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晚年写过一首小诗总结自己的一生,“酒旗风暖少年狂,笔底寒潮撼星斗.小诗聊写胸中意,垂老文章气意卑.”这首诗让人深思感叹,也是陈独秀个人命运的写照.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青年学子的精神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猛烈地抨击旧礼教、旧文化,推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毛泽东称其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曾经讲“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了其他任何人”,可以说,陈独秀是毛泽东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上的引路人.但个人命运却波折不断,最终困苦孤独地病死于四川江津.  相似文献   

2.
汪文忠 《湖北档案》2016,(12):42-44
在早稻田大学加入“励志社”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内(现属于怀宁县)一个秀才家庭.父亲是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陈家非常贫困,陈独秀2岁那年,陈父就病逝了.陈独秀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童年是伴随着《四书》《五经》度过的.1896年,17岁的陈独秀考中了秀才,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3.
《向导》研究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说《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的束缚,《向导》研究中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提到陈独秀对《向导》的领导作用。有的中国新闻史教材的节目标题也只是《蔡和森与〈向导〉周报》,而对陈独秀对《向导》的领导却不着一字,一般的即使提到陈独秀,也多写《向导》后期曾受陈独秀的右倾影响,即使有个别正确评价说:“《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但  相似文献   

4.
《国民日日报》是陈独秀从事报刊实践活动的起点.他既是《国民日日报》的发起创办人之一,也是总理编辑之一,其地位与章士钊不相上下.陈独秀的加盟为《国民日日报》的“舒缓”及多面向特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包办婚姻尝苦果 陈独秀的第一次婚姻是与即将寿终正寝的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的。1896年,18岁的陈独秀为了“敷衍母亲”勉强参加了院试。不料,陈独秀居然以一篇“不通的文字。蒙住了不通的大师”.榜列秀才第一名。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甚至蒋介石本人屡次通过朱家骅给陈独秀“巨额资助”“医药费”,表面看来是没有政治用意的,甚至在陈独秀逝世时,在何之瑜的《先生逝世前后用费收支表》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关于1921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被捕期间各方的营救行为,学界素有“马林营救”说和“孙中山营救”说两种对立的观点。这组分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研究者将陈独秀案的背景复杂化,而将陈独秀案的诉讼程序简单化。基于对档案资料和回忆录的考辨可知:首先,李达称案发时孙中山致电法国领事解救陈独秀。事实上,法国领事和法租界会审公廨法官与孙中山关系不佳。如果孙中山联系法领馆,后者不会满足他的要求。其次,现有资料不能证实孙中山一方通过中华银行所转款项及时用于陈独秀的保释。陈独秀的保释金可能来自马林,同时存在担保人褚辅成和张继筹钱营救的可能性。总之,不宜夸大1921年陈独秀案审理期间孙中山营救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被评价为“文学革命的发难者”(鲁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更是公认的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的先驱。像大多数五四时期的精英知识话语产生的复杂性一样,后人对陈独秀的革命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毛峥嵘 《湖北档案》2008,(12):38-39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明当选为中央委员.那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何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委员呢?其实,在六大选举时并非没人提名陈独秀为中央委员候选人,只是这项提名没被通过罢了。在六大提名陈独秀为中央委员候选人的,是长期被人认为存党的历史上犯了“袒护”陈独秀错误的王若飞。多年来,极少有人知晓王若飞曾为陈独秀说过不少公道话,并险些因此被开除党籍。  相似文献   

10.
杨飞 《湖北档案》2009,(5):37-38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1913年陈独秀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14年,陈独秀出狱后到达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相似文献   

11.
1920年2月间.武昌文华大学毕业生邀请胡适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并作学术讲演。因胡适要在北京陪同杜威访华并任翻译,就转荐陈独秀。此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参加筹办西南大学事宜.寄居亚东图书馆.接到文华大学电邀后,即乘“大通轮”溯江而上,于2月4日抵达汉口。文华大学协进会和武汉学生联合会,派代表冒雪迎接陈独秀。当晚陈独秀留宿文华大学,备受款待。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一说起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从中共“一大”到“五大”连任五届的总书记陈独秀,就说他是造成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托派”,并被开除了党籍。他的名字一直只能排在中国共产党里的坏人之列,绝不能和毛泽东等其他领导人并提。因此,有人称陈独秀问题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大案。可是,今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即3月2日,新华社发了一条新闻———《全国政协委员有五十余位名人之后》,新闻列举的名单第一部分是“已故中共领导人之后”,其中有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邓小平之子邓朴方、之女邓楠等人,也有陈独秀之孙女陈红。陈独秀终于堂堂正正又归入了中共领导人的行列。  相似文献   

