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治融合”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密切相关。“三治融合”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三方面内涵:自治、法治、德治的目标融合推动人人有责的价值共同体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的过程融合推动人人尽责的行动共同体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的主体融合推动人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建设。“三治融合”中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促进任务分解与绩效评价,建设责任明确的价值共同体;推动流程再造与场景转换,建设协同有序的行为共同体;深化权力让渡与权利维护,建设向往美好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个人人格得以确立,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包括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主权意识日益健全,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状态下形成的“和谐”。本文在阐释和谐法治的理念和善治与和谐法治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的真正价值即善治,并以此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公民社会而又超越于一般公民社会的社会,一个以公正和正义为维度的利益均衡的社会,最终必然是一个“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实然之间:有关司法职业共同体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职业共同体是司法制度中人的因素,是司法制度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组成部分。社会分工产生了职业,司法职业对于从业者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和道德品质规范。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司法职业共同体所决定的,司法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律师职业、法官职业和检察官职业等共同构成了司法职业共同体,他们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司法职业共同体理论并分析中国司法职业共同体实践,对于司法制度改革以及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目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枫桥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创治理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提炼“枫桥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样板经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典范、基层治理现代化新实践的法治价值,同时,要针对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痛点、难点、重点,解决“社会规范与法律冲突的难题”以固根本,破解“信访不信法困境”以稳预期,打好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矛盾“组合拳”以利长远,进而彰显“枫桥经验”的理论品格和时代价值,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群体记忆。从生产关系、治理方式、地理-生活空间、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审视,当前的乡土社会及乡土文化呈现出从守望田园到离土离农、从礼治秩序到法理秩序、从“共同体”到“原子化”、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时代特征。“后乡土性”导致传统乡土文化陷入共同体瓦解与规制失范、价值式微与整合失衡的时代困境。乡土文化的教育重构须确立走向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构建文化主体回归的组织机制;协同课程开发、教学模式与活动拓展一体推进的实施进路。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局面和演化态势 ,使康德的“普遍历史观念”重新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康德是把“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和“永久和平”这一历史进步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战争的教训和商业精神的发展上。解决目前西方社会的困境 ,哈贝马斯认为 ,应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政治共同体 ;德里达主张用“即将到来的民主”这个观念来取代传统的“世界主义”观念。这充分显示康德普遍历史观念在当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包含这两方面的民族共同体。要完成民族建国的目标,法治习惯和集体道德都不可或缺,所以,张君劢把法律视为与道德并重的“民族建国之最高原则”之一。但是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的德法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为寻找德与法合一的途径,张君劢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他所论述的文化重建理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法治习惯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达到,这成为张君劢同时也是整个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虽然张君劢努力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他倡导建立新文化来为民主法制的生长培植土壤,并且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其“德法合一”论始终未脱离儒家道德本位,致使这种结合仍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并未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从中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及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力的愈发广泛和深入,人类在现实层面已经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更是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一种自在状态“到场”。近十年,国内学界对于与“共同体”密切相关的“共同价值”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互有交叉的两个语境。一个语境是,把“共同价值”直接等同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前提的“人类共同价值”。另一个语境是,从哲学价值论出发,在价值论的视域内对“共同价值”进行阐述,把“人类共同价值”看作“共同价值”的最普遍范畴。近十年学界在哲学价值论视域内,主要从基本视阈、“共同价值”的概念界定、“共同价值”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共同价值”概念的内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社会是中国法治建设走不出的背景。社会转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结构是乡土社会的法和现代社会的法并存与对立。法治建设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都要立足于转型中国的客观事实,观瞻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一体同构性,正视区域法治的差异性,撷一种法律与政治妥协的智慧,以开阔的视野,在坚持法治基本理念、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探求具有“相对合理主义”的中国现代法治之术。  相似文献   

10.
