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人从强光处进入暗环境时,最初对任何物体都看不清,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能逐渐看清物体,这种视觉的敏感性变化,称为“暗适应”。现在城市孩子的暗视应能力普遍较差,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暗适应是怎样产生的呢?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有视锥、视杆细胞两种。视锥细胞内含视紫兰质(感光物质),能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内含有视紫红质(另一种感光物质),能感受弱光刺激。强光下的视觉以锥细胞活动为主,而杆细胞基本上无作用。由明处进入暗处的最初7~8分钟内,锥细胞的感光色素迅速合成,但由于其对暗光的敏感性极弱,无法起作用,而对暗光敏感性强的…  相似文献   

2.
王淼 《科学启蒙》2011,(3):83-85
世界上的动物千千万万,而动物的眼睛更是各式各样。蚯蚓没有眼睛,但它靠散布在皮肤上的感光细胞,能感觉到光的强弱;水蛭的身体里,感光细胞聚集成群,形成“眼点”。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动物眼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鼠目为何只寸光我们常用“鼠目寸光”来形容目光短浅,这是因为老鼠确实是深度近视眼。高等动物的眼睛里有一层视网膜,上面有两种感觉细胞——圆柱细胞和圆椎细胞。在暗弱的光线下,只有圆柱细胞有感光作用,而强光下主要是圆椎细胞起感光作用。鼠眼的圆柱细胞比圆椎细胞发达,只能  相似文献   

4.
<正>妈妈总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暗处看书会弄坏眼睛。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且听俄勒冈太平洋大学(Pacific University)视觉功能学院(Vision Performance Institute)所长、视觉科学医生吉姆·希迪(Jim Sheedy)为我们揭示真相。暗处阅读原来,我们的父母是错的。希迪博士说:"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也没有证据证明,在暗处阅读会造成对眼睛的长期损害,或引起眼睛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人体与物理     
你知道吗?我们人体就是一台充分运用物理知识装备起来的机器,它的许多部位或器官都是物理知识运用的体现。 1 眼睛眼睛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它是由在眼球前部凸出的坚韧的透明角膜、含有纤维胶质的透明囊状的晶状体、无色透明的水样液、视网膜及无色透明的胶状的玻璃体构成的。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一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就看见了物体。眼睛不仅能看见近处的物  相似文献   

6.
读了贵刊89年第2期黄老师的《解释现象题五则》后,对第4小题中的视觉暗适应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瞳孔来不及放大”和“瞳孔在弱光下逐渐放大”,笔者认为,这并非根本原因其理由如下:1.据笔者测试,人由明处进入暗处,瞳孔大小的调节只需几秒钟即可完成,而视觉暗适应韵整个过程却需七、八分钟,甚至半小时。2.培适应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感受阈的变化有关,即与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的光化学变化有关。人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可分成对弱光刺  相似文献   

7.
人在傍晚或暗处看不清东西,叫夜盲症.夜盲症患者的感光功能在视敏度(视力)、颜色视觉、暗适应与明适应、视野等几方面与正常人相比有所不同,文章从这几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这种刺激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人们就  相似文献   

9.
在盛夏的骄阳下,或在严冬的皑皑白雪中,为了防御强烈光线对眼睛的刺激,许多汽车司机在开车时常常戴着一副黑墨镜。但是普通的墨镜有个缺点,戴着它在室内等较暗的地方会看不清东西,因此,当汽车突然由明处驶向暗处的时候,戴着黑眼镜反而变成了累赘。一会儿戴,一会儿摘,这样实在是不方便,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呢?  相似文献   

10.
蚯蚓没有长眼睛,可它并不是瞎子。因为它的身体表面有许多特殊的感光细胞,这种细胞能分清光亮和黑暗。蚯蚓就是依靠这种奇妙的“眼睛”,常年在土壤里生活,不停地耕耘。和蚯蚓相反,蝙蝠虽然长了一对眼睛,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睁眼瞎,看不清任何物体。它在空中飞行的时候,靠的是口腔发射的超声波,由此来判断前方的飞虫和障碍物。  相似文献   

11.
毒虺     
有一个人到山里去旅游,他坐在山路边休息时,脚腕被一只黄蜂蜇了一下,但是,他并没有发现那只黄蜂。他摸着脚腕上那个肿胀的包,心中感到非常恐惧。他曾经听人说过,这座山里生长着一种毒虺,它总是躲在暗处,只要有人从它旁边经过,它就会突然跃起朝行人噬上一口,令人防不胜防。而且,  相似文献   

