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8-1924年,中国国内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张謇出于多重考虑,对时局高度关注,发表过各种看法和主张.每当战争前后,张謇便开展以“和平”为主旨的劝说和呼吁活动.张謇在开展和平活动中有着多重身份.作为士大夫,张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忧国忧民情怀;作为商人,张謇致力于维护商业发展所需的稳定社会秩序;作为个人,张謇力图保卫南通地方的自治事业.  相似文献   

2.
1924年4月,日本的青年会到南通参观,张謇在欢迎演说中指出:“日本决不能鲸吞中国,强为之,转足自毙.”历史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张謇的预言.张謇何出此言?张謇心目中的日本是怎么样的呢?这对今天我们认识日本大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谦  王丹 《档案时空》2018,(3):13-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他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其他企业,又用工厂的利润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上书清朝政府学部和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创建合图书馆与博物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然而清政府却对他的上书不予理睬,最后他只好自己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博物苑.  相似文献   

4.
都樾 《档案与建设》2016,(12):45-48
《吁请修备储才折》是甲午战败后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朝廷提出的支应危局、急图补救之策,更是其作为洋务运动“殿军”的第一个全面的洋务新政纲领,对“湖北新政运动”乃至“清末新政运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折又被公认为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代拟,以《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为题编入其文集,并被认为是“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形成的标志”.笔者通过考证认为该折并非张謇所撰,而是由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时的总文案沈瑜庆拟定初稿,洋务文案郑孝胥奉命增补,张之洞亲自捉刀增删而定稿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艰难过程中,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导致某些有力人物从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以“状元办厂” 闻名于世的张謇就是其中之一。自1899年通州大生纱厂开车出纱始,张謇在江苏通海地区办实业、办教育的大举措即受到广泛关注,学术界研究其人其事的兴趣也经久不减,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 就举行了三次,收录论文231篇,可见,张謇研究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抗拒的学术魁力。 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张謇研究专家,他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  相似文献   

6.
信息传真     
南通市档案馆为《菊师情深》提供档案近日,南通电视台《江风海韵》栏目正在拍摄专题片《菊师情深》,南通市档案馆向电视台提供了馆内保管的张謇在无锡读书时使用过的部分实物,积极配合专题片的拍摄工作。“菊师”本名赵菊泉,江苏无锡人,曾任海门督导,张謇曾师从赵菊泉,并在无锡赵菊泉家读书一年多时间。青年张謇在赵家读书时有专用书房,高中状元后,赵家将此房原样保持,不作他用。张謇之孙张绪武曾为赵菊泉住宅题写了匾额“张謇读书处”。南通市档案馆在得知线索后,立即着手征集张謇在无锡读书处遗留下来的有关档案,得到了赵菊泉后人的大力支…  相似文献   

7.
1926年8月24日,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逝世.在张家收到的众多挽联中,有一幅出自民国时期军政要员陈仪(时任五省联军徐州总司令)的手笔.上联是“功业本无双,忆当年列国兵临,献策时贤,半壁尤资保障”,表彰庚子之变时张謇积极奔走游说,促成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互保”,使东南数省免于动乱之局的功绩,这是张謇作为“国士”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张謇生前,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与经济舞台上担当过许多重要角色:清廷翰林院修撰、清末立宪派首领、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大生纺织公司总理……张謇身后,人们对他加封过许多褒扬不一的“谥号”:实业家、教育家、事业家、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中国农业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或许因为张謇的事业太辉煌,或许因为罩在张謇头上的光环太耀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张謇在这个社会里.是如何担当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当的“父亲”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南通市档案馆,去打开厚厚的张謇家书,看一看张謇是怎样做父亲的。  相似文献   

9.
肖正德 《档案与建设》2003,(11):33-34,47
南通市档案馆在为大生纱厂早期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时,通过清理馆藏大生纱厂档案,意外地发现了200余件张謇函稿。这些函稿绝大部分是从未发表过的,在《张謇全集》中也未见收录。在这些未刊函稿中,有24件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张謇亲笔书写之便条(张謇自称为“手条”)。新发现的这20多件“手条”都是张謇写给大生沪帐房的负责人林兰荪的,一般只署月日,未署年份,但从其内容推断,当形成于1898年至1907年之间,即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大生沪帐房是大生纱厂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在上海设置的办事机构。原称“大生上海公所”,次年1月迁至上海…  相似文献   

10.
浏览旧书网,惊喜地发现了一幅张謇墓的老照片.购回后品鉴、揣摩:照片背面有运笔工整、苍劲浑厚的“啬公墓”三个竖写繁体字,从略有泛黄的旧影画面迹象推断,应为生圹牌坊刚刚建成时所摄.这张十分罕见、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不仅真实反映了张謇墓园最初的场景,而且也勾起我对啬公墓历经90多年风雨的遐思追溯.  相似文献   

