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谈到新昌山水之美,离不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话。山川秀丽必有俊彦,新昌青年梁少膺研读日语而译著颇丰,继2003年其书法作品在日本东京亮相后,最近由其翻译的《日本书法史》《日本美术史》又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国内读者了解日本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增添灿烂一章。  相似文献   

2.
二 水之情 水本无情,人却有情。王夫之《薑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吴乔《围炉诗话》云:“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许多“水景”诗,与其说是以水咏景,不如说是借水寄情。大凡好诗皆能融景于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故实际上前面在介绍“水之景”时,“情”已在其中有所述及了。情有喜、怒、哀、愁,又可分为豪情、同情、友情、爱情,等等。下面我们从情的不同角度,进一步欣赏唐宋诗词以水寄情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香,在溶水之后才显出张扬;绿,在遇火后才得到纯粹……”在杭州市少年文学院两名小诗人满含诗情的朗朗童声中,由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主办的“2006春茶诗会”在环境优雅的西湖国际茶人村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中外诗人和文艺界人士共醉新茗,以茶联谊、以诗会友,共叙打造茶为国饮、诗意杭州,推进茶文化与诗歌文学创作传承和发展的话题。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他们的优秀诗篇是我们古老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篇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情韵哺育了…  相似文献   

4.
用水与节水     
吕榆 《生态文化》2002,(1):61-61
每当看到“请节约用水”这样的小牌子时,一种沉重感便压上心头。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水密切相关,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水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水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接到“浙江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和“浙江省诗词学会”联发的“品茶诗会”邀请函,总在春雨帘纤时。 每年品尝的第一杯新茶,也总在“诗会”的地点——西湖畔南山路“国际茶人村”的茶座中。 自然,每年早春的这个品茶诗会,也总是令我心响往之即便最忙也要欣然  相似文献   

7.
已届90高龄的香港著名实业家查济民先生,是浙江海宁籍人,拥有数十亿资产。他在事业大成、香港回归祖国和文化科技空前发展的景况下,年届古稀才开始学诗,20余年来,他不断地写诗填词言志言情,抒写人生历程和社会感受。如今他的50多首歌咏“回归”之作,被收入《庆祝回归诗词》(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诗词合集)中。他的其他诗词和夫人刘璧  相似文献   

8.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唐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首李白的《将进酒》背过后,拉萨森林大队训练场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原来,四郎久美在训练间隙正用流利的汉语给战友们背诵诗词呢!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趣。这档节目折射出传统诗词文化的魅力。"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或慷慨激昂,或温柔如水,或潇洒脱俗。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诗词中的颜色字——以欧阳修的一首七绝为讨论重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词固有诗情画意相依之美,而诗词语言中颜色字的运用,则蕴含着诗意修辞具体而微的艺术匠心。郑因北先生旧文四篇的论旨,关涉视觉美感、颜色互补、词语递嬗,循此而进,再作细读精解,围绕欧阳修《再至汝阴三绝句》其一,发隐于修辞“冠顶格”格式之外,引入西方理代色彩学理论,结合具体作品及其作者的实际,就诗词与色彩的相关问题展开具体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大地之华章——略论李广田先生的散文章无忌李广田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教育家。作为作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教育家,他为祖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他是三十年代文坛上著名的“汉园三诗人”之一,由“诗”入“文”,他的散文真可以说是别具一...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开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好多人说,这个节目成为一匹“黑马”,是因为它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为什么是诗词?它代表了中国历史怎样的光荣和理想?它又隐喻了中国人怎样的追求和情怀?它的播出,意味着一个怎样的时代来临?它的走红,又说明了哪种精神得以延续?“本期视点”的一组稿件从不同侧面作了阐释,文中提到了诗词大会的精彩花絮,提到了大会的背后情怀,提到了这档节目的社会意义,也提到了由此引发的国学  相似文献   

13.
阳关静悄悄     
初知阳关,是早年读一首古诗的时候。诗人的一位朋友奉朝廷使命前往西域龟兹城,诗人为之饯行并赋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亲切之情的背后,让人品出了几许边关的寂寞。对阳关的实地踏访,是个宁静的黄昏。我们站在古人“西出阳关”的地方,眼前的小土堆只是阳关的一  相似文献   

14.
"孤独"在日常生活中是个被动、消极的词,从感性上讲,它是一种情感上的遗憾,但中国诗人给它注入了新的主动意义,将其转为一种内心坚守的独立人格,于是从诗性上讲,它又是一种完满的。因此,"孤独感"成就了大量的中华诗词。由诗性的完满探讨感性遗憾的原因,从语言孤独、意象孤独、意境孤独三个层面解读中华诗词中的孤独感,得出其分别主要源于汉字的构形性、情感的暗喻特点以及诗人自我信念的坚守。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苏轼涉及药食同源的诗词为研究对象,以五行分类为依据,初步分析苏轼诗词中涉及药食同源的部分,从药食同源的视角对他的诗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讨,发现苏轼诗词中涉及药食同源目录共计59种,占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名单目录53.6%,金、木、水、火、土五行均有涉及。立足药食同源,发现诗词文化新视角。养生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选读含有药食同源思想的诗歌,宣传中药文化,初步了解药食同源知识,有助于药食同源养生知识的推广和运用,为古诗词的讲解拓宽思路;选编中医药文化进高校、中小学课堂,为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庞茹 《文化交流》2017,(4):13-15
正一灯下阅览,"独立桥头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关于读诗,现在还有什么用?前段时间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却再次掀起读诗的大潮。从《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古诗,唐宋与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名家之作,时间跨越数千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纯真质朴、"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开拓气象、"梧桐更  相似文献   

17.
生态古诗选     
《生态文化》2010,(5):21-21
中国古典诗词数量之巨、艺术造诣之深、涉猎范围之广,语言之凝练、寓意之厚重、承载时代信息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而在这浩淼如沧海的古典诗词宝库中,许多诗作都以山河湖瀑、树灌竹藤、梅兰菊荷、蜂蝶虫鱼,以及飞禽走兽、自然景物等作为寄情抒怀的载体,与之对话、与之亲近,成为融入自然、珍爱自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阿潘 《文化交流》2005,(2):22-25
乙酉新春,有幸在杭州和王传淞之子——江南昆丑传人王世瑶谈及浙江昆剧团将于今年4月在杭州举办“纪念《十五贯》晋京 50 周年暨王传淞诞生百周年活动”,话及今古,纵横百年,但其内容总离不开一个“丑”字。 昆“丑”表演在昆曲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素有昆剧“无丑不成戏”  相似文献   

19.
即时信息、电子邮件、BBS、SMN、网络视频、论坛、在线广播、手机等可以方便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双向沟通的新媒体,还有以博客、播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形式的新媒体,改变了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对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媒体环境中.新媒体是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重要工具,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也离不开新媒体.两者为“鱼与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红霓 《生态文化》2009,(4):55-56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食疗”论述。这是古人从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摄取食物的不同,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奇妙的相关损益的总结,也是民间对“药食同源”在治疗疾病作用的认识、不断推崇和运用的描述。千百年来历代医家一直在不断探索、实践,探讨“食疗”作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