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王艳 《出版广角》2018,(11):22-25
出版智库的出现和建设,能够直接惠及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面向,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出版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因此,出版智库具备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依据.今后,出版智库要努力成为人才流动的"旋转门"、定制知识服务的"项目库" 、建立成果转化的"大平台",从而推动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五年来,我国的智库发展与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出版智库建设受到学界、业界和社会关注 ;有关出版智库的学术探讨和理论阐述也开始出现,异见纷呈,见仁见智. 但对出版智库内涵如何界定,类别如何区分,功能如何发挥,目标如何完成,服务对象(客户)如何确立,等等,似乎都还有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认识.边界不明、功能泛化、新瓶装旧酒的问题比较突出.给人的印象是"出版智库是个筐,所有东西往里装",管它出版理论还是实务,管它宏观还是中观微观,统统都装进去.传统的出版研究机构,似乎皆可华丽转身为出版智库,所有的成果都可以摇身一变而为智库成果.但事实恐怕并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3.
中国很早就有孝道的传统,上古帝王舜就是一个大孝子,这在早期文献<尚书>中就有记载.今天的黄梅戏 <天仙配>,原型就是汉代"董永遇仙".董永为什么能遇仙呢?因为他"卖身葬父","孝感天地".但从"孝道"发展到"孝治",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改造,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4.
崔嘉欣 《出版广角》2021,(16):34-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有关新闻出版高端智库的讨论更是受到持续关注.出版行业与智库建设在价值内涵与社会功能层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有助于协同发展;在政策环境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出版智库成为出版行业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背景,文章分析了我国出版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归纳了当前阶段出版智库的复杂性,为实现出版高端智库目标、推进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新新 《出版广角》2016,(19):18-20
数字出版"十三五"专项规划和新闻出版业科技"十三五"专项规划要点中明确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抓手加以对待,分别在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部分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关注.认真研读规划我们发现,未来五年,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将致力于改革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晋升机制,不断推进人才评估、管理体系的健全,重点打造数字出版"千人计划",加快建设高端人才智库,探索建立科技人才服务中心和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6.
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主流媒体要做主流媒体的事,主流媒体要发主流媒体的声",主要谈四个观点:一、媒体性质决定媒体责任媒体发展有千规律,万规律,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服务是第一铁律。媒体责任是由媒体性质决定的,特别是中国媒体,无论是自收自支还是差额补贴,基本性质是"党资国产",从这个本质出发,媒体应该为党和国家的大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其他出版机构最大的不同是属于学术研究机构,要想成为一个有质量的智库,我觉得要秉承它的学术性和科学性,而不能成为一个衙门或者其他的行政机关,这是研究院的立身之本.要坚持学术性、科学性,就必须坚持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如果只会唱赞歌那就不是真实的,所有的科学性、严肃性都来自于反思,当然也不能随着大众的批判一起呼喊,要有独立的精神.我们作为国家的智库,最低要求也要关注到行业和行业发展的战略层面,而不是纠结于具体的细节.所谓的战略发展就是关系到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前途,乃至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为智库,我个人理解,要立身于学术性、科学性,坚持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同时把战略意识、忧患意识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8.
选题策划,又谓选题谋划,如今在出版界成为热门话题,它在图书精品战略和市场营销决策中具有"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而要使选题策划真正成为图书出版强劲的"第一推动力",实非易事.我把多年从事选题策划实践的心得,归纳为如下"六要",这就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早已经是一个老而又老的命题.近年来提出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命题.因为只有"三贴近",才能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失真,才能保证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人在企业报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已近20年,既当过"寂寞"编辑,也干过经常"出头露面"的记者,但是遗憾的是,在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当中,既听说或碰到过别人"想当然",自己也有过"想当然",因而因为"想当然"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应该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中国只有不断改革才会有出路,图书出版业也是如此。比如出版社的内部,早期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改革,给了出版业一次腾飞的机遇;后来的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又一次为出版业注入了活力。今天,我们又处在一个时代的新起点,那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出版梦"的阶段,我个人认为,除了将改革引向更深处,别无他法。走到改革的深水区,这个时候的改革会触动一些根本的利益,"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敢闯"的锐气,因为只有"敢闯",才敢去触动利益,才会赢得发展的先机。首先,如果不敢闯,我们就无法实现我们的"出版梦"。早年一些出版企业上市和借壳上市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1月19日,一则不起眼的爆料帖发表在了豆瓣上,题目是《吃瓜爆料|风水大师说2021年娱乐圈风水会变》,内文则简略地说娱乐圈将进入三年停滞期,很多当红艺人会一落千丈.后来发生的事情路人皆知,2021年娱乐圈完全验证了这一预测.所以这个帖子随后成为热帖,被众多网友翻出"瞻仰",称之为"神预言".  相似文献   

