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遨游太空开启了太空时代以来,那些向往更广阔的宇宙空间的科学家们就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创造更加便捷的方式,让人类能够方便地往来于地球和太空之间。1 9 7 0 年,美国物理学家皮尔森提出建造“太空电梯”的设想,而当时人们的反应就是让他去“改行写科幻小说”。无独有偶,1 9 7 9 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的小说《天堂之泉》中也提出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构想:他设想在地球赤道上空的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上向下伸展出一个梯子,由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天空中相对地面没有移动,所以人类可以乘坐电梯到达近地宇宙空间去观光旅游。“太空电梯”的实现将是人类一次重大的科技飞跃,能否美梦成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伊 帆)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纽约时报》抢先报道:华裔科学家王利军成功打破光速极限,在实验室把光的速度提高了300倍。这是一条令科学界震惊的消息,如果得到确认,它意味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彻底被推翻。6月初,王利军又专门出面澄清,所谓“比光速快300倍”的研究,其实只是媒体在没向他们证实前发表的错误理解。然而,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刊载了王利军等三位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世界上有比光速还快的东西。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王利军、亚历山大·库兹米奇及阿瑟·道格鲁在研究中,发射出一个激光光波,并  相似文献   

3.
太空漫步     
1911年,一个名叫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俄罗斯幻想家发表了最为著名的预言:“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为了探索光和太空,人类将首先探索大气层,然后控制整个太阳系。”果不其然,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天才构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鸣放了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的第一响礼炮;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又发射了当时令世人惊为奇观,有着“人造天宫”美称的“和平号”空间站;目前,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和加拿大正在联合打造有史以来最为先进的国际空间站……人类在空间技术上的进步之快实在叫人不及掩耳,太空的神秘面纱也在一层层地褪去。而伴随着人类史上首位太空游客——丹尼斯·蒂托的诞生,似乎在向地球上的芸芸众生昭示:太空漫步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杰出教育家西奥多·姆·赫斯伯格 ( Theodore M.Hesburgh)神父曾经说过 :“大学是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保守的机构之一 ;同时 ,它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伯顿· R·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把这一论述称为“赫斯伯格矛盾”( P2 0 3)。克拉克还在书中用专章 (第六章 :变革 )对“赫斯柏格矛盾”产生的真实原因进行了探讨 ,并期望“乘势解决更多的矛盾”。读后令人颇感受益非浅 ,特别是对于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很有启发。一、解读“矛盾”:“变”与“不变”的统一高等教育系统包罗…  相似文献   

5.
地球的邻居     
人类居住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很普遍很普通的星星。其实,星星也有“家”,地球的“家”是太阳系。 太阳,住于太阳系的中央,太阳系的全体成员都围绕太阳运转,仿佛太阳是它们的母亲。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常想:我们这个大家  相似文献   

6.
科技之窗     
我们太阳系外的太阳系科学天文学家在我们的太阳系外第一次发现了又一个太阳系:在仙女星座中有3颗巨大的气态行星环绕着一颗名叫尤普西龙的明亮恒星旋转。在尤普西龙所有的3颗行星的伙伴中,没有一颗与地球相似,也都不具备适合地球生命居住的条件。天文学家说,即使在这个太阳系中存在类似地球的行星,它也有被其巨大的“姊妹”行星吞没的危险。但是从事寻找行星的天文学家杰费里·马西说,这一发现表明,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着数百万类似地球的行星,其中有些行星与它们所环绕的恒星之间的距离使得它们恰好可以有液态水,从而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一个成熟的高等教育系统不仅应有完善的组织结构 ,而且应有较为深厚的组织文化。文化渗透于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 ,它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影响是隐性的、潜在的 ,但又是至关重要的。这正如伯顿·R·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所说的“意义无处不在 ,既以微观的形式存在于较小的群体之中 ,又以宏观的形式浓缩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中”,“没有意义 ,我们便一事无成。”( P83)伯顿·克拉克还指出我们对现代组织象征方面的研究是极为不够的 ,情感是维系组织最强有力的纽带 ,大学天然是由爱维系的不可分割的组织 ,直觉、传统和信…  相似文献   

8.
李祥 《物理教师》2006,27(4):43-43,45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着生存世界的空间,先是小心翼翼地冲出大气层,然后便是征服整个太阳系.”这是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临终前留给世人的一句名言.  相似文献   

9.
为庆祝《经济学家》杂志科技栏目开办20周年,《经济学家》根据它在过去20年报道过的科技内容,对读者进行了一次测验,我们从中选取部分题目,看看您知道多少。答案见下一期。1·Miranda,Hyperlon,Europa是:A·与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主加速器有关的实验的名称。B·太阳系外缘卫星的名称。C·1996年拍卖的3个“霸王龙”控制导弹脉冲系统的残骸的名称。2·地球上平均每天有多少次雷雨?A·440B·4400C·440003·羟磷灰石是:A·牙釉质的主要成分;B·治疗口渴的一种药的药名;C·固体火箭燃料中的一种成分。中掠夺者、黑星和苍骛是以…  相似文献   

