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抓住了季节特征“云”、“叶”、“波”、“烟”,突出萧瑟凄凉的深秋景色。)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日薄西山,天水相接,芳草无情甚过斜阳。读后让人惆怅,让人断肠。格调凄楚悲凉。)  相似文献   

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思乡怀远的词作,《全宋词》定题为“怀旧”。“怀旧”者,怀念故乡昔日人事也。此词的主题思想明白可见。那么词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怀旧”之情的呢?我们就来看这首词。上片写景,大致可分作两层。  相似文献   

3.
秋下旋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拜读过范文正公的《苏幕遮》,心中思虑着,难道秋天就真的这么的萧  相似文献   

4.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  相似文献   

5.
华章溢彩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似文献   

6.
黄昏秋日     
四季的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说不尽的,也是道不完的。但我却独爱那黄昏秋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处。"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字里行间隐隐有一种伤秋之感。  相似文献   

7.
乡思旅愁,从古至今俱为易动之情。而以坚忍之心作黯然销魂之语者,其情尤见深挚。范仲淹的《苏幕遮》即是此类诗词的代表。“碧云天,黄叶地”二句,所写之物一高一低,一仰一俯,展现了空旷寂寥的苍莽秋景,无意之中渲染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似的必要条件,为下文真情的流露悄然埋下伏笔。接下二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落笔于高天厚土之间的浓郁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水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青苍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相似文献   

9.
苏幕遮①[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似文献   

10.
(宋)范仲淹科学链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菲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秋天来了,一片片黄叶落下来,堆满了一地。瞧,这是多么熟悉的画面。读了这篇描写秋天落叶的诗词,人们不  相似文献   

1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选自《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唐宋词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版)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 《学苑教育》2020,(1):F0002-F000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相似文献   

13.
日前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的“毛泽东遗物展”上,毛主席于一九五七年写给李讷等人谈如何读词的遗墨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他以范仲淹的两首词为例:一首(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  相似文献   

14.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一千年前,秋日的下午,远山近水,天地间满目秋色。一个身影在这秋色中久久徘徊。他是范仲淹,朝廷重臣、边镇名帅、文坛大家。 对于“秋”,范仲淹似乎有着特别的敏感。现存范词5首,4首时令,其中3首写秋。除了这首《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也是秋日的主题。是秋日的天高气爽,激发了词人的逸兴?是秋光的流逝,拨动了词人的心弦?还是秋深马肥,“防秋”事紧,使这位曾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  相似文献   

15.
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蕴藏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其中“情”与“景”的和谐就是惯用的手法之一。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由此观之,情和景的关系是颇为密切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变,景随情而迁,这就是景和情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正>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此词以低回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思乡的情怀。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浓墨重彩地从大处落笔,一高一低,一俯一仰,描绘出寥廓苍茫、衰飒零落  相似文献   

17.
这个世界有多大。大概没有人能用确切的语言描述出来。的确,大千世界的“大”怎能说得清呢芽那么,再问你,你的心有多大芽的确,一个人的心大不到哪里去,只要伸出一只手,握成拳,只需说:“看,就这么大。”可是,就这拳头大的心,却可以装得下大千世界,正如大千世界可装得下亿万个我们一样。我们可以将大千世界种种妙景装在心中———装下“万紫千红总是春”,装下“接天莲叶无穷碧”,也别忘带上“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再加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人间的四季如此博大,却都可以将它们通通装进我们小小的心中选我们可以将大千世界…  相似文献   

18.
碧云天 ,黄花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①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② 。黯乡魂③ ,追旅思④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⑤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山映句 :斜阳映山 ,远水接天。②芳草二句 :形容芳草漫无边际。古代文人多以草喻离情。因其触动离恨 ,故云无情。③黯乡魂 ,思念家乡 ,黯然销魂。黯然 ,心神沮丧的样子。④追旅思 ,羁旅的愁思缠扰不休。追 ,追随 ,纠缠。思 ,一作“意”。⑤夜夜句 :谓只有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好梦 ,指回家欢聚的梦。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相似文献   

19.
寓“情”于“景”中,“景”中见“情”,“景”要为“情”服务,“景”本身就必须饱含着“情”,这是诗词中写景的常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不同的作品里,处理“情”与“景”关系的方法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千差万别的方法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鱼龙寞寞秋江冷(杜甫《秋兴》第四) 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第六) 这里写了“鱼龙”、“秋江”、“风烟”、“素秋”,一片凄凉,而这一片肃煞凄凉之“景”与作者看到的动乱如棋局的时局而产生的悲凉心情是相一致的,这叫做哀“景”衬哀“情”吧。这种情景相一致(还有喜景衬喜情)的处理方法,能使人感到情感真挚,诗味醇厚,所以历来为诗家所惯用。但是,遇到大家名手,突破了常规,采用了情景相抝的写法,寓情于景外,就会使作品更加生色,正如王夫之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畺村诗话》),我以为《沁园春·长沙》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为主,一个“看”字领起七个短句,写了一个“秋”字,这个“秋”字虽然已是季节上的“寒秋”了,但写出的并不是凄凉的“悲秋”,也不是灰暗的“素秋”,而是“胜似春光”的“壮秋”: 万山红遍——满(广且多) 层林尽染——红(艳且透) 湘江碧透——尽(宽且深) 百舸争流——竞进(有动有声) 鹰击长空——飞(飞得雄健有力)  相似文献   

20.
文艺以形象表现生活和反映现实,所以对文学形象(意象)的研究便成为文学理论的基本课题之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的文论家对文学形象的研究经常集中在对构成文学形象的客观景境与主观情意间关系的阐发上。这就是“意境”问题。始自六朝下迄晚清,众多的诗文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并发表了大量言论。综合前人有关的论述可知,“意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情”(包括一切主观内在的心理因素,如情意志等)和“景”(包括一切客观的外在事物,如景、境等)。“情”为“景”的内蕴,“景”为“情”的载体。通过“比兴”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