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世界经济日起集团化的90年代,日本为了加快实现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对亚太地区加强了其经济影响,将贸易、投资和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的重心偏向亚太地区,客观上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但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右倾思潮则给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2.
日本政治动向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日趋集团化的90年代,日本为了加快实现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对亚太地区加强了其经济影响,将贸易、投资和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的重心偏向亚太地区,客观上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但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右倾思潮则给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四大网络(自然资源供求网、商品进口网、资本供求网和技术供求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中的特殊作用。第一,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应向亚太地区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高的农副产品;第二,作为资本和技术需求大国,中国将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作为消费大国,中国广大的国内市场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的兴趣;第四,作为发展中经济国家,中国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也发展高技术产品出口;第五,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开展国际化经营。  相似文献   

4.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美、日都是亚太地区大国,也是全球性大国,在多极化世界战略格局中,它们都占有重要地位,并拥有巨大影响力。无论它们之间密切合作还是相互对立(对抗)都会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分析中、美、日三边关系现状、未来对我国内外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地位急速跃升。美国奥巴马政府一上台,就极为重视调整亚太战略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核心地位。经过近三年的缜密部署和细致经营,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已基本构建成型,对国际格局的进一步调整、亚太地区的局势新发展、大国关系的平衡等均产生深刻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调整引发一系列亚太地区新矛盾的产生,并对我发展亚太地区的周边外交关系形成掣肘。但是,中美之间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总体局面并未打破,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仍是中、美两个大国作为亚太地区主要力量的共同责任,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就是要用"大智慧"为中美关系定位战略性的合作新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际社会步入 2 1世纪后 ,大国关系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亚太地区 ,以 9·11事件的发生为分界 ,各主要大国的亚太政策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四角主导、多边合作”的相对稳定的框架下 ,也潜伏着朝鲜半岛、印巴冲突等矛盾和危机以及各大国因国家利益不同而展开的角逐  相似文献   

8.
自独立以来,印度便把实现大国理想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实行经济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奉行全方位的多边自主外交,其中,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东向政策"取得了巨大进展。服务于印度大国战略的东向政策将有助于印度的势力扩展到东南亚、亚太地区,从而实现印度从亚洲大国到世界大国转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正>在这次APEC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亚太梦想"——构建亚太共同体。这个"亚太梦想",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印证了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的真实性。一、发展大国关系,实现权力平衡亚太地区包含了经济发展世界排名前三名的国家:美国、中国和日本;包含了对亚太地区甚至对全球  相似文献   

10.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应有之义,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体制、政策和市场上的缺陷,我国未能充分利用大国经济在分工、产业、竞争等方面的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因外部性、互补性而导致的聚集经济效应,在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成本优势,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国经济优势。同时,未能充分利用和享受大国经济在开放经济上的外部效应。相反,在许多方面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重复投资,非对称性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外部效应、公共物品、规模经济等分析工具,尝试地提出了一个解释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框架,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市场竞争政策、创新战略、国际经济政策等区域经济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位法的实施不仅反映了学位法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完善学位法的过程中,需要厘清学位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权力与权力、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可以看出,除了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管理服务竞争力两个指数新疆高于哈萨克斯坦外,资源环境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六个指数均低于哈萨克斯坦,尤其是在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竞争力上差距最大,而且从区域整体竞争力上看,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比有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及其平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种最主要的权力结构形式——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大学的健康运行需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此两者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结构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开发较晚,资源丰富,且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近代以后逐渐成为列强角逐的重要区域。其中日本先后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逐次夺取在东北的侵略利益,不断地辐射侵略东北,其目的就是最后吞并整个东北。东北地方当局崛起后,力图改变这种危机局面,在经济上采取措施对日本侵略进行抵制,力图用经济方法把日本经济侵略赶出东北,逐渐摆脱日本的经济控制。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家间的永续竞争,军事实力的刺激,经济上的发展态势,科学文化和国家的经济能力对大国兴衰的影响。指出保罗.肯尼迪的观点对新的世界格局形成和试图走出兴衰规律的大国发展具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个例,分析经济相对弱势区域发展模式,提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从空间格局来看应该采用“大福建”网络式模式:科学判断区域主导产业,创造“极化效应;”正确处理区际关系,利用强势区域的“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软件实证研究发展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国家整体层面上,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从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同样存在上述正向影响关系,但中部及西部的这种正向影响不如东部地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东部地区应积极开展入境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部及西部地区应该在发展入境游的同时,积极鼓励并推动国内游刺激地方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是帝国主义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大米、面粉,掠夺中国的大豆、豆饼等农产品资源,是一种不公平的、掠夺性的进出口贸易,其根源是帝国主义利武力在华攫取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使中国丧失了关税和贸易自主权;同时,近代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和腐败的清朝政府媚外欺内的关税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的本质及其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外国文化·导言》的一部分 ,论述有关文化理论问题。文化在本质上是应付生存压迫的策略和手段 ,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人的精神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对主客关系的不同理解是产生不同文化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冯磊 《天中学刊》2011,26(4):131-133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被纳入特殊权力的理论和实践范畴。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对学生取得相应学位都有相关的规定,如一些高校规定学生在取得相应学位之前必须取得一定的外语和其他一些测试证明。以下将以特殊权力理论为支撑,对高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自主管理权限的使用范围作出划分;同时探讨作为相对方的学生,如何采取合法的救济途径维护自身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