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中女性身体主动分享和被观看的行为,结合视觉消费文化中具体的女性身体消费现象,分析女性身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剧商品化和物化的趋势,并提出对当前女性身体消费研究需重视主体意愿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社会和视觉文化主导下的选美比赛中,女性身体成为重要的消费符号和视觉元素,这种单性别狂欢除了女性主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自身的满足感之外,电视媒体的大肆渲染也成为这种镜像中虚幻的自我的主要推动力,通过身体的展示获得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是另一种禁锢。  相似文献   

3.
"美丽制造"与媒介的女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霞 《当代传播》2004,(2):87-89
“人造美女“是2003年的一个热门话题,媒体的报道沸沸扬扬,通过对此的读解.可以透视出媒介的女性观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化的女性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媒介认同“美“对人视觉的冲击;媒介的社会性别意识也是男性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性别差异意识;媒介中的女性以时尚和魅惑为主色,女性意识在媒介传播活动中仍然处于缺席状态.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实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并将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男女平等事业不断发展.不过,在当前各类娱乐选秀节目中,由于受到传统性别文化以及全球化时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仍存在着资本市场将女性身体商品化的趋向.受此影响,一些女性将对自身的物化话语内化于自我的行动之中,使女性的身体在工具理性当中极化了身体的物性而丢失了身体的灵性,造成身心分离的状况,使人无法"以全部的感觉在对象世界当中肯定自己".透过娱乐选秀节目中女性身体消费的现象,深入分析其本质,并探寻改变的可能性,既对推动女性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又是新时代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郜书锴  李丹 《东南传播》2014,(12):97-100
现代社会,广告文化已成为商品经济社会重要的大众文化现象,广告创作中的黄金法则"3B"原则,即美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被奉为广告创作的圭臬。当下,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形象通常是由男性文化主导的结果,往往偏离甚至扭曲了两性平等的社会角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发展的隐性障碍,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失色与着色过程中塑造真实的女性角色,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的时代似乎从未过去,甚至还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其中,男性反串作为短视频中的一种独特存在,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也与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相契合。结合鲍德里亚消费文化的经典理论,认为这一形象建构的动因与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化消费特征有关。另外,通过对身体、话语、场景三个层次的分析,归纳了短视频中的男性反串形象是如何在大众心中建构的。最后,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短视频中男性反串现象的建构进行了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东晓 《今传媒》2013,(2):153-154
当代文化具有鲜明的审美性与消费性,在文化消费活动中,女性"被看"的客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女性的"边缘化"处境引起了女性主义者的抗争。男女两性既是文化消费的主体也文化价值建构的主体,共同参与文化产品及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应该警惕女性身体及形象的客体化的现象,提高性别意识,共同建构两性和谐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0,(7):88-95
短视频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网络视听媒介,因内容题材多样和信息即时而迅速传播。其中,"男扮女"作为一种独特的娱乐现象备受关注。"男扮女"的现象自古有之,但随着性别问题的研究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男扮女已然脱离了以往完全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待性别的认知,变的更加包容和开放。本文讨论了短视频中"男扮女"现象作为一种商业营销行为的表演动机与性别意识,认为是一种超性别的性别表演,并以此塑造个人社会身份。在性别竞争的问题上,扮演女性的男性通过表演女性再对其进行编码、重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作。在男扮女的现象中,依然存在了性别差异的矛盾,表演背后实际隐含了传统的男性本位思想和当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甄 《新闻世界》2010,(10):93-94
本文以两则香水广告为例,探讨和分析了化妆品广告中男性和女性的形象特征及其关系地位,认为不论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在被观看和消费,二者均依照异性的审美和价值而塑造。现代商业广告的理念标准不是男权社会的价值投射,而是商业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这些广告通过塑造男性和女性形象的理想典范,诱导男女受众进行模仿消费,以达到销售获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女性身体符号的生产与消费成为现代人消费的一种动力和催化剂,在网络传播中,这种消费得到强化,它所携带的精神文化因素,强化抑或解构了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女性身体被物化为符号并被大众所消费,她们既是消费的主体,又是消费的客体,是流行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本文以定性研究的方法从符号学和大众流行文化角度对女性身体符号进行解读,揭示当代女性身体符号消费的内涵与逻辑.  相似文献   

