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2.
名师者,久负盛名之师也。然何以谓之"名"也?一曰立德,二曰修身,三曰治学。一、先谈立德举三例以佐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其一也;"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唐《孔颖达疏》)此其二也;"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此其三也。  相似文献   

3.
《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有关温柔敦厚的意涵,学者各有说解,徐复观先生《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以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本文以为先生的说解,简明易了,故取以为释,并依序分为(一)温柔敦厚(二)思无邪(三)兴观群怨(四)不学诗无以言(五)经世致用五项论述之。以为孔子诗教理论的意义与精神,不仅历久而弥新,方今世变日亟,人欲横流,期能拨乱图治,振衰起弊,正人心,厚风俗,除提倡并确实实践温柔敦厚之诗教理论而无由也。  相似文献   

4.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5.
说“行李”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提到了“行李”一词,这个词值得品味。 先说一说“行吏”。吏,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相似文献   

6.
人们进行技术、学问和道德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以期提升和进步,叫作"切磋"。其实,"切磋"最初的意义是指一种工艺方法:加工兽骨为"切",加工象牙为"磋",加工玉为"琢",加工石为"磨"。《尔雅·释器》曰:"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将兽骨、象牙等自然材料加工成器物,是其功用、价值的一种提升,由此延伸到技术、学问和道德等领域的提升,也就很自然了。《论衡·量知》说:"骨曰切,象曰瑳(‘瑳'通‘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对这一点讲得很明白。"  相似文献   

7.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8.
郭店儒简《性自命出》篇讲"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关于这里的"命"字,学者们多有争论。这里的"命"应作"生命"解。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简文"命自天降"的含义是说生命源于天(地),而生命源于天(地)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常识。第二,从生命的本质是气之聚散的角度来看,简文是说人的"性"(由喜怒悲哀之气构成的)源于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来自于天。又,本句与《语丛三》中"有天有命有生"一句内涵一致,而后者则是说人的生命源于天。  相似文献   

9.
戴毅 《教师》2012,(13):38-39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集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在现代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词句进行体味、品读,对正确理解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也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孟氏《易》为今文学派,而许慎《说文·序》称其为"古文"。笔者就此对《说文》引《易》文字、孟氏《易》与费氏《易》之关系、西汉字体与孟氏《易》传本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孟氏《易》虽为今文学派,然亦有古文写本而为许慎所引,《说文》称孟氏《易》为"古文"当属可信。  相似文献   

11.
曾做过一节《故都的秋》公开课。准备得很精心,课上得也很顺利,下课铃响的那一刻,自我感觉确如广告中说的"味道好极了"。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初读课文,为文中的五幅图拟名;研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及画面背后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孟宪红 《现代语文》2010,(10):147-147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是李白的《蜀道难》。其中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两句诗的课下注释是:"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或,倘若。匪,通‘非’。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  相似文献   

13.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相似文献   

14.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为”带双宾语的辨析许锋一些很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无例外地肯定"为"作为动词,能带双宾语。例如: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追遥游》)2.赤也为之小,熟能为之大.(《论语·先进》)3.为之驾,比之门下车客。(《战国策·齐策...  相似文献   

16.
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一批驳一鼓励,并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见《论语·先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每一个老师亦应三思进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卜简称《记》)中之“越明年”,中学教材及流行注本均理解为“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沈蘅仲先生认为,“‘越明年’应理解为第三年,即庆历六年”,“此说较胜”(《知困录》337页)。笔者认为,沈先生之说极有见地。兹详申其说。“越明年”之“明年”何解?《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即“第二年”,殆无疑义。确定“越明年”的意义,关键在对“越”字的理解上。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训《尚书·召浩》之“越六日”云:“越,犹‘及’也。”释“越明年”之“越”作“到”,主要…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北京的古迹有十三陵,南京的古迹有明孝陵,这都是明代皇帝的坟墓。那么,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呢? 实际上,上古的时候,君主的坟墓也都只称“墓”而不称“陵”的。《尚书·太甲上》说:“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桐,汤墓地也。”)又说:“营于桐宫。”(注:“经营桐墓,立官,令太甲居之。”)意思是说,太甲做了国君,很昏庸,伊尹把他流放到先王汤的墓地,在那里营建行宫让大甲居住。这说明商朝君主的坟墓称“墓”而不称“陵”。《周礼·春官》也说:“家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大"传奇"分别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和明清时期的传奇戏剧。为什么唐代小说不直称小说而要称传奇呢?这得从"小说"这个概念的发展演化说起。"小说"一词最先出现在《庄子·外物篇》里:"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20.
楚国发祥于湖南。这可以从商周王朝对“楚”的别称中得到证实。先秦史籍中称楚国,有时义称“荆楚”,或称“荆”。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涉及楚国发祥地的历史重大问题,所以史家和注家众说纷纭。如:1、《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正声。2、杜预在《左传·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后注:“荆始改号为楚。”3、孔颖达《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两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4、沈括《梦溪笔谈》曰:“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5、俞樾《释荆楚》说:“是荆楚为当时之通称。”上述说法,表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