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作为晚清状元暨近代实业大家,张謇一生主要生活在其家乡南通.袁世凯主政北洋政府期间,张謇曾受邀北上担任了两年多的内阁部长,所历两年春节均在北京香山度过,与香山结下不解之缘.张謇喜爱香山,也曾有过在香山建造私人别墅的想法,但并未付诸实施.现存相关文献所谓梯云山馆为张謇私人别墅,均为失察之论,本文结合《张謇全集》等相关资料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2.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张謇生前,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与经济舞台上担当过许多重要角色:清廷翰林院修撰、清末立宪派首领、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大生纺织公司总理……张謇身后,人们对他加封过许多褒扬不一的“谥号”:实业家、教育家、事业家、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中国农业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或许因为张謇的事业太辉煌,或许因为罩在张謇头上的光环太耀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张謇在这个社会里.是如何担当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当的“父亲”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南通市档案馆,去打开厚厚的张謇家书,看一看张謇是怎样做父亲的。  相似文献   

3.
朱江 《档案与建设》2011,(9):41-42,4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跌宕起伏的历史阶段,张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家乡江苏南通进行的早期现代化实践,使南通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全国模范县。在政治舞台上,张謇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近代中国追求资本主义民主作出了贡献。1925年12月,就在张謇辞世前不久,在其《啬翁自订年谱》的自序中,张謇对君主制度和  相似文献   

4.
1926年8月24日,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逝世.在张家收到的众多挽联中,有一幅出自民国时期军政要员陈仪(时任五省联军徐州总司令)的手笔.上联是“功业本无双,忆当年列国兵临,献策时贤,半壁尤资保障”,表彰庚子之变时张謇积极奔走游说,促成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互保”,使东南数省免于动乱之局的功绩,这是张謇作为“国士”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王谦  王丹 《档案时空》2018,(3):13-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他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其他企业,又用工厂的利润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上书清朝政府学部和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创建合图书馆与博物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然而清政府却对他的上书不予理睬,最后他只好自己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博物苑.  相似文献   

6.
清末状元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在新闻报业、图书出版业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与马相伯、于右任、史量才等名家私交甚笃。与新闻出版业的渊源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生于今江苏省南通海门常乐镇。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  相似文献   

7.
《世界召唤》(World Call)是美国基督会(Disciples of Christ) 1919年创办的月刊,主要登载基督会成员在世界各地传教的情况以及见闻,1973年终刊.《世界召唤》在1919-1927年间,刊登有关南通的文章一共21篇,其中直接论及张謇的有6篇文章以及3张图片,是研究张謇的基督教观和近代南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张謇虽然不是基督徒,但他对基督教抱有欣赏态度,鼓励美国基督会在南通发展社会事业.这些史料,清晰地展示了张謇在发展南通社会事业的过程中,海纳百川、虚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8.
黄菊盛 《档案与建设》2003,(3):35-35,39
南通医学院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12年3月由清末状元张謇及其兄张鮞创办,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张謇一贯重视教育,他在自订年谱中说:“自见乙未马关订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他还说:“父实业,母教育”。他本着“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宗旨,于19世纪90年代在南通办起一批工厂的同时,还兴办了师范、农业等学校。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他派学生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即协助张謇、张鮞办起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预科1年…  相似文献   

9.
1924年4月,日本的青年会到南通参观,张謇在欢迎演说中指出:“日本决不能鲸吞中国,强为之,转足自毙.”历史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张謇的预言.张謇何出此言?张謇心目中的日本是怎么样的呢?这对今天我们认识日本大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謇南通慈善事业的鼎盛期是在1912年至1920年之间。其开端始于1912年张謇与李提摩太的会谈。鼎盛期里,张謇创办了养老院、贫民工厂、医院、盲哑学校、残废院等南通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1.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殿试状元。甲午战败时,主张兴办实业及革新教育。民国建立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等要职。张謇四岁时随舅舅进城到城隍庙玩。舅舅教他见了城隍爷要跪拜,但他进庙到神座前准备下跪时,神像突然倒了下来,把他吓一大跳。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张謇定非凡人,因为连城隍爷都不敢受他拜。张謇从小抱负不凡,读私塾时,老师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对以"日悬天上"。又一次,  相似文献   

