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昆曲、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和皮影戏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尤其应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化论坛》2012,(5):132-132
87万项非遗资源,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88位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数据有力展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黄冈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非遗项目的申报、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黄冈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宣传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后续乏人、开发利用与创新能力不足和非遗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黄冈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应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创新传承模式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开展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黄冈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升文化服务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台州地处浙东南沿海,历史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特色鲜明.但是大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难,创新应用转化率极低的困境.在新媒体浪潮之下,充分发挥新媒体沉浸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特征的优势,以“数字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方式重新演绎传统民间艺术,建立符合台州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传播平台、商业开发与营销平台相结合的网络化体系.将是当下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应用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7.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加强完善非遗的法律法规建设,做到依法保护;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建立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基于传承非遗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科技手段广泛真实地传承非遗。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杨洁 《西部素质教育》2022,(1):前插1-前插2
早在2003年,我国便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泛展开,一批又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但是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成效,因此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这个开放、先进、易于大众接受的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是当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化保护的辩证关系及以沈阳市非遗项目为基础,设计构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基本蓝图,揭示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非遗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亲身传播、实物传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等,通过对目前非遗传播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的举措在于善用和发掘非遗文化的悦目性;利用3D影像完整动感传递非遗文化;增加非遗信息传播的重复;加强对守门人的培训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滁州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遗产项目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结合景区开发的手工非遗项目展示、主题旅游街区开发模式、主题节庆活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牵动着每一个燕赵儿女,而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沧州落子戏、耿村故事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新的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建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上,通过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与实践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校图书馆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优势,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与特色,将图书馆传统与非遗文化、大数据时代下非遗电子文献资源以及资料中心建设相结合;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全球化趋势下找准定位,依托高校图书馆特有的贮存、传播知识与文化创新性平台功能,建设专业化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渠道,以助力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0-1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了非遗保护的途径。从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呈现、数字化传承和数字化传播四个方面探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舞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丰富与创新了非遗的保护方式和传播路径,促进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舞的有效保护与传播。  相似文献   

18.
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非遗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在非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非遗保护、展示、传承、传播和创新的数字化转型.非遗数字化正呈现出技术应用更为多元化、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更为活跃以及数字化的传承和传播将成为新常态等多方面的趋势.非遗数字化所涉技术门类众多,其中数字影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扫描与重建、动作捕捉等是非遗数字化的关键性技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掌握相应技术的概念原理,明确其在非遗发展中应用的思路,解析应用案例,对推进非遗数字化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电影《百鸟朝凤》再次引起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到底如何拯救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努力,如建立专项保护基金、利用数字媒体进行艺术复制、培养新的传承人、利用非遗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开展田野调查等,但仍然存在诸如名录不均衡、补助分配不合理、传播途径狭窄、商业气息过浓、创新保护不足、传承后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文化日益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不断传承与保护。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与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介绍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海南省高校图书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的价值优势,进而从高校图书馆业务功能层面上,指出了高校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