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2.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的代表是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北方文化是以实用理性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强调道德与伦理的价值取向,而按照刘士林先生的观点,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在价值追求上江南文化守持一种审美维度,而较少以伦理维度来评价人生。从东晋开始,江南区域范围内就有尚武到尚文的转变。另外,尚文及以商为重的观念,与北方以农为重的观念相比,也可看出江南文化的特性。如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促使古代越国人讲求外向型的开拓,创制并遵守契约制,自古就有以商为主要支柱的传统。在现代社会,农桑文化的诗意本性就与契约制的现代商业精神结合起来。在长江三角洲农桑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江南文化(其核心是吴越文化中的诗性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到底能不能在实利观念之上的城市建构中起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她在其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正是建构长三角城市文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江南高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寓居于江南柔美的山水之中,坚守着自己纯然明净的道德理想,品性高洁、远离世事却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扶危救困、关怀世人。江南高士的生存状态正是江南诗性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其所追求的理想也在江南诗性文化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武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武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廷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碌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5.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话语:理念与经验>一书对中国话语的阐释,并不像今天众多的"酷评"热衷于制造惊世骇俗的定义或观念,而是致力于具体细微的本土经验叙事,揭示了中国话语就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阐释了中国民族话语主要表现为中国南北地理差异下的二元论话语谱系:一是作为中国话语中心的北方伦理谱系,二是以中国话语边缘形态存在的江南审美叙事.全书核心在于澄明了中国话语的主流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话语谱系",而"言之有物"与"文以载道"则构成了"中国文化叙事学的基本原则",并且针对当下已经出现的背离两个原则的反面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十里秦淮”不仅是商业繁华之地,也是江南文人士子的一方精神和艺术净土。他们在秦淮河文会征歌,并不是单纯地纵情于声色,而是一方面在此进行艺术化的生活审美体验,一方面把青楼画舫作为他们议论时政、同道相聚的政治空间。在文人与秦淮诗妓间相交相惜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唱和,互相影响,诗妓通过与文人交往,既提升了诗妓的文学修养、精神气质,也激发了诗人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审美热情。在秦淮河诗妓家院的私密性空间里,牢固根植于文人心中的诗性精神获得了最合适的滋生土壤。他们把自身的生命活动升华为一种对自由和审美的自觉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已经超越了政治、经济等实用主义的框架,变为一种人的内在需求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学术话语分"借符号讲话"与"借人物讲话"两种。理性机能发达的西方人,最擅长的是以抽象的符号替代活生生的个体;诗性机能发育更为充分的中国人,则习惯于通过感性的声音、事件让生命自身直接到场。"借人物说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性人文学术谱系,其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感受涵摄论证,以经验贯通理性,以细节建构本体,以人物澄明精神。江南文化精神并不存在于抽象的概念演绎与使人周身不自由的灰色的理论体系中,而是直接地澄明于人的感性生存与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江南的审美文化和诗性精神在六朝的大转变中迎来了它的一段辉煌时期,对此,刘士林先生称之为“江南轴心期”[1]。这固然是不应忽视的,可是历史总是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现在我们必须思考的就是:江南诗性文化的成熟期究竟出现在何时?要解释清楚其实也并非不可能,正如在动荡中与童年决裂一样,江南在中晚唐之际再次获得了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机会。当大唐帝国的人们还沉浸在盛世的昌平中的时候,来自遥远北方一个高级军官发动的军事叛乱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使这场历史上最为人称颂的歌舞戛然而止,随后中国再次陷入割据时代。然而…  相似文献   

14.
江南文人群体是诗性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其成熟过程,曾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其一是魏晋六朝时期,代表人物是士人群体,他们的出现使得城市文化精神有了一个重要的载体,而政治伦理束缚也有了被挣脱的可能,江南文化整体得以摆脱单一原始的状态;其二是晚唐至五代的词人群体,他们使江南城市文化的诗性气质变成了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脉络。这两个阶段不仅奠定了今后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主体,也形成了江南诗性文人精神的源流。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期的乾嘉年间,江南文化已进入了最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浮生六记》显示出了江南文化的特点.江南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境界,都仿佛在《浮生六记》里再次显现.《浮生六记》的意境空灵明净,这正是江南式的清艳情致.《浮生六记》里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境界也是江南文化诗性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17.
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晚明时期松江地区掀起了修建园林的高潮,这些园林是江南诗性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体现了鲜明的审美自由精神,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园林的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所以它们表现出浓厚的文人趣味和诗画情趣,折射出晚明松江士林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小说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反映该时代社会生活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古代小说中研究江南小人物不失为一个独特的视角。不难发现,总体来讲,江南小人物饱含着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具体则表现在两大方面,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饱含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而且在精神世界也追求自由与洒脱。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如何走向盛唐诗是研究盛唐气象生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地是关注文学繁荣的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忽视了在文化整合过程中江南文化的价值。江南文化在初盛唐之际从隐没走向复兴预示着唐代文学观念的本体回归,而吴中四士以淡泊旷达之人格境界、放浪自由的行为姿态进入北方社会而自觉接受北方文化的熏染,其江南水性的诗风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文学交融,成为初盛唐诗歌嬗变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与现代、“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与“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二元对立语式,深刻影响作用了百年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历史追求。它们一面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生成发展具有巨大的催发、促进作用,一面也困扰、滞阻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健全发展。解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重构二元话语之间的辩证互制关系。寻找二元话语之间的接榫之处。将是新世纪戏剧创作与研究亟待解决的紧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