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年秋天,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由于我的好奇和无知,竟把父亲保管的一份重要文件悄悄带出去,害得父亲差点丢官坐牢.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很偶然读到了《新闻爱好者》的电子版,我十几年没有见到过这个刊物了,这次见到,忍不住泪下。我是1988年读到《新闻爱好者》的。我父亲段向理,是我们镇里的通讯员,也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了,从这本杂志创刊起,他就是一个忠实读者,并且向所有喜爱文字工作的人推荐。我记得那时我们镇里订了5份,编辑部还奖励了1份。从上初中起我也开始读这本杂志,尽管有的内容当时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也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直到1991年我父亲病重,我们还一直坚持订阅这份杂志。到父亲不治,全家人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才不得不中断。父亲去…  相似文献   

3.
1949年5月16日午后,我解放大军从市郊胜利进入武汉市区,英雄的历史名城宣告解放了!早在四天前,即5月12日,汉口《大刚报》按照地下党的指示,悄悄地翻印的八万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当时《大刚报》日发行数只八千份左右),就开始秘密地在武汉三镇张贴和散发。当时国民党的达官贵人们,已经丧魂失魄,逃之夭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家乡在丹东一个偏僻山村之中,1981年出生的我,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虽然我家住在农村,母亲是地道的农民,但是因为父亲在公路养护站工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记得当时父亲的工资好像是三十几块钱。又因为父亲是非农户口,我们家在那时还能够吃上一点供应的细粮,因此在伙伴们的眼中,我是非常幸福的。然而,这一点细粮,母亲要精打细算,只有来客人时我才能跟着解解馋,平时根本不可能吃到。母亲说,在我上小学时,给我吃个鸡蛋,都要左思右想,下好大的决心。已经记不得  相似文献   

5.
翻开我的相册,我与我的父亲李伯韩,有过多次合影。但我印象最深刻、最珍重的是这一张,我们父女在省档案馆技术部的一张留影(见本页左上)。1985年的一天,我父亲到省档案局馆检查工作。当时,我是省档案馆技术部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从事珍贵档案  相似文献   

6.
1939年7月我父亲应叶景葵、张元济之邀,从北平来上海筹建私立合众图书馆。当时办馆的目的是怕战乱将大量的民族文献销毁和失散。图书馆靠私人集资,书籍则由江浙的望族捐赠。我们刚到上海住在现在的复兴中路思南路口的一座花园洋房里。楼下是办公室、楼上则是书库和我们的卧室。书库是原来的舞厅,开始书不多,主要是叶家、张家和杭州蒋家的。当时我念小学,寒假期间父亲就让我看水浒、三国和西游记。怕伤眼,父亲将馆藏的木刻大字本给我看,到小学毕业这些名著就都看完了。  相似文献   

7.
徐朝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技艺传承人):我生于1943年,1949年上一年级,一共上了6年学。1956年,我过早地离开父母离开家门去当学徒,我当学徒的地方叫木岱,当时我13岁。木岱离县城有80多里路,都是山,没有车,走了八九个小时。记得当时我刚到厂里的时候,厂方嫌我个子小,我哥哥1955年已经进  相似文献   

8.
2013年4月24日,是太原解放64周年纪念日。望着窗外耸立的高楼,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嬉闹,我的思绪又回到了64年前父亲的故事之中,耳畔依稀响起轰隆的炮声。1948年10月初,为配合我人民解放军解放太原,当时在平遥县文教科任科员的父亲,被抽调出来,带领民工队支援太原战役。同时被抽调的还有雷子玉(当时任平遥县秘书)、高志义(当时任平遥县民政科科长)、田锡仁(当时也在平遥县政  相似文献   

9.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我们梦寐以求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当时我正在河南大学读文史系,谁也不愿再过“读死书,读书死”的日子,便离开学校,参加抗日救亡的工作。我是学文的,手里的武器,只有一只笔。我决心从事新闻工作,为抗日宣传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恰好当时郑州创办了一份《大刚报》,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我便前往报名投考。总编辑刘人熙看看我发表过的一些作品,和我交谈了一下对抗战的看法,便录用我到编辑部工作。我先做内勤,  相似文献   

