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雪企鹅岛     
去年,我到过南极。南极有座“阿德雷”半岛,因其企鹅甚多故人称“企鹅岛”,这是凡至南极者的必去之处.。我等也不例外,对登岛一游兴致极大。天微明,人们便呼朋唤友、“上岛喽!”,尽管外面是风雪交加的天气。岛不远,就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对面,与长城站隔海相望;岛也不大,远远望去,仿佛一只大龟浮在海天之间。  相似文献   

2.
正对大多数人而言,南极是一个遥远、寒冷、神秘的地方。1985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先后在南极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等4个站。从1994年至今,中国科考船"雪龙号"每年都去南极考察,为上海大型渔船入渔南大洋捕磷虾开辟了道路。捕南极磷虾的地理位置在南纬60度,靠南极洲的西北面,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附近。离南美国家如智利较近,或者穿过麦哲伦海峡,到阿根廷和乌拉圭都不远。捕虾后到阿根廷、乌拉圭卸货或修船,都很方便。从2009年开始,上海开创远洋渔业公司7000吨级大型捕捞加工渔船"开利号""开裕号""开富号",都到南极冰海捕捞过营养丰富的磷虾。  相似文献   

3.
当我从“老南极”——曾四赴南极考察的鄂栋臣教授手中接过鲜红的’98中国南极考察队队旗时,我和我的队友们知道,我们将要进行的是自己记者生涯中一次最艰难的采访,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一次最远距离的远征,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切可知和不可知的挑战。 这次考察是我国对南极进行的第15次科学考察的两支队伍之一。我们所在的以新闻记者为主体的’98中国南极考察队的考察方向是西牛球南美洲以南的长城站方向。同时对南极进行考察的另一支队伍中国  相似文献   

4.
写大与写小     
2000年12月到2001年2月,我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赴长城站采访。 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这两年已不似当年那样轰轰烈烈,而且此次没有大的科学考察项目,不会有“重大发现”和“填补空白”之类。作为记者,赶不上这些“大新闻”也有些许遗憾。今年有的只是中国首次派出2名女队员越冬,还有几位人文学者结伴到那里做极地沉思,还有就是时间上的跨越世纪。我到南极去报道什么?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临行前,有不少人得知我要去南极时,除了表示对我身体的关心外,问的最多的是你们在那里吃什么呀,…  相似文献   

5.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6.
为163天的采访做足准备 小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的新闻报道,踏上那片地球的头顶和边缘的土地便成为我儿时的梦想. 作为海洋领域的专业报纸,中国海洋报每年都会派记者随“雪龙”船远赴南极报道.近些年,出于南极内陆考察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国海洋报一直只派男性记者随队深入南极内陆采访.幸运的是,在我第五次申请参加南极考察报道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安排中国海洋报可派记者随船采访,这使得我的南极梦终于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8.
张雪梅 《传媒》2001,(7):54-55
“极端”体验 2000年12月7日至2001年2月21日,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员,我赴南极乔治王岛采访。我在南极跨越了千年,仰望离祖国最远的一面国旗升起。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算得上是一次极端的体验了。在南极的50多天里,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到最后一天离开我和越冬队员拥  相似文献   

9.
驻外记者一直是我的梦想,从高考填志愿到毕业找工作,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个梦想.  相似文献   

10.
新闻感觉是记者发现、捕捉、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的有意识的心理反映过程;是记者职业能力的检验,也是记者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突出特性,同时,也是受众回味和品嚼价值的体现。 例如1984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均就我国首批南极考察队员登上乔治岛,考察地形、试选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一事发表了不同采写角度的消息。四川大学新闻专修科学员,也依据这一新闻素材,从不同的视角、触角和感觉,设计出一连串不同类型的导语:“我南极考察队首批登岛人员,今天下午一时,踏上乔治岛,试选中国长城站站址。”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部将旅行、梦想浑然"编程"在一起的自我管理类励志书,记录了一个在微软工作了12年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南极追梦之旅中的见闻与感悟。无论是走戈壁,还是去南极,开始想想都觉得不难,但真一到跟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战胜自己,去坚持,去努力实现梦想。加油,随作者一起出发吧。  相似文献   