11.
梁雪梅 《报刊之友》2012,(11):149-150
当下消费社会中,奢侈品消费中的身体文化传播研究可从“奢侈”的历史入手。“身体文化”卷入传播领域,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受人类“好奇”本性推动,人们不断追求“奢侈”,将“身体”进行“自恋式投入”,因此奢侈品得以推陈出新。“身体文化”进入奢侈品消费的过程,好比“红楔刺白”:首先“身体文化”(楔子)在消费文化(蛋白)中不胫而走,成为主导论述话语,再直击核心(蛋黄)——奢侈品消费。结果,“蛋黄”穿破,和“蛋白”融为一体,意味着奢侈品消费充斥、填满了整个消费文化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人的身体分为自然身体和社会身体,自然身体向社会身体转化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呈现一个合适的形象是社会身体对自然身体的必然要求.在消费日渐成为主流的当前社会,为呈现合适的形象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身体消费”.身体消费现象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广告作品中.本文分析了身体消费现象在广告中的表现,探寻了广告引发身体消费的原因,对...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的美丽神话——车展中的女性符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也是一个符号世界.放眼望去,各种商品、广告、促销、行为无不包含着符号的意义.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在此主导意识背景下,女性尤其是美丽的女性--作为视觉的焦点,俨然成为一种符号商品,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本文通过探究车展中的女性形象,从消费社会外部语境、大众心理及女性自身特点等方面剖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和文章。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西方社会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通过对《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相似文献   

15.
近年银幕男性呈现"中性"和"阴柔"的气质,由此引发了"小鲜肉"的审美风尚,并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思潮。这种社会审美的形成,是女性主义透过大众媒介宣传并被大众所接受的结果,符合了女性对男性的构想。同时,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身体"已经成为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主体,银幕男性在时代审美和身体需求之间,在内外合力之下形成了全新的审美风尚。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处在一个消费时代,我们占有着形形色色的物品并将自己物化成商品,被自己和他者消费着。  相似文献   

16.
影视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更概括和表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内涵.长久以往,影视方面大都是由男性来主导,并站在男性的角度去思考和关注社会历史等相关话题.而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也迎来了我国的DV时代,我国开始涌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女性纪录片制作人,这些制作人运用独特视角,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探索女性在家庭、社会的含义,以及自我的追求,并在记录的过程中彰显女性意识,本文旨在深入探索我国女性纪录片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5)
女性杂志作为女性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中介物,其广告女性模特形象既反映社会文化对女性身体模式的认识,又反过来通过塑造理想的女性身体图像作用于女性的身体模式塑造过程。本文通过对三种12期252个中国时尚女性杂志广告模特的身体图像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西方女性模特与东亚女性模特的身体姿态的对比统计,发现虽然二者在身体模式的具体形式不同,但是女性在总体上倾向于身体性展示,女性的形象仍然是一个潜在的性对象。白人女性在美丽类型上更容易被看作性感类型,身体的总体展示和性感部分展示也多于东亚女性,这些不同来自于二者所处的文化系统对身体的模式认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苗条的暴政     
美国学者苏珊·鲍尔多(Bordo,Susan)在她的《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Unbearable Weight:Feminism,Western Culture,and the Body)一书中,关注了食物与身体之间的文化关系。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之中,把女性和身体之间病态的关系从医学和心理学的领域中释放出来,使得女性主义的触角真正延伸到"身体研究"(body study)这块重地上来,其中以饮食失调研究为典型,分析了文化失调如何导致饮食失调的现象。苏珊·鲍尔多观察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女性感觉自己正被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目光所凝视(gaze),这种  相似文献   

19.
明星现象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现象,明星身体文化的研究却在学术界姗姗来迟.“身体转向”文化热潮中,身体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却未能得到真正地表达.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时,观众游走在视觉狂欢的审美与消费之间,精神与灵魂被闲置甚至摒弃.如何解决电影身体文化的内在矛盾和缺陷成为当下电影身体文化发展的紧迫问题.在反思和批评之际,如何重构中国电影文化的未来,则是研究身体文化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身体作为知觉与行动的根本来源,其重要性在媒介技术的飞速更迭中解构并重塑,摆脱旧的媒介中介地位,女性媒介形象的塑造也随着媒介虚拟性提高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在身体美学视域下,分析媒介诱导性广告数量增长,兜售外貌;塑造统一审美模式与风格、传递固定的身体标准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女性媒介形象塑造产生影响,并分析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形体神话,认为消费社会环境下媒体应承担责任,培育更强的身体审美能量与身体审美意识,塑造健康的女性媒介形象,打破女性附属品地位的恶性循环,解放被束缚的女性思想与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