10.
记得刚参加新闻工作时,我跟一位同事讲:"我爸爸很喜欢你的文章,说你写得不错。"他的眼中马上有了亮光,问:"你爸爸干什么的?"我回答:"做点小生意,初中读了一年。"他眼中的亮光马上黯淡了一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父亲是位老师,是知识分子,或许这位同事会更高兴一些。但我的想法与这位  相似文献   

11.
吴一文 《新闻窗》2010,(1):46-46
1993年春天,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到贵州日报驻黔东南州记者站工作锻炼。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所住的招待所认识了当时还在黔东南州民族师专工作的杨卓光。后来我们才知道,彼此的父亲早在解放前就在南京一起求学,新中国建立后又到北京一起工作和学习。当时,新华社贵州分社准备在黔东南州成立一个下属机构,  相似文献   

12.
我毕业后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博物馆报到,但我报到的那个博物馆,在我报到前半年刚搞出一个在全国很轰动、在当时的人看来也很另类的展览,等我报到时,于展览事实上已无事可做。  相似文献   

13.
兰江 《档案管理》2007,(2):84-84
说到收藏,还得从我刚参加工作时说起.1986年我刚调入档案部门,那时,档案工作正处于恢复整顿时期,经常同几位"老档案"一起指导乡(镇)和县直机关的档案工作.在整理档案中,有一些不在归档之列的重份资料和一些旧信封之类,它们鲜明的时代特征,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于是便一一收集起来.我发现,其实档案和收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久而久之,我慢慢喜欢上了收藏.  相似文献   

14.
一位来自中国刚年满28岁的年轻记者,成为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一次新闻发布会的会议主席。这其中不仅有作为中国记者的一份自豪,更有融入国外主流媒体圈的点滴经验。2012年5月16日,经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FCCJ)新闻委员会(PACcommittee)一致通过,我取得了在主席台上主持新闻发布会的资质,成为这个号称亚洲最大消息发布场的一名Moderator(会议主席)。工作人员告诉我,我是这个组织多年来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15.
2015年我与哥柳和堤合撰《父亲柳中爔与中共第一座电台》(以下简称《电台》)一文,刊于《档案春秋》2015年第11期.内文中提到父亲早年与李强伯伯的交往与通信,当时主要凭借父亲对我们的叙述,以及涂作潮伯伯回忆录中的资料,通信原件尚未发现.后来我们找到李强伯伯1989年初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内容很丰富,可补充《电台》一文的缺漏.  相似文献   

16.
我的家庭我的家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经历了移民家庭、革命家庭、黑五类家庭、全国五好家庭。我的父亲1914年出生,1935年2月从朝鲜移民到当时的延吉县磨盘山,当上了一名铁路扳道工,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到图们市铁路局,在运输部当上了主要负责人,是当初延边铁路建设的创建人之一。1945年,父亲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老头沟镇进行改造。我的哥哥太元奎当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文革"时期被诬陷为特务,含冤而死。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始终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我刚到北京,和一位老乡吃饭。他老婆是某医院的护士,在饭桌上,她问我知不知道某个女明星,我当然知道;她又问我知不知道某作家,我当然更知道了。于是她告诉我,这个作家陪着这个明星去她们医院打过胎。怎么可能呢?我当时晾得刚塞进嘴里的一块肉差点没掉出来。  相似文献   

19.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当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迁至我们的宗祠里,我也转入该校就读。那时我家订了一份《湖南日报》,报上几乎天天都有“克复”的消息。我天天下课后跑到十里开外的桥头河镇上一家裁缝铺(邮政所将报纸送到那里)取回代收的报纸,就想长大了也能当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战地记者。但是当我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失学了。“记者梦”自然也成了泡影。 1951年7月,我由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分配到苏北盐城工作,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泰州分公司有一位《苏北日报》通讯员,当知道我是由华东革大来的,就动员我给《苏北日报》写稿。当时正值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李更旺在今年四月过早地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正在整理父亲生前的遗稿,看着父亲临终前刚誊写好的一篇13000字的论文,真是悲痛欲绝,思绪万千……。我父亲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9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不久便热心地从事了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四人帮”横行时期,父亲以惊人的毅力,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研究图书馆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