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所有成员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是学校教育工作进行判断的价值标准.是一所学校教育哲学的根本,也是凝聚学校全体成员的根本青岛嘉峪关学校把“善”作为学校的文化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正>青岛嘉峪关学校始建于1953年,是一所全日制六年制公立小学。学校地处风景如画的八大关海滨风景区,是青岛市第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国文明校园",也是市南乃至青岛教育的一张闪亮的教育名片。学校"美·善"特色鲜明,成绩突出。学校有多名特级教师及一大批省、市、区齐鲁名师、拔尖人才、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和青年专业人才。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共有多个国家、省、市级课题  相似文献   

3.
美术课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孩子们还在人生的起点阶段,对人生都有一个美好的向往,美术老师就是一个传达真、善、美的引导人。  相似文献   

4.
陈筱君 《山东教育》2010,(12):10-13
风景优美的八大关。是青岛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青岛嘉峪关学校,就是这张名片上的一朵绚烂的鲜花。曾几何时,这里的“评语改革”和“活动教学经验”,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一时间,嘉峪关学校成了全国小学界教育改革的前沿地带。近几年来,嘉峪关学校在教改的道路上艰辛跋涉,步子迈得更坚定,  相似文献   

5.
价值从根本上调节着教育方向,教育发展需要明确的终极价值指向,以确保教育内生性发展动力。致至善是一种最高善的生命实践,其教育指向为美好、有序的不断自觉实践,是人不断向好的方向动态性地无止境升级构建活动。致至善教育契合了教育有序运转、使人向善、修德育人的教育要求。高校可通过课程中融入善的元素,凸显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培育善本治理文化的方式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6.
对巨山小学的"聚善养德,植根教育"教育理念的内涵和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并在探讨该道德教育理念的理论来源的基础上,从理念和操作层面上阐述学校如何做到"聚善养德,植根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教育求真的本质又在于引领学生向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教学在引导学生向善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笔者从课前、课内、课外着手,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至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将"三善"教育理念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之一。从"三善"教育概念入手,分析落实学校"三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提出把"三善"教育理念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范艳君 《家教世界》2013,(7X):99-100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一种教育原则",长善救失"第一次在《学记》中正式提出。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而"长善救失"是实现这种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教育中",长善救失"教育原则如何应用?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洞悉学生、抓住教育契机、选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这些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车君玲 《中国教师》2012,(18):70-72
<正>何为善?《说文解字》中写道,"善,吉也"。《国语·晋语》中有言:"善,德之建也。"老子说,"上善若水"。西方哲学家柏拉图道,"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在笔者看来,"善"即存善心、行善事和说善话。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改善当下德育效果不佳、孩子的品行令人担忧的现状,我们在学生中以善行教育为切入点,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日行一善"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日行一善"日行一善"即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天坚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至少做一件好事,并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去体会做好事的双重意义(既为别人带来了方便,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同时,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那么,对于初中学校来说,校园善文化建设工作有哪些切入点,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想要真正做好初中校园善文化建设工作,就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际,研究相关理论,明确目前的教育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和举措.文章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旨在为初中校园善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善的教育"是一所新建学校的文化行动。通过构建文化理念系统、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实践和探索、整合师生发展评价体系、不断反思教育行动等,该校在较短时间内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其实践探索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包括校长的理想和追求、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扎实的特色实践行动和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 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 自然地, 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 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 两者都存在其价值合理性根据, 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 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 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数学之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刻认识数学之善是正确树立数学教育目的观的思想基础 .B .Demollins说 :“没有数学 ,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 ;没有哲学 ,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 ;而若没有两者 ,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 .本文从数学与哲学两者结合的角度 ,在前人对善、数学与善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数学之善的概念 ,将数学之善概括为思维之善、模式之善、人格之善、应用之善四个方面 ,并且就这四种数学之善分别作出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两者都存在价值合理性根据,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6.
伪善研究的视角在西方语境与背景下呈现出多学科化,而在具有基础性的伦理学这一视角下,伪善研究直到现代才在道德哲学家那里受到重视;并且,"伪善"这一概念也被认为至少不是一个古典哲学的术语。然而,伪善的道德内涵以及与之有关的伪善现象与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得到了详尽的论述,尤其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善’的虚假印象"、亚里士多德的"显得是某种善的东西"为界定伪善的道德内涵提供了具有历史厚度的学理渊源。也就是在这样的西方古典伦理学视角下,伪善的本义即"似善非善"便浮出"历史水面"。  相似文献   

17.
"善"是一种价值判断,存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善"不同于简单的产品和服务,且在追求的过程中,追求得越多越接近美的标准。"善"可以分为理智的"善"、激情的"善"和欲望的"善"。"善"是客观存在的。"善"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即人们对追求"善"的数量的增加,"善"的边际效用也会随着提升。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真谛就是真、善、美,它蕴藏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是教育活动应当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及标准。本文通过论述教育的真谛"真、善、美",以期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无一例外是追求育人的教育,无论教育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变,但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自由”的宗旨却始终不变,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奉行“行知兼善,爱满天下”的至善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讲,至善教育是让小学生体验到爱的教育。 一、“至善”教育的内涵 “善”有三层涵义:一是善良,指人的品德;二是美好,指人的状态;三是善于,指人的能力。“至善”的“至”有“到”和“极、最”的意思,而产生了“追求善、达成善”以及“善的极致”两个内涵,至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力。至善教育要求教育要对学生呈现出内心的善良,要尊重、理解、关爱、宽容学生,要对教育奉献,对学生负责,而这个要求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快乐,并能将这种爱传递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至善教育的理念既契合了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知行合一学说,又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相融,是求善与至善的交相辉映。因此,“至善教育”就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养育善心,崇尚美好,追求卓越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这就决定了这种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其根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能够把这三种教育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的原则体现为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教育态度的人性化,教育目标的现实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善"的原则体现为在教育对象上注重发掘对象的优点、长处,在教育手段上通过发扬长处来"长善救失",在教育目的上要"与人为善"和"治病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的原则体现为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追求教育方法的形象性和感染性,讲求教育语言的美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