10.
“邦德,詹姆斯·邦德。”007签名式的语言击败了亨弗莱·鲍嘉、克拉克·盖博、格罗格·马克思和葛丽泰·嘉宝,成为由10位影评家编写的“电影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冠军。我们从好莱坞早期的电影中选出了大部分的台词,十个最佳引言中有六个都来自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最近的一条  相似文献   

11.
在“新政”的研究中,“新政”的分期一直是争论的问题,特别是“新政”终极时间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研究这一问题对“新政”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终极时间”的看法,国内外学者、专家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美国学者巴塞尔·劳赫、拉尔夫·德·贝茨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明确指出:“新政”的终极应在1938年.阿瑟·林克、威廉·卡顿在他们的著作中则提出“到了1939年,他(罗斯福·富兰克林·德兰)开始放弃国内进一步改革以换取国会对他的外交政策支持,‘新政’结束了.”还有《America Past and present》这本书提到:1936年后第二年“新政”就结束了,即1938年.  相似文献   

12.
创建星际网     
太空探索的保障“已经到了将我们的思维延伸到地球之外的时候了。我们必须将因特网连接到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TCP/IP协议的创建者之一文顿·瑟夫说,“当我们向火星迈进的时候,我们需要更为可靠、更为强大的通讯手段。因特网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卡洛琳·凯莎在她的《叩响寂寞》一书的前言中坦白地承认:她的诗作受惠于阿瑟·韦利翻译的中国古诗。 凯莎正是从韦利的译诗中获取素材将其一组八首诗定名为“拟中国古诗”并题献给韦利。凯莎率直地承认,她从童年时代起就读韦利的译诗,并说:“像我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我受他的恩惠和对他的热爱是不可计数的。 无可否认,由于卡洛琳·凯莎的“拟中国古诗”是基本上模仿阿瑟·韦利的译诗,要谈论中国诗本身给予她的影晌是因难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把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到太空;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发射成功,中国天宫空间站初步建成,且仍在不断完善搭建和完成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5.
查尔斯·赫梅尔说:“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中的航船,团结对于全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人类未来的航船不至于在惊涛骇浪中颠覆,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地球之舟”合格的船员,家长朋友们,我们  相似文献   

16.
物理印象②     
~~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瑟格·考培林及美国国家射电天文观察站的天文学家爱德华·福马隆特报告说,他们测量出了引力移动的速度,结果与爱因斯坦作出的“引力是以光速移动”的预测一致。这一测量是使用美国的“长基线阵列”射电望远镜和一台德国的射电望远镜共同进行的。他们测量了木星的引力场在一个遥远的、明亮的星系散发的射电波中的折射效应,并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引力传播的速度与光速接近。但是,数位理论物理学家肯定地说,二位天文学家对该实验结果的解释存在致命的缺陷。2003年,几个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真空中光速在任何惯性系中都相等,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传播的最大极限。有关超时空传输(或量子隐形传送)的科幻故事由来已久,人们对这种技术的兴趣也经久不衰。皆因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没有任何东西可快过光速。对渴望突破三维空间限制的人类来说,“超时空传输”与“时间机器”一样,都遥不可及,但却偏偏是最吸引人的梦想。2002年8月,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这一大胆创新的设想,意味着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无独有偶,2003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高级讲师诺昂·马盖罗指出,大爆炸理论和相对论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遥远的星系之间相似的概率几乎为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变的,宇宙就不可能膨胀的这么快。科学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但迄今为止所有试图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都是修正而不是根本替代大爆炸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刘京西 《初中生》2010,(9):104-105
星际旅行是人类永恒的梦想。然而,即使距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地球也有4.2光年远,相当于人类乘坐太空船往返月球5000万次的距离。假如乘坐人类迄今为止最快的星际探测器——美国“旅行者1号”探测器,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离开太阳系,人类在7.4万年后才能到达比邻星。  相似文献   

19.
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里,太阳是家长,它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的99.8%,包括我们的家园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还有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等,加在一起也只不过它的一个小小的零头。九大行星“相貌”不同,“性格”各异,它们以不同的姿势和速度在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的话     
在高中物理下册第八章“光速”一节中说:“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万千米每秒,即c=3.00×10~5千米/秒。”这样的写法是不确切的,容易给我们学生留下不准确的印象。我们知道,在1986年基本物理常数推荐值中,已经精确定义了真空中的光速c=299792458米/秒。作为高中物理课本,应该尽量给我们学生以最新的准确信息为好。因此,我建议课本再版时改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299792458米/秒。在一般计算中,可近似地取c≈3.00×10~5千米/秒”。在新版未出之前,敬请老师在上课时能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