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松 《小读者》2010,(6):48-49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农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相似文献   

2.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午”与“五”同音,所以古时端午又称端五、重五或重午。唐宋时称这一天为“天中节”.明清时北京人则称其为五月节或女儿节。  相似文献   

3.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这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所以可以称初五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  相似文献   

4.
端午诗话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西晋周处《风土记》)端,即事物的初始;午,为十二地支之一。由于“五”与“午”同音,故端午又称“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之讳,“端五”才正式改成“端午”。据史书记载,古代过端午节,民间便有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等习俗,有的还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吟咏端午佳节盛况的诗确实不少。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反映了端午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竞渡(即赛龙舟),历来被…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  相似文献   

6.
端午话习俗     
邹大庆 《辅导员》2009,(13):35-35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中秋”(原名“仲秋”)两个词最早见于《易经》:“日曜端午,月皓仲秋。”意思是说太阳在端午之昼最亮,而月亮则是在中秋这夜最明。现在单说“端午”。《说文解字》对“端”的解释是“正直”“庄重”;对“午”字的解释是十二地支的第七位,另外也含有“正”的意思。凡是到过北京,游览过紫禁城的人都知道,从天安门向里走。第一道门叫“午门”,第二道门就叫“端门”。“端”“午”并列,俱为“正门”。  相似文献   

7.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由于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故称端午(端,初也),也称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此时正值夏至前后,又称天中节、天长节。以前民间过端午节有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五日,是传统人文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是日,与夏至同。"从《说文解字》看:"端,物初生之题也。""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而我们祖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到五月恰好为午,因此五  相似文献   

10.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即端五,这是古人有“值五曰午”之俗的缘故。晋代周处《风土记》释:“仲夏端五,端,始也。”端午是五月第一个五日,故又称“重午”或“重五”,至于“端阳”则取其阳气始盛之意。这天有吃粽子、赛龙舟、采艾蒿和菖蒲等习俗。关于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起源,不少学者作过专门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而对采艾蒿和菖蒲习俗的起源,至今尚未无人作专门探  相似文献   

11.
话说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故"端五"也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仍有很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12.
端午趣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因唐老宗八月五日生,宋璟为避讳,就改称“端午”。古又以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月令广义》:“五月初五日端阳节。”端午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佳节,自古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袋、悬蒲剑等俗。【赛龙舟】端午赛龙舟有许多传说。据《曹娥碑》载,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吴王停止伐齐而渐被疏  相似文献   

13.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相似文献   

14.
端午     
"端午"的由来"端"字可以解释为"初始",其实"端五"指的是"初五"。同时,依照历法,五月就是"午"月,因此"端五"二字渐渐地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相似文献   

15.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端午的含义是什么?词典上说;端午是指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天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其实,早先的每月初五,均可称为“端午”。因为“端”就是“初”,所以初五就叫端午,端只作一般用法,并非专指五月的初五。后来,五月初五单独成为节日,就把“端五”称作“端午”,成  相似文献   

16.
端午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关端午节的来源,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之说、恶月恶日驱避之说等等。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  相似文献   

17.
农nón$历lì五wǔ月yuè初chū五wǔ,是shì我wǒ国$uó民mín间jiān的de传chuán统tǒn$节jié日rì——端duān午wǔ节jié。端午又称端五、端阳,包粽子、赛龙舟是常chán$规$uī的de节jié日rì活huó动dòn$。关$uān于yú端duān午wǔ节jié的de由yóu来lái,说shuō法f  相似文献   

18.
《学习之友》2010,(6):64-64
端午联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赐宴群臣,席问出一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端午节     
[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等等。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