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7,(7)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建构与传播问题。现代性的一个主要表征是媒介技术的空前发达,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概念在当代已经部分地成为了现实。现代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少数民族社区,这种影响力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深层次上也塑造和改变着少数民族社区群体认知外界以及自我认知的态度,重构了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空间。同时,通过媒介的表达和传播,少数民族社区在公众的视野里成为了镜像化的他者。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社区的影响是一种文化深层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建立于晚清贵州遵义的藏书楼锄经堂与沙滩文化的渊源关系,通过对锄经堂几代管理人的生平及藏书活动的阐述,展现了锄经堂从肇始到发展、由极盛到衰亡的过程,以及该藏书楼对地处中国西南边远地区的贵州省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3.
《伊光》月报,是以回族视角,关注伊斯兰教译介、传播的一份纸质媒体.《伊光》月报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回族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并以回族同胞熟悉的内容、喜爱的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与品质.下面,我们从“文化民生”的角度分析这个报纸的历史价值及对当前少数民族媒体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 《伊光》月报于1927年9月创刊,社址设在天津清真北大寺前.4开4版,每期10多万字,由王静斋任总经理兼编译.  相似文献   

4.
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大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也提上了建议日程。本文分析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意义及背景,提出了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和建设方案,以及在建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呈现出了调适、误读、异化现象.宗教传播中的这些现象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分析这些文化现象,思考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对当代中国文化传播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单侠 《兰台世界》2016,(8):130-133
民国时期,传统的回族教育面临一系列困境,为了走出困境,回族教育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追求两层含义:教学内容不但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而且还要关照民族文化与传统具有民族特色。其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突出民族特点的同时,又主动学习先进文化,注重传播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又结合自身实际和传统,从而避免了盲目排斥和盲目崇尚的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旅游开发中湖北西部地区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播现状,提出了旅游时代信息传播的两大途径: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简析了旅游开发中人际文化信息传播的意义:传播民间文化;发掘并提炼蕴藏民间的文化璞玉;拾起和重新认识失落的传统文化礼俗,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学的传播不仅依赖于高文典册的载集与传统教育,也在现实生活中以民俗游艺和日用器物为传播媒介,因媒介的常见性和受众的普遍性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传播效应,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提供娱乐、满足审美、展示才情和传达心志等功能.这种雅俗之间的互动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不仅推动了文学从殿堂走向民间,而且反映了文学的接受状况,更为了解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具象材料.  相似文献   

9.
罗燕丹 《今传媒》2016,(4):145-146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文化宝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研究民间美术在文化传播当中的功能是极其重要的.本文拟从民间美术的内涵以及本质出发,探讨和研究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播方面对民间艺术传承的、对传统文化保护、对艺术本质性的保持等功能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在广泛的散杂居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认同。婚姻仪礼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回族婚俗也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詹姆斯·凯瑞首倡的传播仪式观的理论视角,分析散居回族在民族婚俗逐渐失落后,如何使用象征符号和外在表征丰富婚姻仪礼,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的复杂的文化认同。并探讨回族婚姻仪礼现场的文化共享,如何影响了当地回族社群的内部秩序和回族仪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播研究人员称:世界已经进入"传播时代";传播是一种"动力";通过传播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其重要性已不亚于物的交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播网对社会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所起的作用.新的传播技术已具有创造一个"地球村"的潜力,就是说,在当今世界上,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密切程度已不是哥伦布时代的人所能想象的了.世界在传播意义上越来越趋于"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与"多元政治"形成了鲜明对照.人们看到,各国对传播网的控制和运用可能导  相似文献   

12.
智慧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文物与人的距离,通过新型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无法解决的几个问题一一化解,打破僵局,使文物与人的关系更加接近,并且建立了立体网状的信息交互结构,使文物信息"孤岛"的情况得以改善。本文总结了传统博物馆传播文化的方式的几个弊端,通过现有博物馆在智慧化上做出的成果,展望博物馆智慧化后文化传播的多种优点,说明智慧化博物馆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萌 《传媒》2018,(8):83-85
新媒体时代发展在给受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困境.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贴近性、融合性来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彰显传统文化在构建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重塑文明方面的重要传播意义,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古代歌谣是流传遥远的民间诗歌。传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途径比较缺乏,歌谣就成为民众文化传承、表达心声、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歌谣的作者和传诵者多是下层民众,其内容多为民众对社会生活现实的态度和看法,是民众生活实践与思想观念的直接反映。统治阶级对歌谣这种社会舆论的态度和处理措施.直接关涉到国家的发展和兴衰。  相似文献   

15.
刘小明 《传媒》2021,(19):后插3-后插4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并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形态均发生了更新换代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进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悠久历史检验所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文化自身的蓬勃生命力,更在于精神文化如何能够被很好地传播出去.基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技术和战略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文化的高效传播和延续,使中华文化继续在德育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传统文化再续生机以及民族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吐故纳新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延续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媒介的承载来延续,媒介技术的发展变迁,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平台上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创新了文化表达的方式.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需要把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受众的文化需求,利用多元、立体的传播新方式,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由韩晓燕编著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一书通过对新媒体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况的分析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的优化具有较高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官方传播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海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国家形象片的海外传播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官方传播有时也会引起海外民众的警惕和误解,亟需构建海外民间传播体系或机制。借助新媒体和民间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用新媒体技术"软化"传播内容,立体化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用好民间传播力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海外社区;转变传播战略思维,注重情感传播,构建处理海外传播不利因素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伊斯兰和回族史离不开史料,对各种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搜索和整理,是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回族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本文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唐纳德·丹尼尔·莱斯利教授所著《伊斯兰汉籍考》一书的内容及学术价值,以供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一种纯粹的无声无息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时时刻刻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118回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时代地域和周边民族习惯的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厚.  相似文献   

19.
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也受到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从不同历史时期回族服饰的表现形式来看,其变迁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蕃服时期和本土化时期. 一、唐宋元蕃服时期 由于唐宋元时期回回先民有阿拉伯人、波斯人,也包括突厥、回鹘等,因此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是外来多民族的混合体.不同国家、民族的外来蕃客侨居中原地区,民族意识一致或邻近的蕃客形成相对独立的蕃坊,各自结庐而居.  相似文献   

20.
肖潇 《传媒》2015,(4):37-39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作为电视节目,应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传递过程,更需要文化来支撑,而这种传播就是“仪式观”.另外,电视已是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更需要走出去,电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运作结合起来,这将是未来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