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昶 《记者摇篮》2000,(4):31-31
新闻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一个“新”字,求“新”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以会议为报道对象的会议新闻也应该遵循这一新闻原则。在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如何突出会议的“新闻点”,让会议新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我认为,会议新闻要“鲜活”起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能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在会议之中,那样写出来的会议新闻也只能是古板、干巴的一堆文字,没有生机和活力。要跳出会议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选取适宜的角度,用会议之外但又与会议内容有密切关联的新闻素材来补  相似文献   

2.
写好会议新闻,必须认真寻找新闻点,新闻性不在于会议本身,而是会议中能够作为新闻点的一个部分.在会议报道中,即使循规蹈矩,按照常规进行报道,也需要找寻自己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有的会议特别是新闻发布会,"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新闻点,每个新闻单位都不可能避开这个新闻点另做新闻,这种会议一般难以写出独家新闻.但是,只要记者善于利用互联网以及采访主办单位有关人员找到独家的新闻背景.仍然可以在新闻中写出不少独家内容,使自己写出的会议报道别具一格,与其他媒体记者的会议新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俞益 《传媒观察》2005,(12):53-54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做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的“新闻点”在哪里?是会议本身还是会议上某人的发言,或者是会议的决定,或者是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入会说,这些都是新闻。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但是,每个会议(笔者指的是确有一定价值的会议)总有那么一个最亮的“新闻点”,把这个“点”及时地捕捉到,无疑是会议报道成功的关键。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宣传报道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会议报道的一般化,不生动,不能吸引受众的现象,要改进会议报道,克服"一般化"是我们一直研讨的课题.克服"一般化"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努力改革会议报道模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会议不可多报,但重要的会也不可不报,关键是要在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做文章,进到"会海"也要"沉",从中捉"鲜鱼",取真货,要从会议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形式要多样,打破老套套,冲破旧程序.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部门一直是报社的重要采访部门,一张报纸的重要新闻也多出自时政新闻部,因此,多数报社对时政新闻记者的要求都比较高。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能写出好的时政新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点",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读后能有些许收获。耐心多一点时政新闻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会议新闻,会议新闻大同小异,多数都是有材料提供、有重要领导参加。跑时政新闻时间长了,记者也都找到了自己工作的"窍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要求新闻记者具备极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掘事件的新闻点并及时进行报道.然而,真正要搞好一篇报道,还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做到心到、眼到、情到.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这些标题手法频繁使用是产生"标题党"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影响到新闻的品位、价值,甚至导致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10.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11.
撰写会议类新闻,需要记者耐心地去"读懂"会议,在会议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点,从会海里"淘"出好新闻,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新闻稿。2008年10月31日上午,中国粮食加工业双鸭山论坛正在进行。时任双鸭山市市长的李显刚在谈到市场上的食品标注存在问题时,竟然就一个"常识性"问题向专家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学中,新闻体裁没有“会议报道”或“会议消息”、“会议新闻”一类,倒是在《书学》中找到“会议纪要”一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会场的画面和会议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这类新闻称之为会议报道或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3.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会经常出现.如果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时只在一堆会议材料上勾勾划划,改头换面,轻车熟路地凑成一篇"消息",很容易落入俗套,还会引起读者的腻烦.如何让会议消息"鲜活"起来,使其变得信息丰富又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陈国权 《传媒》2017,(8):12-13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  相似文献   

15.
罗莉 《声屏世界》2009,(9):32-32
会议其实是新闻"富矿",只要有一双"新闻"眼、一对"新闻"耳,细心观察,耐心聆听,用心琢磨,千方百计在实化、深化、拓展、丰富会议提供的新闻事实、素材、线索上下工夫,就能开拓会议报道的创新空间,"泡会议"也能挖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或"字之成为新闻有几个必要因素:一是必须有事实作根据,根据已有新闻事实作出未来判断.二是一定是受众关心的.有些单个的新闻事实是不为受众关注的,但因为可以"判断"出受众关注的结论,也可以成为"或"字新闻.三是有不确定性的判断.即使有最确切依据的"或"字新闻,也只能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判断.  相似文献   

17.
谢明志 《新闻窗》2013,(2):44-44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我把会议分成三类:第一类会议本身就是新闻,像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以及其它影响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会议;第二类会议本身可能算不上新闻,但会议中可以发现新闻,如各种专业工作会议;第三类会议无论形式和内容都难以构成新闻,如各类开业、庆祝会等。第一类会议重要性就不用说了,第三类会议当属压缩之列,我们需要讨论和改进的,大量地属于第二类会议新闻。结合我多年的市政记者经验,就如何写好会议新闻,如何在会议中发现好的新闻素材、好的新闻点,我总结了如下认识:~、发现会议中的深层次新闻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有些会议中不是没有新闻,一是缺少发现,二是即使发现了,也由于长期的工作惯性,缺少把新闻的金子从材料的沙子中挑捡出来的勇气,常常让很重要的新闻被深深地埋没在冗长材料的堆积当中。  相似文献   

18.
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根据同一素材写了两篇习作:一是动态消息,一是简讯。起初,我写的是近300字的动态消息。在送审时,新闻干事说太长,像这样不甚太突出的事件只能写个简讯之类。于是,就又改成了不足百余字的“豆腐块”。虽然我改成了简讯,但总觉着不过浪,总觉“豆腐块  相似文献   

19.
莫文 《新闻世界》2013,(3):32-33
领导的会议、活动新闻,是各级相关媒体高度重视的新闻。然而,多数媒体在新闻的制作、呈现上,表现出极大的程式化,无新意、无重点,更没有新闻点,缺乏必要的传播手段。此类新闻,更应该按照新闻价值的原则,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等要素,才会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无疑是立台之本.然而,近年来大量的会议新闻报道占领了新闻"重"地. 会议新闻连篇累牍,充塞于新闻板块与栏目,使广播电视新闻痈赘,受众普遍反感.对此,许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做了改进和尝试.但从总体来看,会议新闻依然过多、过滥,过浅,手法依然陈旧、内容空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