13.
千秋功过,世人评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独领风骚的陈独秀,在我党历史上功过是非的评价,也因时而异。本文披露陈独秀被捕入狱后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断。  相似文献   

14.
●字字挟严霜1903年5月,陈独秀在他的故乡——安庆(怀宁),兴行爱国演说会。他的革命激情尚在胸中回荡,上海于7月7日发生了震惊国人的“《苏报》案”,《苏报》被查封,章炳麟被捕,邹容投案。“《苏报》案”接近尾声,陈独秀到上海。此时,章士钊正在筹办《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7日《国民日日报》创刊。陈独秀等协助章士钊办报。这个报的主编是章士钊。当时,他和陈独秀总理编辑工作,并负责全部  相似文献   

15.
公理没有强权 ,便是无力的废物 ;强权不讲公理 ,终于崩溃。    题赠甲原先生独秀 (仲甫朱印 )二六年一二月二四日这幅题词现藏上海市档案馆 ,曾在上海档案珍品展上展出 ,1994年 12月 (第 3期 )《档案与史学》封二上登载彩色影印件。刊登时下注 :“1937年陈独秀狱中题词”,第 76页文字说明称 :“陈独秀在狱中给上海工商界人士甲原先生的题词”。档案馆保存这件珍贵的文物 ,并使之面世 ,对研究陈独秀抗战初期的思想 ,提供了一件重要的证据。《档案与史学》认定题词为“1937年陈独秀狱中题词”。按署年旧时有二种表达法 :一为公元 ,一为民…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是重要的革命家、思想家,也是造诣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家。《小学识字教本》就是他晚年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对多年研究汉语同源词成果的总结。陈独秀撰写此书,始于国民党狱中,1942年于四川江津病逝前搁笔,当时的国立编译馆曾根据手稿刻印油印本,1995年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从撰写到正式出版,长达六十多年,正像陈独秀本人的命运一样坎坷,历尽沧桑。我有幸珍藏一部该书的油印本,及巴蜀书社出的精装本,是广西大学沙少海教授的后人赠予的。油印本共两册,上篇、下篇各为一册,16开本。封面《小学识字教本》六个字,系摹自陈独秀手稿。左下角盖有两枚名章,一为阴文“陈独秀印”,一为阳文“仲甫”。内文用的是呈淡  相似文献   

17.
勇于为真理而斗争 批判和揭露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智救廖承志 1927年5月,任弼时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共青团总书记。蒋介石4月叛变革命后,当时由于陈独秀贯彻和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惨遭杀害,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任弼时领导团中央起草了一份致中共中央的“政治意见书”,特请陈独秀出席团中央会议。  相似文献   

18.
王悦 《兰台世界》2012,(28):11-12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本身固有的软弱性,导致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成果.为了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陈独秀不断地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反复的研究.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主要领导人,他的思想是研究中共思想的重要方面,而作为陈独秀研究重点的辛亥革命,是我们正确了解陈独秀思想的重要一环.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档案中,有1940年5月13日国立编译馆馆长陈可忠给教育部的关于要求批准预支陈独秀编写《中国文字说明》稿费的签呈。这份签呈,记载了1939年国立编译馆曾为陈独秀编写教师用的《中国文字说明》一书,报请教育部发给陈独秀预支稿酬五千元(按当时的物价指数折算战前的币值约为3,050元),经教育部批准照发,并由国立编译馆转交。1940年5月,陈独秀续编学生用的《中国文字说明》,国立编译馆馆长陈可忠仍报请教育部发给预支稿费五千元(按当时物价指数折算战前的币值约为1,256元),教育部长陈立夫在这份签呈上的批语是:“前稿已否交来?照发”,并指示“此款在高等教育费项下动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历史上,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先驱,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晚年的陈独秀过得非常凄惨.陈独秀刚到江津吃了邓仲纯之妻的闭门羹后,在所住的"郭家公馆",陈独秀宴请特意来江津看望他的高足罗家伦、傅斯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