12.
找到再出发的"制高点" 梁衡:今天这个研讨会的题目是"十年再出发",刚才我仔细看了一下宣传片,我觉得需要总结一下,再出发的制高点到底是什么?这个很重要.现在,中国的新闻业在发生变化,强调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3.
我想谈的是努力构建出版智库与出版基金良性互动关系的问题.讲三层意思:第一,出版智库与出版基金作用的关系;第二,需要出版智库与出版基金共同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三,互动合作的路径与思路. 首先,出版智库对规划出版基金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说起这个话题,有同行可能会误解这个题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还有诱惑吗?即使有"诱",也不可能有"惑".也许有的同行还会说,新闻就得"诱",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以达到报道事实,让事实推动更多事实发生的目的.这都不错,但不是本文的真意.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媒体既承担着"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文化安全的保证者"的传统角色,同时又是多种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媒介市场竞争的参与者.这就要求媒体机构在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对媒介运营的外部环境要有较好的把握,同时,也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战术,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组织绩效.因此,为数不少的媒体机构一方面开始建设自己的研发部门,不断充实自己的"内脑",另一方面,也开始与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共同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机构也就成了媒体的"外脑",或称为外部智库.  相似文献   

16.
正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首先感谢武汉大学、美国佩斯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汇报过去几年我们在推动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工作。在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我提出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十大关键问题,并做了一首打油诗:"数字出版,失魂落魄;产业链条,各自为战;战略定位,空中楼阁;传统出版,首鼠两端;版权问题,怨声载道;统一标准,望眼欲穿;文化安全,内忧外患;复合人才,千呼万唤;商业模式,路在何方;行业管理,任重道远。"三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30华诞,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方式既简洁又深入,既理论又学术,既一般又特殊.研究院本身就是智库,做的就是智库的工作,中央有了关于办好智库的指示精神以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有新的设计和思考.毕竟具有这方面的工作性质与按照这个性质进行总体谋划是两回事情.  相似文献   

18.
王丹  王宗殿 《出版科学》2010,18(6):64-68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规范不足,产业链发展滞后,利润分配不均衡,限制了手机出版服务的发展.要改变当前手机出版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现状,就必须打破行业垄断,激活手机出版服务产业链,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加大市场细分力度,加快手机出版服务创新,让手机出版服务真正从"批发"走向"零售",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异质需求.  相似文献   

19.
于文 《出版科学》2018,26(2):127-128
"数字出版"从概念的提出到今日之欣欣向荣已近20年.这是短暂的20年,我们依然还只处于互联网的孩提时代,数字出版的未来必将远超今日之想象.但也是日新月异的20年,工业时代出版业整齐划一的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和行业边界坍塌了,数字出版的全貌却始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概念不断地裂变和滋长.就像"互联网"快速迭代使"焦虑感"成为互联网从业者的集体心态一样,对数字出版的"理论焦虑"也长期困扰着出版学界和业界.尽管数字出版及其商业模式的理论众说纷纭,但因为视野和立场的不同,许多研究依然有盲人摸象之感.浙江大学陈洁副教授新作《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则不失为缓解理论焦虑的一剂良方.全书丰富、立体而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文化逻辑、多重面孔及其关系结构与路线图,是一部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纵观全球图书市场,目前童书已成为推动整个出版市场前行的一大动力.童书出版已经成长为中国出版业最具活力的板块.过去的十年(2006—2015年)是中国童书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黄金十年",童书出版的"黄金十年"成为出版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热议的话题.以图书价格为切入点,可考察分析过去十年间中国童书出版的行业生态状况.从对中国童书价格的数据分析可以洞悉童书的出版、定价与竞争状况:童书出版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童书出版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童书的定价总金额增长迅速,单册童书平均定价持续上升;不同种类童书的定价差异大;童书定价呈现两级分化.由童书价格折射出的童书出版行业生态问题有:童书整体定价水平偏高带来负面影响;系列化童书存在"捆绑销售"问题;网络书店售价严重冲击实体书店;童书版税不断抬升进而影响童书价格.中国童书出版能否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将取决于整个童书出版行业能否实现良性发展,优质的原创内容及有序的童书出版市场环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