12.
我的案头放着两份由上海少年报社出版的《我们一百万》报,这是我的小同行吴弘从上海寄来的,他怕这封信寄不到遥远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特地在信封上贴满了邮票,足足有七八张之多。小报上登着《弘弘从南极回来了》的消息,还刊登了他的南极日记,这使我回想起我们一起在南极度过的那些苦乐与共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3.
王淳华 《传媒》2001,(3):36-37
6年前我奉北京有线电视台领导的派遣去拍摄一个人物专题片,一个月后《光荣与梦想--记摄影记者唐师曾》片子完成,故事也就从这开始.片子获得当年全国电视节目一等奖,片中那个傻笑的小伙子后来成了我丈夫.  相似文献   

14.
我从红军、八路军到解放军,成长的阶梯我没有跳过一阶。从当战士,一直到当旅长,后来旅改成师以后,就是师长兼政委。抗美援朝回来以前,在朝鲜是师长,后来是军参谋长,回国以后是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1955年授衔少将。  相似文献   

15.
《全国新书目》2013,(11):36-38
我不要我的人生,再错过这美好 本书是吴淡如写给都市女性的私房书,谈美食,论时光,说爱情,聊梦想。吴淡如亲历威尼斯、南极、巴黎、丹麦等地,将自己的各种经历、感悟写出来与读者分享。在路上,她享受了孤独与美好、旁听了故事与经历、锻炼了自我毅力、品尝了人间美味……  相似文献   

16.
录音报道《进入南极圈的中国女性》,报道的是金庆民第二次到南极考察的事。关于这个内容,当时报刊、电视台、电台报道得已经很多了,何以江苏电台的这个报道,在1989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的评比中一举而摘取了一等奖的桂冠呢?我不知道评委们是怎样评价的,但我,听了以后深受感动之余,思考再三,认为它确实有独特的过人之处。首先是,记者独具慧眼,抓住了南极考察实况录音这个最为重要的一环。听过金庆民报告的人,采访过金庆民到南极考察事迹的人,恐怕都听  相似文献   

17.
<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每个人自己小小的梦想都是中国梦,我也有一个梦想,从小到大,我就有一个兰台梦,我想成为一名兰台人,一名像司马迁一样的史官。十岁那年我跟着父母从乡下到了城里,住的地方就在泸州市档案局附近,每天当我路过档案局时,都会发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愁眉苦脸,急急忙忙地走进档案局,  相似文献   

18.
正地球陆域有七大洲,只有极少数人能幸运地都游历到,我原本是一名上海导游,虽到过不少地方,还嫌不够,退休后还在为自己的人生足迹努力"补课",争取全部走一遭。在旅行目的地中,南极洲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无奈那地方天高地偏,普通人无法企及。好在行业信息灵通的我,知道上海也开始组织普通市民游南极了,便捷足先登。2014年11月16日至12月6日,数天南极之行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乔治王岛2014年11月19日,我与199名游客在阿根廷的乌斯怀亚——这  相似文献   

19.
第十七回赴大寨寻访郭凤莲虎头山拜谒永贵墓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曾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圣地。毛主席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全国亿万农业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和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朝圣般地涌向这个小山村。那时,像我这样一个一直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到大寨参观学习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可惜,这个梦想一直到1991年7月我任辽宁农民报总编辑时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1957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研究极地。"为此国家派了学习极地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到莫斯科大学深造,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南极事业推迟了几十年。时光荏苒,1978年中国科学家再次提出对南极考察的建议,得到了国家认可。1983年,我驻美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递交加入书,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中国人几百年的"南极梦"终于得以实现。198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