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大中政府上台后,积极调整对美、日、中、俄的外交政策,强化“四强协调外交”,主要表现在加强韩美同盟关系,升级韩日关系,稳步发展韩中关系,改善韩俄关系。“四强协调外交对进一步促进半岛和平稳定、提高韩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战后以来韩国对日外交经历了几次大抉择,如今韩国正面临对日本外交的新抉择。面对久拖不解的朝核问题和朝鲜的威胁等因素,韩日暂时搁置其矛盾在军事上谋求新的合作,并使美日韩同盟更趋紧密。不过,由于韩日军事走近会牵动韩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又给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复杂的不利的因素,因此,韩日安全关系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是历史和现实矛盾相纠结的重要地区之一。无论是中国崛起,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努力,日美同盟、韩美同盟的存在,朝核问题的反复,还是当今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等都给东北亚安全合作带来了巨大困难。为此,中国必须进行身份建构,在东北亚安全合作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并通过积极的互动实践促进朝核问题的顺利解决,增强东北亚各国对中国的认同,为东北亚安全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从两个方面(角色身份、集体身份)对中国在东北亚安全合作中的身份进行建构,以促进中国在东北亚安全合作合作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日同盟是美日关系的载体,美日同盟关系研究是国际政治学上大国关系中常新的课题。进入新世纪,同盟关系得到强化,美日展现给世人以"铁哥们"的姿态。但是在看到这种强化的同时,应对其进行反思——反思矛盾的另一方面,即也存在困境,对美日同盟关系作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文即是从经济、战略、政治和军事四方面对美日之间的困境展开探析,以得到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朱越 《留学生》2014,(17):59-59
正7月3日至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习主席访韩不仅加深了中韩两国友谊,还向亚洲各国展现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将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韩两国毗邻而居。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中韩双边贸易额超过了韩美、韩日贸易额的总和,两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益共同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在战争期间,法西斯轴心国妄想利用结成同盟关系达成和解,相互支持。然而,它们内部却是矛盾重重,尤其是德日之间的矛盾变化最为明显。虽然两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结成了最有利的同盟关系,但由于双方各自目的和利益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彼此间的不信任与猜忌。促使矛盾在不断的摩擦中升级并不断激化,最终加速了同盟的破裂,导致合作失败。  相似文献   

7.
从战争责任的角度对比日本各个时代的同盟体系,笔者以为:日英同盟和日德意同盟具有连续性,即日本依托"与霸者为伍"的同盟体系实现扩张目标,不断累积战争责任。日美同盟纵容和引导日本无视战争责任,错误认识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世界从两级格局向多级格局发展。在东北亚,中国在日益崛起的同时,俄罗斯也在悄然兴起。美国为了保持世界霸权地位,迅速调整东北亚政策,在东北亚加紧防范和遏制中国。出于地缘优势的考虑.美国在原有韩美、韩日军事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韩国的经济贸易联系。而朝鲜战争后,韩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也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与军事支持。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一方面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强化,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对美日关系作全面系统地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美日关系的整体态势的把握和了解。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研究是亚洲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美对日政策的演变.而且还揭示了战后美国的亚洲战略及亚洲冷战的起源和演变。更为甚者,在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解体.而是继续存在并走向强化.这一现象又使得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反思和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在错综复杂的中美日三边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日益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日同盟找到了新的战略契合点:以美日同盟为基轴,构建“以台制华”的地区安全新机制;依托“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牵制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积极推动对台“实质关系”,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障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抗美援朝的决定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事实上不仅巩固了刚刚结成的中苏同盟关系,而且为国内建设赢得了更好的国际环境。但是,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关系有其复杂性,在军队指挥权、是否跨越三八线、铁路管理权以及停战谈判等问题上双方都存在分歧甚至矛盾。这种复杂的同盟关系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也为观察当前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直到19世纪70年代,日本官方在各种文件中仍承认独岛为韩国的领土。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在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期间强行将独岛划归日本所有(日本称"竹岛")。二战结束后,朴正熙执政期间,由日方提出的独岛归属问题成为韩日双方争论的焦点。整个冷战期间,由于韩日两国都是美国的重要盟国,每当韩日两国出现岛争问题时,美国表面上总是持中立态度,实际上存在着听信日本一面之词而混淆是非的问题。韩日岛争的问题不只是领土归属问题,也是一个是历史认识问题。同时,韩日岛争不仅是韩日两国间的问题,也应该加上美国因素,在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框架下考察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才是恰当的。美国作为调解者,理应选择历史上独岛主权归属韩国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解决韩日两国之间的岛争。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美日出于各自的战略意图,迅速结成战略同盟,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对战争责任的追问、对战争过程中一切非人道、反人类暴行的声讨,全部让位于这种"政治联姻",历史问题作为一个隐瘤在美日关系中冰封起来。随着日本复兴加快,美日间的历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但是,在日本把日美同盟当作其外交整体战略的基石,为其"正常国家化"的终极目标服务的情况下,历史问题风波再大,也不会撼动美日同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苏共二十大并不是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标志,台海危机及赫鲁晓夫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批评、撤出在华专家才是导致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两个主要事件。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把党际关系等同于国家关系也是同盟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与反直三角同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曾与段祺瑞、张作霖结成所谓“三角同盟”,共同进行过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孚的斗争.这种曲折的斗争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产物,也反映了孙中山娴熟的斗争策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地、准确地分析孙中山和他所处的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孙、段、张反直三角同盟萌发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二年初正式形成,第一次直(?)战争后得到发展.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奉系和直系等三大主要派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加剧了各自支持的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的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  相似文献   

17.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日作战.但由于两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利益、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美两国的抗战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产生了许多分歧与矛盾,对战时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认真分析双方产生这些分歧与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日美同盟经过短暂的"漂流期"以后获得新的定义.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从新定义后的日美同盟在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对日本形成了某种制约,尤其是日美同盟和日本追求的"普通国家"的"目标"相左.但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待日美同盟,对日而言却与其追求的"普通国家"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决定朝鲜半岛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韩日两国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但是,在日本对韩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后,两国邦交彻底断绝。1961年韩国发生“5·16军事政变”,其后朴正熙掌握国家政权,他不仅对恢复正常韩日邦交持十分积极的态度,而且推行了一系列改善韩日关系的外交政策,最终于1965年底促成了韩日邦交正常化。通过回顾朴正熙执政时期韩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从韩国国内政治和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三方面对韩国与日本邦交正常化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对邦交正常化带来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评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日本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双方的同盟关系。双方加强同盟既有遏制朝鲜、插手台湾问题的共同战略目标,又有各自国家的利益考量。日本主要动机在于“借船出海”,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美国的目的是做“离岸平衡手”,以减少维持全球霸主地位的成本。日美强化同盟关系将对东亚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