学术活动的生产力、学术体制的生产力和学术文化的生产力;从结果上讲,大学学术生产力又直接表现为大学的教学生产力、科研生产力和社会服务生产力。以上三组八个维度“的生产力”都是影响大学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系统分析、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6.
校庆的实然与应然——大学文化建构视界下的校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校庆理应是追寻办学足迹、总结办学经验、培植大学文化、提升大学品位、展示大学风貌的教育节、文化节。而现实的校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背离文化本真的现象。对校庆之问题从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解析,从而探寻校庆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建构途径,其基本理念应是:校庆不仅从理论上应该充分体现出大学文化的内核,而且在实践上它也完全可以担当起文化建构的重任,成为大学文化建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育通过知识的传递和转化实现从内涵上培养人才的价值。文章通过运用SECI知识创造模型,分析大学教育活动中知识传递与转化的过程,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生产转型背景下,大学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主要包括大学与产业的边界渗透性持续增强、大学学科边界日益消融、大学管理体制出现企业化倾向、大学组织文化被市场价值观改造等方面。就中国大学而言,尽管适应知识生产转型进行变革的社会意义不容忽略,但我们也要对变革进程中大学学术生态面临的不利形势有充分估计。为此需要坚持改革与反思并行并重,与市场保持必要张力,守护大学的学术性、独立性与非功利性取向。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西北大学依托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积淀与学科优势,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在建设具有综合性大学校本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黄水香 《高教论坛》2014,(12):83-86
大学教师合作文化是大学文化与教师合作文化的融合,其受学说渊源、个性心理、组织制度等因素影响。应尊重教师个性、促进校内教师跨学科合作和同专业教师跨学校合作,并建设高校优秀组织文化,以重塑大学教师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