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经济报社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巨大挑战,坚持以攻坚克难求发展为前提,以不折不挠抓融合为手段,努力追求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专一化、融合路径精深化、融合项目特色化、融合业态新型化。把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资源优势相互整合、平台互为利用,使单一传统纸媒的市场占有率变为多媒体的共同竞争力,使得经济宣传的传播功能、手段、渠道、价值得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陈强 《新闻前哨》2023,(4):74-75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主流媒体的云服务平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对于当前媒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一书在云传播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当前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提供了一些新启发。  相似文献   

3.
"泛媒化"不仅造成了舆论生态的改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新.作为媒体融合的关键性要素,"媒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使命.本文从"媒体"角度切入,分别以"媒介化""再媒介化""去媒介化"来探析媒体融合的技术逻辑、内容逻辑和认知逻辑.研究认为,媒体融合是以"媒介化"为其前导和基础的,没有"媒介化"作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天目新闻客户端的视觉化特色、"腾讯青云"助力新闻智能生产为案例,对媒体融合的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就媒体融合的关键点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专业媒体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移动化"转型与内容呈现方面的"视觉化"探索,以及对新兴技术的采纳...  相似文献   

5.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媒体融合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本文以泰安日报社“最泰安”融媒体中心为例,从组织架构、采编流程、人才队伍等多个层面阐述其融媒实践,为新形势下媒体融合的分众化传媒发展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10):61-67
传媒产业融合是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对其研究的重视远远不够。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概念,通过对报业上市公司2011-2020年产业结构变迁的分析,揭示出传统媒体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中产业脱媒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并认为脱媒化并不利于传媒业的优势发挥和产业发展,也不利于深度的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认为传统媒体在重塑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媒体定位来发展新媒体,并改变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区隔的机制,促进双方的资源互动,从而更好地推动传媒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各级主流媒体的融合实践已经开展了十年,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前期通过“报台合并”、上线“越牛新闻”客户端等,打造出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绍兴样本”。2023年3月,绍兴传媒与越城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打开了市、区媒体融合改革的新通道,其以轻融合、共享化、多层面破解改革、人才、效益难题。根据此次创新探索实践,本文谈谈认识与思考,以期为媒体融合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伟  姜波  王磊  曾婕 《今传媒》2023,(5):44-47
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之路。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媒体融合的政策,但是,与国际主流科技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水平不高,存在推送内容单一、推送频次低、服务意识差等问题。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建立符合我国科技期刊现状的发展融合模式,本文提出了四点发展建议:提高对媒体融合的认识,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融合手段;开展同类期刊合作,尝试集群化运营;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加大媒体融合的智力供给。  相似文献   

9.
陈卓威  殷豪良 《传媒》2018,(14):87-89
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媒体面临全面深化融合转型发展的问题,基于数字化和移动化的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不仅突破了行业发展瓶颈,还对高校艺术与传媒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命题.本文提出将融合媒体云教平台引入高校艺术与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媒体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对融合媒体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建立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应以特殊产业运作规律为准绳,借助"五化"即集团化、产业化、数网化、平台化与特色化,进一步厘清媒体融合的政策面、产业层、市场面的发展瓶颈、路径选择、融合机制探索等问题。1."集团化"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组织基础。此轮改  相似文献   

11.
张静 《编辑学报》2022,(6):657-661
从政策导向、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疫情促使学术活动线上化等角度分析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机遇与必然,分析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重点工作方向,据此提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策略,即以品牌为根本,以纸质期刊、期刊官网、集群平台、社媒平台等4大平台为抓手,并以基础能力维度、平台能力维度、行业能力维度等3大维度构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9项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12.
承梓惠 《传媒》2021,(21):36-37,39
媒体深度融合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推进深度融合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本文以深圳晚报社为例,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以创意为引领的深度融合经验:以社会化、全民化、全域化创意理念为引领;借助所在城市赋能,打造以大IP为核心的优质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人才优势,打造创意型媒体.  相似文献   

13.
自2014年平台型媒体概念被提出,5年来,平台型媒体从国外走向国内,不断走向成熟,互联网平台涉足传媒业务,不断催生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进行平台化探索。然而,平台型媒体的合法性,传统媒体探索平台化转型过程中简单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渠道进行形式整合等误区,让平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化发展遭遇双重挑战。平台型媒体能给传统媒体互联化带来哪些启示?本文将以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为例,探讨平台型媒体给媒体融合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在急剧变革,通过融合战略,它们的独立形态、碎片式架构,逐渐被消解、融汇成“媒介多元体”“媒介矩阵”。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电媒体,均可以集纸质媒体、声音媒体和视觉媒体于一身,可读、可听、可看,媒体融合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形态到机制层面的整合。但是,融合还需要深入。深度融合是一种文化底蕴、内在逻辑的融合,其核心可以从“媒介化”入手。“媒介化”是将媒介信息转化为各种关系的中介化过程。从媒介向媒介化的变革,就意味着媒体不再是即时性消费品,它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体不是静态的存在,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媒体流程不是一个闭环,而是一个开放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5.
漆谦  王美 《新闻战线》2022,(8):76-79
媒体融合时代,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借助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融合报道出新出彩,其作品呈现互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移动化、智能化和沉浸化的特点。因其交互作品独具特色、可视化作品高度凝练、社交类视频注重情感叙事、沉浸式直播虚实结合等原因,主流媒体的两会融合作品得到了有效传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方  朱俊男 《传媒》2020,(1):68-71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正在走向深度融合,从技术融合到机制融合,再到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的融合创新。重大选题的全媒体整合报道能力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融合,超线性叙事、交互叙事的互文性呈现,矩阵化、跨圈层、多圈层的立体传播方式以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化趋势,都展现了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作品的“融合与创新”之道,同时也出现了节目的技术创新不足,内容垂直领域深耕仍有发展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对于融合时效、质量和业态创新的强调,给数字出版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对以生态式融合、社会性融合和智慧化融合为代表的未来融合趋势的理解与践行,未来的媒体融合将会是一种社会深度参与的"大融合".本文以"社会治理"为研究视角,探讨了数字出版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功能拓展维度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行性,并...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融合的发展实践中,可视化的融合产品是媒体深耕的领域,同时也是传统媒体融媒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文章以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为样本,分析电视类新媒体在抗击新冠肺炎融合报道和融合传播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征,着重探讨电视报道的融合创新路径,为电视新媒体的融合传播提供一些粗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旅融合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此为背景,依托省内文旅资源,打造新型文化品牌成为省级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在新技术驱动下发展多元融媒体产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指导、以新型文化品牌为出口、以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为发力点,河南广播电视台与省内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在全媒体时代下打造“中国节日”文化IP,探索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海英 《出版广角》2022,(11):84-87
当下,数字阅读广受欢迎,传统报业面临诸多新困难、新挑战、新机遇。文章以报业的媒体融合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报业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探讨“纸媒体”时代向“全媒体”时代深度融合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传统报业要由单一化向集成化转型发展、由静态化向可视化转型发展、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