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写农民最关心的经济新闻。农村经济有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民有农民的特点。只有写与农民直接有关的事,写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才能引起农民读者的兴趣,对农村经济起到指导作用。当然,农民关心的问题不一样,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也不相同,这就要求记者到农村去,到农民中间去,进行广泛而细致的调查了解,然后通过认真的综合分析,选定多数  相似文献   

2.
要把自己当农民。记者要深入到农村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把自己当成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熟悉农村,关注农业,热爱农民。很多记者一年到头生活在城市,对现在的农村什么样子、农民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都不太清楚。有的记者对二十四节气一窍不通,一些基本的农业常识也没有。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  相似文献   

3.
寻找农民     
当我读着新华社老记者、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冯健同志洋洋万言的《中原“金三角”纪行》,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也很是不安。老记者老前辈有他们地地道道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作风,好精神,是表率也是楷模,所以激动和兴奋;不安的是,象他们这样的记者现在似乎不是很多,真正从脚板底下来的新闻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特别是从广阔的农村,朴实的农民哪儿来的。看一张报纸,往往要去寻找农村,寻找农民;有的报上虽有农村、农民,一般也是“大路货”居多,缺少农民的声音,更缺乏农村中能打动人的新闻。 中央级农民报纸,有家大报有农村经济专版,地方报纸同样有农民之友、农村新事、村边地头之类的专  相似文献   

4.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到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怎样使被采访的农民既愿谈又善谈呢?这首先就有一个提问技巧的问题。提问是记者  相似文献   

5.
罗成友 《今传媒》2006,(11):55-56
农民、农业和农村,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记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记者感情的真实流淌。作为搞新农村报道的记者,首先得从感情上与“三农”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报道来。一碗油茶面前的感情考验与农民接触,这是搞  相似文献   

6.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放牛娃出身的记者,对农民有一种血脉相连的联系,所以对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特别关注。中国农民既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封面人物     
甘为新闻黄牛,耕作记者人生。出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1993年底,吉永成从省直机关调入辽宁电视台做一名普通的农村记者,从此,开始了他不平凡的记者生涯。十几年来,吉永成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与农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用心倾听农民的心声,用镜头反映农民的喜怒哀乐,足迹遍布全省100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被誉为“铁脚记者”,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爱戴。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记者”,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先进个人”,2004年,被授予“辽宁省新闻标兵”荣誉称号。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抗击“非典”,哪里危险、哪里艰苦,哪里就有吉永成同志的身影。1999年至2001年,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为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的如何?调查当地人如何看待信息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莲花曾是革命老区,那里的县城、坊楼镇甘家村、三板桥乡均有毛泽东旧居。当然,莲花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经济基础比较差,发展底子比较薄。更关键的是,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大多数不是很好,很多农民都选择去了大中城市打工赚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当地农民不需要外出打工也一样能过上好日子。记者在调查中深刻感受到:莲花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握农民切身利益,采取一种本土化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央视《生活567》栏目心系农村、服务农民,将体现社会责任感作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新视角。自2003年11月开播以来,始终坚持"记录真实、服务民生"的创作理念,深入农村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反映农村的现实需要,报道农民的喜怒哀乐,形成了以"公益慈善"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农村、农民是《生活567》记者情感与力量的来源内容与情感是电视节目的灵魂所在,关注三农的《生活567》更是坚持将节目内容与情感放在首位。栏目组记者在农村进行采访报道时,努力将打动自己内心的情感融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成了“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者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者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  相似文献   

11.
读写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障碍。有读写障碍的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文字信息。他们在拼字、书写、阅读、聆听或者是做算术时,会觉得非常困难。与自闭、多动等其他障碍相比,读写障碍儿童的基数更大、表现却更不明显,特别值得关注。读写障碍家长们面对着艰难的困境:"我们会继续陪着我们的孩子,直到他们能以自己的形式展现自我。然而,我们能坚持多久,孩子又能坚持多久?"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农民,喜欢写稿。乡里人对我这样的“土记者”是很欢迎的,总是热心提供线索,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我就真正成了农民的代言人。在我的剪报本中,大都是农村见闻、农民呼声、农村随笔。有几篇农村来信刊出后,还受到了江山市领导的重视。象《农村劳力盲目外流应引起重视》一  相似文献   

13.
曹玉林 《新闻界》2001,(5):70-70
我十分热爱新闻事业,走出校门就当了乡里的新闻干事。1985年至1988年,我曾在县广播电台当过专职记者,去年6月份,我又从农业部门调进报社工作,这当中虽然间隔12年,但由于我对新闻事业一往情深,且又在农业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因此,从未间断过新闻写作,并有大量“农村稿”见诸各级新闻媒体。我的体会是,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心系农民,想着农民,多为农民鼓与呼,只要时刻牢记,就有写不完的“农村稿”。归纳起来有三点做法:一、勤学农村政策。这是写好“农村稿”的根本。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  相似文献   

14.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  相似文献   

15.
安冬 《青年记者》2006,(9):39-40
石野,来自湖北大冶的农村,做过农民、下过矿井、在海军陆战队服过役,现为京城某报资深记者。石野走在人群当中你不会感到他有什么特别,普通的衣着和长相,但仔细看时从他身上却透出一股凛然的正气,曾有人开玩笑说这也许是石野做卧底最大的障碍。在做政法记者的近十年里,石野曾多  相似文献   

16.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7.
搞好农村报道,语言群众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沧州日报的农村经济报道,农民读者不爱看,不能说与语言的八股腔无关。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使农村经济报道语言尽量群众化、通俗化。地区报农村经济报道的读者主要是农民。千百年的实践,使农民形成了自己朴实的素质,也锤炼了自己朴实的语言。只有用朴实的群众化的语言写新闻,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才能使农民容易接受,才能在农民中造成深刻印象。沧州日报有一位群众语言运用得比较熟练的记者,她写过一篇夏收见闻,其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通俗的群众语言。比如问“今年小麦产量计划多少斤?”她写的是“今年麦子打了个嘛谱?”在我们沧州地区,农民把“计划”说成“打  相似文献   

18.
从记者个人来讲,锻炼作风靠自觉性,关键要把握思想感情。 我当了27年记者,基本上是跑农村。时间长了,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也采写了一些有影响的在全国获了奖的作品。所以,人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我为“农家记者。”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工作问题,历来都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我当农民记者,觉得工作既艰苦又光荣。因为我们采编的农村广播节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县和县以下的干部及农民群众。要办好这个节目,就得经常下村、下户采访。走十几里、几十里路,那是家常便饭。很多村民居住分散,就不得不住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20.
我在河北日报农村版当记者十多年,采写了400余篇。300万字的各类稿件,其中有40余篇分别获得省级、全国农民报协会及行业好新闻奖。这些稿件大都是与“身”入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壤、“心”入农民群众真情实感的内心世界密不可分的。 十多年来,我饱尝了当农报记者的甘苦,也找到了与农民、农村、农业相通的切入点,采写了大量适合农民口味和需求的好稿,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也使男性同行刮目相看。 作为一名女记者,经常深入基层,既要有敬业的热情,又要有克服女性自身弱点和不怕困难的毅力。女记者也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以百分之百的母性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在工作需要和牵挂孩子之间,有时就需要割舍一点人之常情,才能深入得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