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中教授在《给新闻爱好者的公开信》一文中说:“许多人做事如果不得要领,往往就做不好,掌握了要领,也就可以说开窍了,所以讲究诀窍并非全是坏事。”这些“诀窍”就是:①选择事实是基础。事实选准,就成功了一半。文采如何,就相对变成次要的了。②练好写短新闻的基本功,必须犹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保全研究员编著的《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二)一书近期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收入了17-2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共51篇,“赏析”文章共78篇,相关文章共11篇,总计140篇。由消息“赏析”、通讯“赏析”、评论“赏析”、综合“赏析”和附录共五部分组成。并按其发表时间由近及远,先原文后“赏析”进行排列。阅读该书时,读者除可以读到51篇获奖作品的原文外.还可以从78篇“赏析”文章中领略到这些新闻精品成功的“诀窍”,  相似文献   

3.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5,(12):43-44
“一个创业,一个成功,靠的是什么?诀窍在哪儿?怎么样修炼出来?探究创业的灵感和成功的秘笈,是人们的梦,也是我的梦。体察高兴烈的自强人生、成功人生,破解他的人生感悟,圆了我的追星梦。”《自强人生——高兴烈评传》的作、名报人张仲彩的这番话,表明了他撰写这本《评传》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这个题目中的“机”和“巧”如果不加引号,报道员朋友很可能会大吃一惊,甚至误以为我是个“教唆犯”。其实不然。报道员要善于投“机”取“巧”,实际上是当年一个新闻前辈对我的精心点拨.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不断提高稿件见报率的一个诀窍。  相似文献   

5.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6.
2003年7月23日,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位专栏主编在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养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以当好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8.
赵伟东 《新闻传播》2004,(10):53-54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成功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要建立起一个由“报道的信度”、“串联的情度”、“提问的力度”、“评论的深度”所组成的四维空间,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收放自如、情理并重,从而促使大众传播有效性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9.
刊林漫步     
张明谈登稿的“诀窍”薪闻名篇《桌上的表》的作者张明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他登稿的“诀窍”. 问:“您后来登了那么多稿子,这里面有什么诀窍?”答:“要说诀窍,有,那就是练,坚持不懈地练。”问:“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写作实践,需要不需要读些写作知识的书籍、文章?”答:“当然需要,这样可以减少练笔过程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我们那个时候没这个条件。现  相似文献   

10.
爬格族饱尝了惨淡经营的酸甜苦辣,恐怕是无捷径或诀窍可言的,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笔者就观察到某些笔杆子投稿里的“诀窍”。如笔者认识一位小有名气的写家,常有“豆腐块”见报,而那“大作”底下的署名往往不少于4个。有时我就想,区区数百字的报道,其实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何须数人搦笔。可后来发现这“集体创作”中的最后署名者,均是宣传部门的职业写家。由于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把爱情和婚姻当成“对象”的问题,似乎幸福婚姻的诀窍也就在于,一开始挑中那个“对”的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2.
我们翻阅《新民晚报》,几乎天天都读到林放同志的文章。据说,他写文章快而精,有“倚马可待”的功夫。许多写作爱好者问林放:“您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呢?”林放诙谐地回答:“什么诀窍也没有!”“凡事都是逼出来的,熟能生巧。”林放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本与中文系、新闻系无缘。初学写东西,困难重重,有时半天写不出一行字,苦得很呐!但他坚持读写结合,苦练不怠,提高很快。毕业后,他到南京的《朝报》当了编辑。《朝报》是刚创刊的商业性报纸,工作很紧张。一个人编国际版,每天还要交一篇言论,晚上七  相似文献   

13.
深圳《晶报》“社情”专版有一个小专栏。叫“社会公德”。这个小专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短一篇,反映有关社会公德的一个典型事例;二是小评论一篇;三是小漫画一幅。由这三“小”组成的小专栏,占用版面小,占用读时间少。颇受市民欢迎。对新闻界同行来说,怎样宣传“八荣八耻”,经营好小专栏,也留下了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至今仍被一些科学家当作重要格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切科学家成功的“诀窍”。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同样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9年9月29日)一稿的成功,就是…  相似文献   

15.
赵阳  唐炜 《新闻前哨》2023,(20):14-15
媒体融合十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加快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跃升变迁,“内容就是核心竞争力”已经从业界共识变成融合成功与否的标尺。我们认为,“内容”不仅是以文字为代表的信息传递,也包括由音调、音质、音色、声音情绪等要素组成的声音的“动听性”。在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动听”是桥梁,也是钥匙,我们要更加张扬“声音”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16.
邻居任师傅,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也很好,难得看到他生病。有一次我问他:“你哪有这么多的高兴事,整日快乐似神仙?有什么生活诀窍吗?”他笑着对我说:“诀窍谈不上,我的生活信条是:遇事给自己找个快乐的理由。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换个角度去想,都会让你高兴。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主持人总是和成功的节目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往往代表着一个成功的节目。因而培养一批在自己传播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成功的主持人,便成为每个电台共同的追求。 考察一下目前主持人的运行机制,仍不外乎合作式和“单打”两种形式。合作式,是由一个集体共同负责一个节目,这里边有记者编辑,也有一至几名主持人。在这个集体当中,有的由主持人负责,叫组长、监制或者其他名称,这可视为全部或部分主持人中心制,另一种,主持人只是这个集体中的普通一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台前“说”,而节目的策划和稿件的落实主要由他人完成。这里边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持人部分地参与节目策划和稿件组织,另一种是主持人完全当“傀儡”,跟传统意义的播音员差不多,只是改“播”为“说”罢了。这后一种严格地讲不能算一个完全意义的主持人,目前这种情况还较为广泛地存在,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现实。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其实就是选择事实和受众最接近的“点”。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这个“点”正如杠杆的支点。“点”选准了,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点”选不准,结果是事倍功半。和报道一条新闻一样,报纸专刊设置中的内容定位实际也是一个角度选择的问题。中国航天报的“七彩人生”专刊在内容选择上选择的是为人所不熟悉的航天科学家,却吸引了许多非航天界读者。它的成功之处也许正在于寻找到了那个恰当的“支点”:不寻常的航天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寻常的人生。 航天科学家是一个不为外人所了解的特殊群…  相似文献   

19.
治学,唯认真尔 谭其骧的治学诀窍是:“一个人每认真一次,你的水平就提高一点。每次认真,一点一点,到一定岁数,你学问就大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折腾”想要折腾什么?我想绝大多数人用不着掩饰,那就是“成功”,尽管这“成功”还是在掩饰——钱、我们需要那大量的金钱。谁叫这就是这个时代烙在每一个人身上的鲜明特征呢。“蚁族”选择留在都市边缘过乡下生活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