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是西方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表现,传统公共行政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文章以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背景,对现代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困境予以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建构,最终得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之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公共行政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在这转型过程中文章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民主政治价值追求方向,对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模式的构架作如下探索:以“人民第一”为信条的服务行政,以“法律至上”为准则的法治行政,以“减事放权”为特征的分权行政,以公平公正为宗旨的公开行政,以“减事放权”为特征的分权行政,以公平公正为宗旨的公开行政,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电子行政,以预算改革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技术行政。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行的官僚制是作为一种古代官僚制的传承而存在的,相对于西方现代官僚制来说存在诸多缺陷,是发育不良而不是发育充分.在西方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兴起针对官僚制的改革浪潮时,中国的行政发展既不能简单地摒弃和修缮传统官僚制,也不能一概排斥现代官僚制理论,更不能拒绝和否定当代西方行政学理论与实践.要充分认识到欧美当代行政学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实现全球化时代中国公共行政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即在对理想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等当代西方行政学理论、运动与模式的借鉴中克服中国现行官僚制弊端.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兴起,传统的公共行政受到了质疑,其以效率和经济为中心的思想更是一度被予以批评,在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新公共行政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价值核心。新时期条件下,我国处在行政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该如何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许多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新公共行政"之社会公平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新公共行政对我国的启示以及促进我国的社会公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模式构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公共行政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在这转型过程中章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民主政治价值追求方向,对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模式的构架作如下探索;以“人民第一”为信条的服务行政,以“法律至上”为准则的法治行政,以“减事放权”为特征的分权行政,以公平公正为宗旨的公开行政,以“减事放权”为特征的分权行政,以公平公正为宗旨的公开行政,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电子行政,以预算改革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技术行政。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受到了严重批判,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体系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随之兴起。本文在比较传统公共行政和现代公共行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平,并进一步对公平行政的路径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德治仁政、以民为本、礼法并用等思想是儒家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儒家政治文明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精神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要培育公共行政精神,就需要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法治理念、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培训,提高行政人员能力素质等途径来积极培育当代中国的公共行政精神。  相似文献   

8.
行政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地区政府行政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赖里格斯提出的行政生态学理论对现代公共行政的阐述,发现中国西部地区政府行政存在着里格斯提出的“过渡型社会”的特征;在行政生态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地区行政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公共行政理念的确认 ,具有其法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实践的职能基础与价值基础 ;作为现代行政之主体的政府及其公务员 ,应当树立公共行政的权力、利益观念和责任观念 ;这是当今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渴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已历经三十余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宣示了经济改革的成功.从路径上说,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经济改革—行政改革—政治改革.时至今日,行政改革已成为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具有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作用.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入,迫切要求构建一套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民主和科学的公共行政秩序.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行政必然要从传统的一元国家行政走向公共行政,行政改革的过程,正是行政法治逐步实现的过程,是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行政法治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重建之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多次政府改革的失效表明,指导我国政府管理和改革实践的知识或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基础,反思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所内含的范式的不足,并提出新的替代范式。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公共行政应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民主国家治理的过程,应避免公共精神的丧失,避免过度强调国家;公共行政应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或公民的互动角度思考问题,强化对公务员公共伦理道德的要求,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政府管理及改革的经验;中国公共行政的发展目标应以人为本,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社会,多样性、差异已然成为当代公共行政的共同背景。当"同一"占据主导时,"他者"的缺席,使得当代公共行政面临诸多难局却捉襟见肘。缺少"他者"质素的公共行政是同质而一元的,无法破解自身难局。因之故,重新审视当代公共行政,亦成亟需。莱维纳斯"绝对他者"的超越性、无限性,可为当代公共行政达致"他者"之途提供伦理支撑。而回应"绝对他者"的"他者"行政,需具三种特质:公共的、多元的而又合作的。作为现代政治社会诸善之一的宽容美德,似为恰切妥帖之选,给当代公共行政提供了某种解困之维。于此,宽容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宽容的实现是有难度的,正因如此,更值得珍惜。  相似文献   

13.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公共行政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思潮,反映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新公共管理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观点,最后提出关于我国行政改革的几点建设性意见,旨在有力推动我国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管理是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公共行政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后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存在着危机.后现代公共行政范式通过对官僚制、理性、效率的解构批判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又通过公共能量场、想像、话语与对对话理论、公共政策的共同体价值取向来重建公共行政的理论大厦.这种解构与重建对于我国目前的行政改革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多元化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公共管理已经取代公共行政成为当前行政学研究的主要范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凸显出的问题大多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有关,借鉴并推广公共管理理论的现实需求日益显现.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的复兴为契机,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经构建起了稍显稚嫩但较为完整的独立学科体系,开始在当前中国的政治与行政改革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党委会与董事会,二者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自承担着高校政治权力的领导和产权代理的经济诉求.分别构成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的不同特征。在世界新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下,中国的高校党委应当吸取现代管理精神,建立高校党委性董事会制度。该制度虽还尚不完备,但这种过渡体制恰恰是走向未来世界一流大学改革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黄建 《天中学刊》2013,28(5):24-28
公共行政自产生至今,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通常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公共行政发展的内容和要素,对于归纳其演进特征以及预测其发展趋势意义重大。在对公共行政发展进程评价的基础上,从政治、管理和法律等多元视角与途径去探寻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走向,可为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与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公共行政学及其对我国公共行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行政运动无疑在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公共行政学的出现既是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60年代美国社会改革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上的一种回音.它以公平与民主作为行政学的目标和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的关联性,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拓展了行政学的研究范围.尽管新公共行政学最终未能生根立足,成为行政学研究的主导范式,但它的主要观点对我国当代公共行政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主流价值观及其德育范式的改革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儒家德育范式的建构阶段;“西学东渐”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阶段;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与现代德育的兴起阶段;“改革开放”国策下回归本体的当代德育阶段。当代多元价值激荡下,中国德育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深层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德育要致力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现代人”,积极参与全球伦理构建,树立全景式的大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