<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要素,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也是当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形式,更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法治”的概念在古今、中西均有差异,但核心内涵体现两个方面:一、强调社会经由法律治理;二、通过法律规范人民权利和义务。[1]这两个内涵突出了法的现代社会属性。而教材定义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则是从历史角度纵观“法”的本质属性。历史上的“法”如何变化成为现代的“法治”,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鲁文 《成人教育》2019,39(1):49-53
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在此背景下,聚焦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主题,通过对社区教育政策发展史进行梳理和分析,考究当代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融合的机理和演绎过程,从"实践切入""实践路径"和"实践方向"三个角度,对现代社区教育实践特性进行剖析,以审视现代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内涵,呈现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治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的表现,因此其构成文明、公正、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人"是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传统的中国法律在价值取向上重权力、轻权利;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造成现实的中国法制重"物"不重"人",事实上,不仅仅文学艺术在塑造着人,法律也以其特殊的方式塑造与培养着人。法的历史就是不断对"人"的设计、塑造与培育的历史。法学关于人的主要课题可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法律人是法学的研究切片与假设,法律人具有其独特魅力与价值,也有其缺陷需要弥补。从现实的人到现代化的人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反映了从当前到未来社会的一段漫长的过程,与此相应,法学研究目标按其实现程度可分为现实目标和终结目标。  相似文献   

14.
青年时期的张闻天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闻天在中国新学初兴之始,把对“人生究竟”的探求扩展到“社会革命”的领域,将学由“人的学”演变到更加政治化、社会化的“革命学”。对张闻天早期译介、评论和创作的评价,应放在中国现代学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当时译界、创作界的现状,结合其伤口的具体内容、艺术成就,品评其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5.
自从研究经济法理论以来,我先后提出过四种理论观点:"结合论"、"纵横统一说"、"分合论"、"社会基本矛盾论"。它们所处的时期、阶段不同,名称也有异,但主旨思想和理念却一贯始终,30年不变。在东西方经济法产生、形成上如果找不出共同的原因,它就无规律可言,就无法形成统一的经济法科学。现代经济法产生、形成的一般条件有: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即现代市场经济;有组织管理经济职能的现代国家机器;有公法与私法结合的综合系统调整经济的现代法学理论思想和法律体系。经济法理论所主张的划分和确立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经济法主张主客观标准统一论。此外,有关法的基本原则、主旨观念、调整功能等,也都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和确立法律部门的标准。自1986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公布后,经济法界发生了"守纵去横"的倾向,过度强调国家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国家论"成为经济法理论中的最强音。如果没有国家介入经济生活,就没有经济法。但我不同意"国家论"过度强调国家的绝对主导作用,过度漠视企业的基础地位。搞纵横分裂、想让经济法偏安于"纵向"一角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城市居民是“经济人”但不是现代公民,其目标是追求即时利益的最大化,精于成本与收益计算,决定是否参与选举以及如何参与,社区选举陷入投机博弈困境。在选举过程中,为达到“双过半”要求,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只能通过选择性激励机制(政治动员或物质激励)来化解这一困境,但选择性激励机制会因社会成本的增加而难以为继。培育现代公民社会,增强居民自组织能力,是走出投机博弈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赵向华 《成人教育》2012,32(9):85-87
目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教育应根据人的发展规律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但是,培养"臣民"或"人民"的传统东方式社区教育,以及培养"市民"或"公民"的现代西方式社区教育,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巨大弊端。我们应跳出这两种极端化取向,设想一种旨在培养现代"公众"的新型公社教育,从而克服农村社区教育的尴尬境遇,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从性恶论出发,创立了“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荀子的“礼”、“法”思想的阐释,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至今不泯的对于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学术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导致了众多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甚至质疑。21世纪以来,至少有6道高考试题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的这一现状,引起了研究者对"社会劳动生产率"问题的关注,使得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时间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商品的全部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活劳动生产率";从空间的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全球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把这里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理解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的错误理解;所有建立在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曲解基础上提出的对"成反比"论断的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才能在教学中演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设计出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考试题。这对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问题,对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