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这或许是一个让人惊悚的新闻。但为什么在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报道中被视为是民工愚昧鲁莽之举?为什么在有的新闻报道中看不见这是一个充满着农民工辛酸血泪的故事?当著名的《南方周末》报道《“农民工千里扛尸”背后的辛酸故事》并发出对社会和公众道德良心的追问时,作为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或许也应该反省和自责我们的新闻职业良知。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在北京的一次针对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赴云南、山东两地对媒体、企业的调研数据撰写而成。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记者的职业地位在社会中显著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即记者的"自我认同"从"无冕之王"滑向了"新闻民工";记者的"社会认同"总在"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宣传者"、"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角色中纠结与调和。记者们趋向于将自身定位为"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而官方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宣传者",部分企业家和民众又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后两者的定位都与其"自我认同"发生严重的错位。这导致了记者职业神圣感的丧失、职业伦理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加速了记者职业地位的下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无冕之王”一般是人民群众对新闻记者的一种尊称,是社会对新闻职业的一种赞誉。对此荣誉,记者应该谦虚谨慎,不能自冠其名,然而对一种概念,每人可以有各自的理解。笔者认为,在纯新闻写作思维的境界内,记者可以谦称“无冕之王”、堪称“无冕之王”、敢称“无冕之王”。  相似文献   

4.
赵金 《青年记者》2006,(1):38-40
【主持人的话】“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和宣传,是社会的良心,是正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媒体记者的"无冕之王"身份面临挑战。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深圳广电集团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就曾问深圳商报记者,"我们记者好像现在没有以前那样被人重视了。"其实,他的发问里折射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面对"扎堆"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话]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指出:“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境。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中国的下一代新闻记者正在变成新闻民工,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缺乏”。  相似文献   

8.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9.
记者≠无冕之王。对新闻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始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在笔者二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经常听到这种尊称。潜台词是:你们记者太牛了,写几个字就可以让一个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件事发酵,引来关注等等。对"无冕之王"这一称谓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知和定位。今天,在新媒体时代,重新解读"无冕之王",有助于公众认识和了解这一职业;有助于记者找到职业情怀和职业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无冕之王”的叹咏《德阳日报》肖佑生屈指算来,从新闻通讯员至1.专业记者,陆陆续续已吃了20余年新闻饭,其间的酸甜苦辣,唯我心知。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人,给新闻记者罩了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细细思量起来,这“无冕之王”实在有些受之冤枉.所以当...  相似文献   

11.
莫以“无冕之王”自居──谈舆论监督中的媒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社会生活施行的监督,属于广义的社会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监督。 然而,毋庸讳言,现在,有少数新闻工作者却借用手中的权力,打着新闻舆论监督的旗号,为自己、为小团体谋私利,或者借用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其它方面的目的,给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造成不良影响,以至于人民群众对某些以“无冕之王”自居的记者很是反感和不满,对某些媒体上刊登的“批评报道”也不屑一顾。综合起来看,目前不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有以下几种现象: 以舆论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治报道》栏目记者被打事件尚还余音未了,“窦唯门”事件又成为了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两起事件中,公众不约而同地形成舆论壁垒,把矛头直指当前的记者,进而把记者职业伦理道德的信任危机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记者,一个过去被尊以“无冕之王”称谓,如今却时常行走在世人的拳脚棍棒之下,成为仅次于矿工和警察的第三大最危险的职业。他们常以“起的比鸡还早,吃的比猪还差,干的比牛还累,拿的比民工还少,睡的比的哥还晚”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可是换来的却是“记者过街,人人喊打”的揶揄口号,公众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已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3.
我多次在一些报刊上看到文章和报道,称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如最近某报报道宣传系统招聘,在头版就作出标题:《3000学子竞聘“无冕之王”》;有的记者为民呼吁,沟通市领导解决了一个问题,在副刊写文章,题为《“无冕之王”的权力》;有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书名就是:《“无冕之王”》、《无冕女王》……新闻记者果真是“无冕之王”吗?非也。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欺人之谈。据《新闻学大辞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无冕之王”的解释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  相似文献   

14.
禁忌的王国     
1这不是一个自由的王国 ,不是。尽管里面有许多被称为“无冕之王”的从业者。对世俗的社会 ,对被采访者 ,是王 ?在王国里 ,又是臣民 ,是芸芸众生。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院的毕业生 ,都希望能从事这一份头上尚有光环的职业。在信息爆炸时代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以及方兴未艾的网络 ,如雨后春笋 ,“新闻大战”一波接一波 ,新闻与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新闻和媒体从业人员队伍急剧扩大 ,中国记者编辑已经超过50万或更多。通过现代传播工具 ,新闻与信息介入了越来越多人的工作和生活 ,推动着社会进步。2能够从事新闻或者传播职业 ,是幸…  相似文献   

15.
《纽约时报》在每天的报头上都印有这样一句社训:登载“所有适宜登的新闻”。“适宜”一词,表明报纸对新闻的刊载是有选择的。只是“适宜”与“不适宜”得完全由记者来决定。记者拥有决定让什么样的消息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的权力。通过报道,记者能对其所报道的人或事给予有助或有害的影响,能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每一个人。这种作用,使得西方社会不得不叹服记者是“无冕之王”,西方记者也标榜自己的职业是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是一个为公众所尊重的职业,在许多人眼里,记者几乎无所不能,上至高官政要,下至黎民百姓;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乡寨村镇,只要出现新闻,他都有权“报”一下。所以,社会对记者便有“无冕之王”的称谓。“无冕之王”可谓神通广大,这正是党和政府赋予记者的权利和为记者工作提供的便利。但是,这种权利的使用是要讲究分寸和技巧的,运用不好,“无冕之王”也会碰壁。1993年9、10月间,辽宁省沈阳市发生了一起新生儿感染未知病毒连续死亡的恶性医疗事故,从该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沈阳妇婴医院因感染同一种病毒连续死亡18名新生儿。其实,在该恶…  相似文献   

17.
报道"陕西天价烟事件"记者被停职事件,是研究当下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标准性事件。被停职的记者在社会的声援下最终复职,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新闻职业共同体正在萌芽之中,并成为维护社会舆论环境、支持媒体正当舆论监督的健康力量。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指出:"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境。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中国的下一代新闻记者正在变成新闻民工,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缺乏"。  相似文献   

19.
也许自从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们还不曾以如此轻松或者轻薄的态度谈论过“跳楼”!然而,在人文精神成为世界共同价值标准的今天,“跳楼”已经被媒体习惯性地称为“秀”了。近年来,民工因为领不到工钱而跳楼,或以“威胁跳楼”讨工资的事件络绎不绝。除了在春节前民工们要急着回家时,有一次相对集中的:“跳”,平时,一个城市一个月之内不会没有一起这样的报道。以至于在媒体看来,这已经不是新闻,报也不是不报也不是。所以每次都弄得记者老大不高兴。这回倒好,有7人在18层楼上坐成  相似文献   

20.
编辑絮语     
一个民工要跳楼,往下一看,已有6个记者在等着,索性不跳了。第二天,当地的大小媒体上便出现了关于“民工跳楼”的这样那样的报道,第三天,外地的媒体开始转载这一新闻,并有一大批时评作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这样那样的见解,有的媒体还请来了专家分析这分析那……这事还没凉,又有某地民工自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