12.
浏览旧书网,惊喜地发现了一幅张謇墓的老照片.购回后品鉴、揣摩:照片背面有运笔工整、苍劲浑厚的“啬公墓”三个竖写繁体字,从略有泛黄的旧影画面迹象推断,应为生圹牌坊刚刚建成时所摄.这张十分罕见、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不仅真实反映了张謇墓园最初的场景,而且也勾起我对啬公墓历经90多年风雨的遐思追溯.  相似文献   

13.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所撰文稿先后被《张季子九录》《张謇存稿》、1994年版《张謇全集》,尤其是2012年的新版《张謇全集》集中收录,得以流传并供学者研究.但因张謇一生撰文无数,加之张謇研究热持续高涨,学者搜寻其散佚文稿的兴趣依然不减.即使在新版《张謇全集》出版后,仍有部分张謇散佚文稿被陆续发现.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其中散佚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散佚经历颇为独特,学者非常关注,蓦然隔海眺望才见踪影的一篇文稿,恐怕非张謇壬午年(即1882年)写成的《朝鲜善后六策》(以下简称《六策》)莫属!我聊感庆幸的是,自己长时间坚持参与搜寻《六策》,屡屡碰壁,终于发现《六策》在海外的藏身之处,并促其回归张謇的故乡南通.  相似文献   

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南通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光绪十九年出任崇明瀛洲书院院长,二十年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一年总办通海团练,创办通州大生纱厂。宣统三年(1911)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  相似文献   

15.
张謇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他创立了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理论,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誊博物馆思想是在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的博物馆思想具有爱国性、教育性、综合性和长久性。时至今日,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仍然值得人们学习;宣传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综合性博物馆仍然在发展;博物馆的长久性已得到人们普遍赞同。研究张搴博物馆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18-1924年,中国国内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张謇出于多重考虑,对时局高度关注,发表过各种看法和主张.每当战争前后,张謇便开展以“和平”为主旨的劝说和呼吁活动.张謇在开展和平活动中有着多重身份.作为士大夫,张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忧国忧民情怀;作为商人,张謇致力于维护商业发展所需的稳定社会秩序;作为个人,张謇力图保卫南通地方的自治事业.  相似文献   

17.
张謇是影响南通近代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人物。南通近代建筑的大规模出现直接建立在以张謇为核心的士绅精英群体成功经营实业及社会事业的基础之上。张謇"通官商之邮"的身份及其特殊的建筑旨趣是南通近代建筑广泛兴起及具有中西合璧形态特征的源发动力。  相似文献   

18.
南通市档案馆藏有大量的、弥足珍贵的大生企业档案,其中大生纱厂早期档案于2002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申报阶段,我们对馆藏大生纱厂档案进行清理,竟意外地在数千卷的大生档案中发现了220余件张謇函稿。这些函稿都是从未发表过的,在《张謇全集》中也未见收录,这对深入进行张謇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一、张謇未刊函稿的特点经初步分析,这220余份未刊张謇函稿有如下几个特点:1、时间跨度长。最早始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期的1898年,最末止于张謇逝世前三年的1923年,时间跨度长…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的序言中写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1],于是,70多年来,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日张謇是"失败的英雄".人们认同"失败的英雄"主要因为他的大生集团的主干企业最终被银团接管,也基于认为他有太多的理想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清末状元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成就斐然,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如此高的成就,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其父亲教子有方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不念旧恶 1853年,张謇的祖父张朝彦逝世,留下李某的一笔债务,李某对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多次蛮横逼债,张彭年认为父债子还是应该的,但不能受侮辱.于是请来亲戚朋友,确定了还债日期,通过转借、典当周转到了一笔钱,立即把李某的债务还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