12.
《课外阅读》2006,(6):49-49
许多汽车司机在开车时常常戴着一副黑眼镜。在阳光下或积雪天驾驶汽车的时候,这副黑眼镜能保护眼睛不受强光的长时间刺激。可是,当汽车突然由明处驶向暗处的时候,戴着黑眼镜反而变成了累赘。一会儿戴,一会儿,实在太不方便啦。有什么好办法来解除司机的这个苦恼呢?  相似文献   

13.
用普通数码相机进行显微摄影的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大翔 《生物学教学》2004,29(10):57-58,F002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复式显微镜中是经过物镜和目镜两级放大的。从目镜中射出的光线,形成两个对顶的光锥(图1)。光锥的每一个横切面上都有一个物象。这个结论很容易证明:找一张切片在显微镜下调节出清晰的象,拿一张透明或半透明的白纸,贴着目镜缓缓地向上移动,在背对目镜的方向观察,你即可在纸上看到大小不同的物象。在一定高度,物象缩为一个明亮的点,这点称为眼点。眼睛在这个位点上能接受来自目镜的所有光束。眼点即是两光锥的顶点。如果让光锥中的物像落在感光胶片(或其它感光介质)上,就可能将显微镜下的结果记录下来。因此,在不具有专用显微摄影装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显微摄影:用一部普通的单反照相机直接从目镜中取景摄相。  相似文献   

14.
毒虺     
有一个人到山里去旅游,他坐在山路边休息时,脚腕被一只黄蜂蜇了一下。但是,他并没有发现那只黄蜂。他摸着脚腕上那个肿胀的包,心中感到非常恐惧。他曾经听人说过,这座山里生长着一种毒虺(huǐ,古书中的一种毒蛇)。它总是躲在暗处,只要有人从它旁边经过,它会突然跃起朝行人噬上一口,令人防不胜防。而且,他还知道被毒虺咬了之后,只要走出十步,便会丧命。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菠菜中所含的叶黄素对“促进眼睛健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叶黄素是天然色素成分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它在人体内无法合成,只能通过食物摄取。在黄绿色蔬菜当中,菠菜的叶黄素含量尤其丰富。叶黄素和其代谢产生的玉米黄素可以保护我们眼睛中的  相似文献   

16.
猎豹的目标     
《中国德育》2010,(1):54-54
《动物世界》里,猎豹捕捉斑马的镜头很让人深思:当猎豹看见斑马群的时候,它并不是马上冲上去,而是悄悄地在暗处观察,寻找那些容易捕捉的老、弱、病、残、幼者。当目标锁定后,猎豹开始向目标移动,眼睛始终盯着目标,而不是整个斑马群。就在快靠近斑马群的一刹那,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物理、生理和心理学,在讨论感受器及其一般特征,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编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为什么眼睛只能感受“可见光”,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和感光功能,以及听觉、声强和声强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四目鱼     
在南美洲的海滨一带,生活着一种奇怪的鱼,当地人称它为四目鱼。其实,四目鱼并不是有四只眼睛,它们和别的鱼一样,也只有两只眼睛。但是,每只眼睛却分为上下两半。上半个眼睛用于空气中看东西,下半个眼睛用于水中看东西。  相似文献   

19.
在中美洲与南美洲水域中生长着一种热带鱼,是一种世界上稀有的鱼类,它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既看清水下的东西又看清空中的目标,好像长着四只眼睛一样,人们把它叫做“四眼鱼”。当“四眼鱼”在水面上游动的时候,上面部分的半只眼睛注视着空中和陆地上的景物,下面部分的半只眼睛注视着水面下的动静,真正是眼观六路呀!其实,“四眼鱼”并没有四只眼睛,它和平时所见的普通鱼类一样,只有两只眼睛,可是“四眼鱼”为什么能够同时观察到空中和水下的目标呢?研究发现,“四眼鱼”的眼球内有一道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膜通过角膜,同时虹膜又生出两个突起从中间…  相似文献   

20.
瞳孔最主要的机能是调节入进眼睛的光量,如同照相机上光圈的作用。当在光亮处时,瞳孔则缩小,在暗处,瞳孔则扩大。因此,当看近处物体时,由于物体的反射光强,瞳孔就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