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新课题中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脚步的不断前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始步人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地区发展差异化日益凸显,在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还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区域背景和特点,树立科学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促建新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2.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农村中的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工作,都和教育,特别是农村成人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必将丰富和推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有: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养以及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各项评比活动等。  相似文献   

4.
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体现,对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新农村社区整体精神风貌的改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新农村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尚面临诸多困境.对此,必须正视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立足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加大力度全方位地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期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十几年了,但仍然有些同志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其主要倾向是重视物质文明,轻视精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后论”、“自然论”和“代价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割裂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否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表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物质文明的内在需要和重要保证。同时不能因为两个文明具有内在一致性,而否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律性,不能用物质文明建设的规律取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发展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神文明贵在落实,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6.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所在,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现实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其在促进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功能显著,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近年来秦栏镇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着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农村卫生状况令人堪忧等诸多问题。为此,建议通过抓住根本、建设阵地、拓展载体、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等途径,大力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新农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衡定标准中,党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放在了最前面,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该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农村。然而,要达到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党在新时期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向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基础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根本的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的生力军。农村学校要立足本职工作,在做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工作的同时,要为当地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批生力军,大力为新农村建设开发人才资源。临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把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  相似文献   

10.
陈婷  邵阳 《文教资料》2010,(11):108-11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层政治意识淡薄,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部分地区封建陋习仍然存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内容、载体、方法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国农村改革近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当前农村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影响着新时期和谐农村的构建。针对当前农村不和谐的因素,各级政府要深化认识,有所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妥善化解当前农村各种矛盾,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生态文明、乡风村风文明建设,高扬公正理念,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这一战略决策进行深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按照“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思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才能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4.
把网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尤其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开放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开放教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促进校园文化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样也要有机融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首先,文化宣传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凝聚人心;其次文化教育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再次,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优美环境;最后,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可以带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只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还应该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农民整体精神状态和素养的全面提高,以及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平、公益、均等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期待的迫切要求;更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州要加快推进全面转型,努力形成生态文明与产业升级、城乡发展协调共进局面;要抓住重大工程建设,把握关键环节,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层次,寻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突破;要切实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要积极弘扬绿色环保理念,努力营造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苏州要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率先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健全的社会主义法治与和谐社会互为前提。运用法治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政策和法律的调节,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从非均衡策略向均衡策略的转变;通过法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相对均衡;通过法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法治,建立生态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陈丽娟 《培训与研究》2006,23(9):27-28,39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的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加快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鉴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基础性、整体性的观点,借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和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态文明观,深化社会发展整体性问题和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树立全球风险意识重视社会转型问题,才能走一条共存、互动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