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荣 《教育文汇》2010,(4):55-56
采石矶,原名牛渚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区西南郊长江东岸葱茏灵秀的翠螺山麓。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唐代诗仙李白数次云游到此,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章。其中《望天门山》诗云:  相似文献   

2.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注家多以为是山水景物之作,有人说:“这是一首单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是我们诗人满怀深情对祖国河山唱出的赞歌” (张燕瑾《唐诗选析》)。有人说:“此诗描写遥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奇景色”,“不仅把山川写得生气勃勃,而且抒发了作者自己雄放杰出的豪情壮志” (浙江师院《初中古代诗文助读》)。黄日强编著的《古文选讲》指出:这首诗“通过赞颂天门山的大好风光,表现了我国江山的雄壮奇姿,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这里点到作者“理想”“愿望”的问题,但究竟是什么理想与愿望,文章未能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3.
经过四天的半期考,终于可以感谢感谢学校了,能让我们去秋游,而且还是一处风景区。四天身与心的疲劳终于能得到放松了,享受大自然来陶冶性情,望奇石怪松给予视觉上的冲击,聆听清泉拍打嶙峋来洗礼倦怠……可以说是“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永泰天门山。早就听说永泰县有很多处的风景区,我就去过青云山,那里的景色也别有风韵。今天来到天门山,突然想起了一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不过李太白所望的天门山可能和我游玩的这一座山是两回事吧。在天门山的路口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像古时候的城门,但又有屋顶,我也说不出那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望天门山》,有关书籍(包括教材)在阐释此诗时都指出了该诗绘景雄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热爱之情的这一点。如“它描绘了望中所见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人教社《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以下简称《教参》);九年制义务教材的参考书释此诗时也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 ,老师神情严肃 ,学生认认真真 ,诚惶诚恐 ,原来这一节课正是上公开课。老师在黑板上大书几个字———“望天门山” ,然后转过身来 ,略带神秘的问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谁 ?”“李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道。老师又进而问道 :“李白是什么朝代的人 ?”“唐朝。”又是异口同声。“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再一次的异口同声。……公开课结束 ,听课的老师一致评价 :公开课很成功 ,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 ,同学们发言也很积极 ,启发式教学法得到成功的运用 ,今后还要大力发展推广。这是不是启发式教学法呢 ?我们首先…  相似文献   

6.
初一语文统编教材选有李白《望天门山》一首绝句,课本对天门山的注释只是讲“在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安徽人  相似文献   

7.
梦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代诗人李白曾用这激情的笔墨,描绘了天门山的奇景。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中总会浮现出天门山的美景。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到天门山看看,夜里我常常梦见天门山——烟雨蒙蒙,白云深处就是天门山。举目远眺,浩浩的长江,浪潮汹涌澎湃。浪涛撞击着粼粼巨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雨中,长江的气势更是别具一格。它宛如一条长长的巨龙,和着“哗哗”的水流声,在翻腾奔涌,如折北流。长江旁边便是东西梁山。两山互相倚托。抬头望望东西梁山,只见两  相似文献   

8.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第一组课文中的内容。诗人李白充分发挥感官的神奇作用,张扬了长江的雄伟与势不可挡,同时也在读者心中矗立起了一座刀削壁立的巍巍天门。尤其在三四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诗人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然而,作者到底在何处望天门山,令人生疑。人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第三四句写行船时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  相似文献   

9.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①至此回②。两岸青山③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④。注释:1.碧水东流:绿水荡漾向东而来。,2.至此回:一作“直北回”,即转向正北。3.两岸青山:即天门山。4.“孤帆”句:意思是说,早晨日出东方,孤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望天门山》今译奔腾的楚江象一把利剑将天门中间劈开。江水碧绿,浩荡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夹着江水相对耸出。一只船映着日光从遥远的天边飘来。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就画出了一  相似文献   

12.
该诗最后一句,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的注解是:“末句意思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出处。”笔者以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要了解这首诗的正确主旨,需要先弄清楚天门山的地理环境。天门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的交界处。天门山是一个比喻性的名称。《舆地志》写道:“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是就两个山来说的,  相似文献   

13.
天门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天门山脚下,为弘扬天门文化,以诗仙李白名作《望天门山》命名的天门文学社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诞生了。文学社坚持“寻觅诗仙足迹,弘扬天门文化”为办社宗旨,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将爱好文学的教师和学生积极融入到天门文学社中来。同时特聘请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书画家韦斯琴女士为名誉社长,定期指导天门文学社的工作。如今,天门文学社拥有辅导教师数十名,小社员、小记者数百名,出版了社报——《天门听浪》,建立了读书屋、班级读书俱乐部、《少年博览》小记者站、天门文学网,在全国各级…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许多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不少教师在教文言文时怕学生读不懂,仍按照“导入———串讲———翻译———总结”的老套路走。结果,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头脑里却一片空白,通读依然有相当的难度。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呢?一、熟读成诵,理解是基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都必须以理解为基础。例如:李白《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读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呢,还是读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相似文献   

15.
《望天门山》是李白坐船行于楚江,望天门山时所作。它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在诗人充满浪漫主义想象中,天  相似文献   

16.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亭”战败后率部向“马鞍山”退逃的历史,由于《三国志》仅记载了“备升马鞍山”而未说明具体地点,给后来的史学者留下了种种猜测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鞍山”在江北夷陵(今宜昌市)西北方向,但梳理有关文献史籍以及一些地方志书资料,再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情况,我们发现不仅“马鞍山”的位置不在江北,而且当时吴、蜀双方作战的主战场也不在江北,马鞍山实际位于江南长阳县东部,吴蜀双方的主战场也在江南宜都西部与长阳东部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课选编了李白的一首名诗《望天门山》。初读此诗不禁被李白的浪漫情怀所感染,但一深究诗意又疑窦丛生?“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究竟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从日边来的船究竟是李白坐的船还是别人乘的船?“日”究竟是指朝阳还是夕阳?  相似文献   

18.
《登泰山记》是一篇人所熟悉的文章,其中字、词、句读,却均有值得商讨的问题,文章第二节(分节根据现行课本,下同)中有云:“今所经中岭及山嶺,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①课本中是这样断句的。按这样断句,“中岭”和“山嶺”都成为“经”的补语。上文明(?),“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嶺。”通常“嶺”只与“至”“达”之类的词相配而不与“经”相配,全文只言如何登山,未言下山,“径……山嶺”殆不可解。黎选《续古文辞类纂》选录此文,此处的句读是“今所经中岭,及山嶺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②按这样断句,“所经中岭”与“山嶺崖限当道者”并列,两者之间用“及”字接连,这就文从字顺了。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般是这样讲的:一只帆船渐渐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显然,“日边”一词被解释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笔者感到,这样解释“日边”,与“孤帆”行驶方向不符。   据史料记载,李白这首《望天门山》是在安徽当涂时的作品。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李白曾经做过唐肃宗的哥哥—李磷的幕府,后李磷因事遭难,李白遭株连,获罪流放夜郎。在流放夜郎的途中,刚行至湖北,朝廷特赦,因而获释。李白认为自己无颜回故乡、回京城,只好去投奔在安徽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这首《望天门山》写的就是这次乘舟东下所见…  相似文献   

20.
磨炼意志 学会生存──新生夏令营纪实盛夏的8月,马鞍山二中30名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在远离市区的消塘山区参加了教委举办的为期4天的“跨世纪希望之旅”活动,暨马鞍山二中第十一届新生夏令营。本期夏令营的主题是“学会生存、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