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人"的育成。大学通识教育包括专业教育以外的所有内容,它的形式应该且必须包括第一课堂的正式课程和第二课堂的非形式教育。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住宿学院"模式和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大学通识+书院通识"模式告诉我们:要把"人"的育成作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厘清课程与书院的关系,进而建立完善的机制,推进第一课堂的正式课程和第二课堂的书院制非形式教育协同运行,形成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确保通识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美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有很大的差异。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实行的学院制借鉴自欧洲的大学,特别是牛津和剑桥,但也与它们有很大的差异;而且美国大学中学院制的组织模式与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是相配套的。我国高校在不完全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下推行本科生院制和书院制,必然会在实践中遇到巨大的困难。我国高校不必照搬美英大学的学院制,但在本科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的成分对于培养全面的人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是当前中国内地大学书院制改革必须正视的关键性问题。学院和书院定位不明、导师投入不足、担心专业教育受冲击、双院沟通机制不健全、辅导员和导师职责不清等诸多问题都表明了双院协同育人中的困惑。这些困惑源自现代大学制度与书院制在空间离散与整合间的矛盾,管理上集权与自治的矛盾,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以及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理念认同上的矛盾。为实现双院协同育人,促进书院的可持续发展,书院和学院必须整合在培养"人"的共同目标下,基于学习成果一体化设计课内外教育方案,推进书院导师专业化发展,不断完善双院协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书院沦为高校食堂和宿舍管理的行政机关,肇庆学院尝试体现学院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书院制建设实践。一是改革书院制的目标,寻求教师教育办学目标的契合点;二是依托书院制来弥补职前教师综合素质培育的不足;三是进行通识教育,使书院为职前教师成长提供深厚背景;四是通过开展教师教育专题活动,加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五是营造浓厚的书院文化氛围,构建基础教育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某些元素而实施的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在实践中遭遇一系列难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古代传统书院的生活空间和教育空间是融合的,而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却使二者分离,现代大学书院制只是继承了传统书院的空间形式。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需创造性地传承古代传统书院的精神而非形式,在导师制、通识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同时探索书院与专业学院和学生工作系统协同育人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书院制不仅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更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已成为我国高校探索如何办好现代大学的一种尝试。现代大学书院传承中西方"全人"教育理念,契合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使命,有效地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和通识教育,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内涵式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改革共识难、书院和学院协同难、教育功能发挥难、导师制推进难等现实困境。需要正确认知大学书院,探寻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书院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增强大学书院的自治性,创建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传承中国古代书院的精神内核,促进现代大学书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书院制”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模式备受关注。书院制倡导通识教育,其价值意蕴、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与实践、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补促进的。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深刻把握与认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与价值,充分发挥“书院制”独特优势,实现书院制育人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8.
本文厘清了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产生的制度渊源和兴起动因,分析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西方理论溯源和中国因应实践,讨论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构模式和各类功能定位。论文揭示出中国现代大学的建构模式呈现外在多样化,而内核趋于模仿性同构;培养定位存在多重培养功能,但核心定位模糊;组织定位下,书院处于双院组织中,双院协同难;文化定位中,书院处于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职业文化与通识文化的多维冲突中;课程定位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精神内涵、组织机构、内生动力、社会认可等方面指出了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自主构建现代大学书院体系提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艳 《湖北教育》2014,(12):38-40
中国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成功地承担了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功能.一方面,书院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书院精神,鲜明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书院的组织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祭祀制度和书院建筑等,也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特色.由此可见,书院文化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下,书院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中,书院和学院做好协同至关重要,但书院和学院在协同的过程中却面临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书院和学院育人合力不足、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等现实困境,在打通书院与学院协同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中,可通过通专教育衔接同行、育人队伍同向发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工作同频共振等几种途径来实现,抓住书院和学院的衔接点是实现双院协同育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香港模式”,为香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又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典范与经验。合理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提升内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台湾中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课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台湾中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通识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途径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两所大学的正式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潜在通识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比较,提出了制约内地大学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发展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3.
香港理工大学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它独特的校企协作教育(Work Integrated Education)模式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结合在香港理工大学培训期间的调查分析,对香港理工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协作教育模式进行相关论述以期达到相互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912年9月香港大学成立,作为香港地区的最高学府,如何承担起发展中文教育的重任就成了摆在有识之士面前的严峻问题。恰当此时,身为前清进士的赖际熙受聘担任港大中文讲师,协助创办中文教学单位,并担任负责人直至1932年底退休。赖际熙任教20年间对港大及香港的中文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港大中文教学单位从无到有,由小组升格为学系,直至得到港商捐助兴建中文图书馆和教学办公大楼,师资队伍逐渐增强,都与赖氏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许地山加盟港大后确定的港大中文系文、史、哲、翻译四大教学板块的结构,也是赖际熙主政期间创立的由文、史、哲、经学、翻译所组成的课程的进一步发展。赖际熙所推动的中文教育,尽管存在着偏重文言文和轻视新文化等种种不足,但开拓性贡献应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概述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纪之初香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重要改革举措和政策变革。香港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的主要发展和改革表现在:素质评鉴机制的制度化,大学管治体制和教职员薪酬制度的改革,大学角色的再定位,社区学院和私立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的国际化等方面。这些改革对香港高校与政府的关系、高校的角色定位等都带来重要影响。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将使香港高校在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香港与中国内地高等教育的互动和发展。为此,香港与内地之间需要加强在高等教育政策上的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香港浸会大学谭载喜教授结合西方和香港某些高校所倡导的“全人”培养教育理念,提出了翻译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即“全人”翻译教育和“翻译教育金字塔”,并运用图表和阐释的方式对其进行描述。这一教育方法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翻译教学中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7.
香港职业教育事象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发展愿景、品牌标语、课程体系、行动载体、专业教育,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培养首选的毕业生"的人才培养定位等教育事象,真实地解释了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个性特色。这些先进经验可以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基本理念、关键要素、发展路径、结构设计、动力来源、机制措施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Major issu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policy in Hong Ko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ublic policies in Hong Kong. Numerous changes have also occurred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ector since the 1990s when the rapid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places was put into force. The most notable changes may includ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staff remuneration systems, the adoption of role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 universities, the potential emergenc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major issu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policy and examines those factors that are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9.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HKU SPACE)是香港继续教育的成功实践者,一直以来,它坚持从社会需求出发办学,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和需求开发和设计课程,在办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取得了成功。同时它采取高效的公司化运作管理模式,建立国际化的合作办学体系,创建可靠的质量保障制度,保持与香港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衔接与并行,形成了与香港资历架构相一致的特色继续教育模式。HKU SPACE的办学经验,对于当前开放大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建设开放大学,既要立足国情,继承和保持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同时更要吐故纳新,广泛吸取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s of Hong Kong, being one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SAR) of China,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 (CM-HK) relations. Histor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i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ei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dependency, and 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Hong Kong’s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 statistical data (local and non-local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composition, and cost analysis of UGC-funded programs) are used to support what the author calls the “intra-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forms a uniqu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whereby a sub-national region such as Hong Kong and possibly Macau, orients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towards a motherland, in this case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