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虽以复谥为美,但在实际评谥过程中,官员谥号以单谥为主。谥号用字绝大多数为美谥或平谥,恶谥极少。由于现实评议的需要,当时还采用了一些《周书·谥法》篇中没有的谥号用字,不过这些谥号用字仍可能有本可依。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对帝王的称呼中,既有庙号,也有谥号,还有年号,例:周文王、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崇祯、康熙、道光等。那么,庙号、谥号、年号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3.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三国时有魏武帝、魏文帝。历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呢? 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行为,根据谥法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可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  相似文献   

4.
曹坚 《同学》2003,(12)
我们读书、教学、观看影视剧时,常常会遇到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有时我们称某某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康熙、乾隆皇帝等,这些称法,实际是分别用了“谥号”、“庙号”和“年号”来称呼他们。“谥号”、“庙号”和“年号”都可作为帝王的帝号(对帝王的称呼),但它们的意义、用法却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光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祭。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贬褒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  相似文献   

6.
在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一有关历史的选择题中,考了关于古代帝王的谥号,而教材对此并未叙述。那么,什么是谥号,帝王除了谥号,还有哪些称号呢?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古代帝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给人物作传时 ,常以“谥”或“谥号”称代 ,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其中“忠毅”是明代左光斗的谥号。崔铣的《记王忠肃公事》一文中 ,“忠肃”则是明臣王翱的谥号。为作品命名时 ,也常用“谥号”。如王安石 ,谥号“文” ,作品集为《王文公文集》 ;范仲淹 ,谥号“文正” ,其作品集名为《范文正公文集》。了解“谥号”的相关知识 ,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何谓“谥号”呢 ?关于谥号有哪些规定呢 ?谥号 ,是古代的一种特殊称号。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 ,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 ,为避…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较为精确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就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传统的纪年法: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以帝王年号纪年,以天干地支相配纪年。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是以国号或朝代名称、帝王公侯名号配以其在位年次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而用于年次纪年的帝王公侯名号主要是谥号和庙号。谥号起于周武王时代,曾“追尊古公为太王”,西伯“后十年而崩”,被“谥为文王”。谥号一般是王公死后由礼官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议定的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如文、武、景、庄、惠、桓、灵、僖,便是常用的谥字,谥字根据谥法而定,如经纬天地曰文,布  相似文献   

9.
问问大咖     
《学与玩》2022,(12):30-31
<正>问题好多,都要“冲破天际”了?把问题丢给我,我找“大咖”帮你解答。我问:李隆基是唐玄宗,可是有时候会看到有人叫他唐明皇,这两个称呼有什么区别呢?大咖答: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白两个概念:“谥号”和“庙号”。古代帝王去世之后,会被奉上谥号和庙号。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用来代替名字;而庙号则是其被供奉于太庙中享受祭祀所用的称号,是祭庙或太庙祭室的名称。一般而言,我们见到的文帝、武帝等是谥号,而带有“祖”“宗”二字的则是庙号。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在学习言时,常常对古代帝王的名号迷惑不解。教材中称呼古代的帝王,有的称其谥号,如周武王(姬发)、汉帝(刘恒);有的称其庙号,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有的称其年号,如洪武帝(朱元璋)、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帝王的名号有什么含义?应该怎样理解呢?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在介绍《爱莲说》的作者时称:“‘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谥”的:谥(shì)——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7,(4):62-65
关于谥法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一般认为起于西周初。甲骨卜辞中的祭祖卜辞记录了商代先王的名号,经过对这些商王称号统计后可以发现:四期卜辞以前的商王尊号一般采用表示大小含义的冠首词加上天干来称呼,而五期卜辞对商王的尊称则遽然发生变化,绝大多数冠首词都是文、武、康等表示褒扬意义的称呼,与后世谥法制度成熟后定谥的方式极为相似,这说明商末卜辞中的商王庙号已经具有了后世谥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意思是说,人年幼时称名,二十岁举行冠礼后称字,五十岁后用伯仲叔季的排行来称呼,死后称谥号。这种在周朝形成的称谓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一定之规。  相似文献   

14.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孙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参集》《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外,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①封号式 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②谥号式 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叫“谥号”。“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  相似文献   

16.
《春秋》栽有十一位女性的谥号,均为葬后举谥。文章先对经传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十位鲁国得谥女性的书谥体例;然后从当时的贞节观着手,考察为何仪书一位诸侯夫人之因;最后比照独立谥女性一生所行之事,探究其与谥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代君主大臣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业绩个人品质,议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叫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  相似文献   

18.
称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常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习能一窥时代之风貌。就我国古代的姓名文化而言,古人不但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甚至死了还有谥号所以同一个古人常会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大家最热悉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谥文忠,所以苏轼、苏子瞻、苏东坡、苏文忠这四个称呼说的是同一个人。而这些称呼中,又有着谦称与敬称的不同,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今人多有名无字,此类称谓礼俗几近荡然;但作为我国传统礼俗的一种文化现象,还是有了解的必要。本文说的就是名与字在称呼上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9.
薛文秀 《文教资料》2009,(22):92-95
谥号、庙号、年号是君主们的"御用文化"现象.古代典籍中称说这些君主,或以庙号,或以谥号,或用妹年号,个别时候也有特例,看似杂乱,然若将其整理排序,再将文史典籍对他们的习惯称指对应上去,则会发现对其称说还呈一定阶段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称说帝王阶段性的原因,并运一分析了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成因、缘起,以及称呼变化的原因,最后综述了用"三号"对帝王称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漫话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及褒贬评定,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恶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谥法起源于西周。评定帝王的谥号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事情,必须由礼官斟酌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