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对于智力低下、不能很好接受家长或教师教育、生活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的智障儿童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立足社会显得更为重要。我所带的班级共有18名学生,其中2个孩子是自闭症,  相似文献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而且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在幼儿园工作经常遇到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这一问题也日夜困扰着家长们。这些孩子没有智力障碍,但是他们的行为与社会要求、社会评价相违背,因此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学习。这些儿童从幼年起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教师给予特别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教育革新》2010,(3):21-22
农村“留守儿童”(本文所指17周岁及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正是在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批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孩子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而将他们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在一起生活。在监护人亲情缺失、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教育不到位的环境中。这些孩子几乎“自由”地度过儿童时代,这无疑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发展。诸多的“隐患”在某些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不利。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经商,把孩子留在家,这些留下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不能跟父母在一起,只能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催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现存的户籍制度及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物。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测算,当前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为2200万。他们中大多数在接受义务教育,少数滞留校外。由于处境不利,他们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5.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种留守状态给这些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种留守状态给这些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打工不仅对他们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塑造了一个留守儿童特有的精神世界,往往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一项研究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有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家长对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不尽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参与行为会对他们不利。家长们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更多地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兴趣与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  相似文献   

9.
教会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青少年由只具有动物性的人发展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水平依赖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常会出现交往障碍,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增加社会的病态成份。教育要在尊重、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他们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10.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对于智力低下、不能很好接受家长或教师教育、生活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的智障儿童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立足社会显得更为重要.我所带的班级共有18名学生,其中2个孩子是自闭症,3个孩子是脑瘫,2个是唐氏综合症,其他都是程度不同的智障儿童.刚入学时,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动、任性、固执、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对此,我采取以下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超生寄养儿童是指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被安置在祖辈、亲戚、邻居等家里抚养的儿童,包括正在被寄养的和有寄养经历的儿童。早期的亲子分离给超生寄养儿童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就超生寄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作简单的剖析,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超生寄养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公禹 《家长》2000,(10)
对于儿童来说,懦弱是一种性格缺陷,这种缺陷如不及早矫正,对儿童身心会产生很大影响。性格懦弱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和才华与其他孩子一样,但由于这种性格缺陷,致使孩子不能参与竞争,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生活,长大以后,在事业和社会适应力方面都会遇  相似文献   

13.
超生寄养儿童是指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曾经被安置在祖辈、亲戚等家里抚养的儿童。寄养儿童的特殊性在于寄养儿童有父母,但得不到父母的亲身照顾。早期的亲子分离使他们与父母之间没有形成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非正常的依恋对寄养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早期的亲子分离也给超生寄养儿童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超生寄养儿童的研究概况,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寄养在亲戚家或自我照顾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面临着亲情缺失、亲子教育匮乏与监护缺乏的三重困境,  相似文献   

15.
生育文化是乡土小说常常表现的母题,在当代小说中又呈现出新的特点--超生.从传统生育文化心理和乡村生活的实际考虑,超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超生又是顽固、愚陋的病象反映.在不懈的生命意识追索(超生)中,他们走向了社会文明进程的对立面,把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生命乌托邦梦想演变为对女婴与妇女的摧残和戕害.  相似文献   

16.
王长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让孩子走出单一的代际链条的交往方式我认为借个孩子去旅行这种活动方式是值得推广的,符合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状况。目前,儿童主要生活在代际链条中,除了校园生活以外,他生活中的人群基本上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长辈,这是一种垂直的关系,而横向的伙伴关系则比较少。他们大多缺少游戏伙伴,很少有机会和同龄人接触 。这种生活状态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长辈的一些旧观念和溺爱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如果能有机会让"2 1"的家庭走出去,让孩子多一个伙伴,可帮助孩子充…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孩子诞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生态环境。每个人一生中,多数的时间会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场所。对孩子而言,一出生接触到的就是父母,父母充当了孩子的照顾者和玩伴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教导儿童在各种情境下合适的行为,向儿童灌输社会礼节、行为规范及自我控制,保护儿童,呵护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全面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的逐步提高,幼儿教育特别是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从哄孩子上升到开展音乐与舞蹈训练,寓教于乐,极大地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从而达到教师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借此观察和理解周围生活,体验成功感、满足感的目的。它有利于儿童将来进入小学接受正规教育,有利于儿童将来一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造成父爱和母爱缺失.加上学校教育失衡,大多数孩子就会出现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20.
苏炳艳 《学子》2013,(7):86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十分普遍。他们远离父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只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不能给孩子更多的照顾、关爱。孩子们由于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