11.
张謇逝世90周年了.今天,人们来到南通,仍能见到张謇留下的许多事业,也处处感受到当地人对张謇的崇敬感激之情,然而很难想象90年前张謇逝世在南通造成了空白而引起人们的迷惘甚至惊慌,很难想象当时在江海大地乃至全国引起的震动.让我们翻阅当年报章,打开尘封的记忆…… (一) 1926年8月24日,《通海新报》的“南通新闻”于头条位置刊发了一则简短消息: 张啬公逝世志哀 张啬老病状昨(十六)晚忽变,即打强心针无效,于今晨八时势益加剧,牙关紧闭,知觉全失,延至十二时三刻溘然长逝.治丧处设濠南别业,已分电北京、南京、汉口、镇江、上海报丧云.  相似文献   

12.
久所共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父实业”的开篇之作,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为规划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生纱厂创办后首先面临解决原料问题广泛动员城郊农民种植棉花仍不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张謇把眼光投向了海安东北部的围垦区《海安县志》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李堡、角斜地区创办大赉公司,从启东、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13.
南通市档案馆藏有大量的、弥足珍贵的大生企业档案,其中大生纱厂早期档案于2002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申报阶段,我们对馆藏大生纱厂档案进行清理,竟意外地在数千卷的大生档案中发现了220余件张謇函稿。这些函稿都是从未发表过的,在《张謇全集》中也未见收录,这对深入进行张謇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一、张謇未刊函稿的特点经初步分析,这220余份未刊张謇函稿有如下几个特点:1、时间跨度长。最早始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期的1898年,最末止于张謇逝世前三年的1923年,时间跨度长…  相似文献   

14.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所撰文稿先后被《张季子九录》《张謇存稿》、1994年版《张謇全集》,尤其是2012年的新版《张謇全集》集中收录,得以流传并供学者研究.但因张謇一生撰文无数,加之张謇研究热持续高涨,学者搜寻其散佚文稿的兴趣依然不减.即使在新版《张謇全集》出版后,仍有部分张謇散佚文稿被陆续发现.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其中散佚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散佚经历颇为独特,学者非常关注,蓦然隔海眺望才见踪影的一篇文稿,恐怕非张謇壬午年(即1882年)写成的《朝鲜善后六策》(以下简称《六策》)莫属!我聊感庆幸的是,自己长时间坚持参与搜寻《六策》,屡屡碰壁,终于发现《六策》在海外的藏身之处,并促其回归张謇的故乡南通.  相似文献   

15.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作为晚清状元暨近代实业大家,张謇一生主要生活在其家乡南通.袁世凯主政北洋政府期间,张謇曾受邀北上担任了两年多的内阁部长,所历两年春节均在北京香山度过,与香山结下不解之缘.张謇喜爱香山,也曾有过在香山建造私人别墅的想法,但并未付诸实施.现存相关文献所谓梯云山馆为张謇私人别墅,均为失察之论,本文结合《张謇全集》等相关资料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经多次考察通海交界处的吕四场海滩荒地后,张謇论证开办垦牧公司的可行性方案.经考察,专家认为盐碱地可种植棉花.于是张謇决定废灶兴垦,既可以安排沿海地区大批的劳动力,又可解决大生纱厂的原料问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张謇等筹资兴办的通海垦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开垦荒滩,修筑海堤,经营盐业,垦牧植棉,开办工厂,兴办教育.张謇把人生的坐标从做官转为脚踏实地办实业与教育两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黄菊盛 《档案与建设》2003,(3):35-35,39
南通医学院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12年3月由清末状元张謇及其兄张鮞创办,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张謇一贯重视教育,他在自订年谱中说:“自见乙未马关订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他还说:“父实业,母教育”。他本着“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宗旨,于19世纪90年代在南通办起一批工厂的同时,还兴办了师范、农业等学校。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他派学生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即协助张謇、张鮞办起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预科1年…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22,(3):48-50
<正>本书以故事穿插与图文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按章节对张謇的成就进行具体的阐述,最后总结了张謇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深远影响。按照清廷惯例,新科状元张謇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张謇便走马上任。正当他春风得意、仕途在面前延伸之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邻邦日本不宣而战使张謇十分愤慨,  相似文献   

19.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殿试状元。甲午战败时,主张兴办实业及革新教育。民国建立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等要职。张謇四岁时随舅舅进城到城隍庙玩。舅舅教他见了城隍爷要跪拜,但他进庙到神座前准备下跪时,神像突然倒了下来,把他吓一大跳。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张謇定非凡人,因为连城隍爷都不敢受他拜。张謇从小抱负不凡,读私塾时,老师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对以"日悬天上"。又一次,  相似文献   

20.
张謇不仅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与慈善家,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一生撰文无数.除擅长科举场中的八股文体外,官场中的公文,社会生活中的政论文,以及用于文人唱酬或个人消遣的诗文,乃至专业性很强的水利或盐业论文等等,他都能笔走龙蛇,应付自如.不少文章当时就在社会上传诵,或在有关报章杂志上发表,其中绝大多数后来被《张季子九录》或《张謇全集》《张謇存稿》收录,但仍有部分文稿散佚在外.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有一篇情形非常独特,所议主题关系重大,面世即获中朝两国官员重视,引发不同评价,但很快又在世上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