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初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后,很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都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并丰富和发展了陌生化理论。而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和陌生化理论一样,召唤结构通过未定点和空白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一种途径。因此,召唤结构在本质上其实是对陌生化美学的艺术开拓,是另一种陌生化美学。  相似文献   

2.
1“陌生化复习”的提出“陌生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由俄国文艺理论家首次提出,指的是把与人太接近的事物或现象推陈出新,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陌生化复习”是尝试将“陌生化”理论引入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即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数学的复习策略,灵活运用陌生化艺术,把熟悉的内容“陌生化”了给学生看.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是俄国形式主义极其重要的概念,至今对中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有着深刻影响。本文从文学作品陌生化的生成模式、陌生化与文学作品评判标准以及陌生化与常规化三个方面探讨了一些问题。试图厘清陌生化理论中的一些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4.
作就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代表人物斯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陌生化”理论与审美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1916年,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形式主义认为,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陌生化的过程,艺术的陌生化手法,打破人们意识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唤起对象对生活的新奇感受和重新审视,而“陌生化”艺术手法包括三种艺术程序:即诗语的难化、创造性的变形、结构的延宕。我国作家鲁迅的伟大著作《狂人日记》中,就自觉运用了陌生化手法,并且产生了那种“新奇”效果。  相似文献   

6.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影响着中国画坛面貌。古代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是既从形式上顺应又从文化根基中拒斥的,而新时期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的实践则是在世界现代、后现代思潮中形成的,与本土美学哲学的关系淡化,缺乏原创精神。本文提出重新解读“陌生化理论”与中国美术的深层联系,发掘出中国民族文化的语言特质,确立民族文化的世界平台。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大胆运用“陌生化”理论,通过“复盘”文字化熟悉为陌生,视角转变化熟悉为陌生,以此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感受“陌生化”理论带来的可视性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语言陌生化”效应“陌生化”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来的,后在文艺理论中广泛运用。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在西方美学中是个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把它作为美学与艺术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提出,后来又经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加以发展。“陌生化”的精义在于使审美感知处于新异状态。本文以“陌生化”为分析散曲的切入点,指出元散曲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陌生化”倾向。如叙述视角的独特、意象“陌生化”、语言“陌生化”等等,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来透视元散曲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莫詹坤 《文教资料》2010,(29):28-30
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英美戏剧受到布莱希特“陌生化”理念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者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剖析其理论建构基础,从戏剧表演手法出发.阐述陌生化与现代英国戏剧作品结合而产生的文学关感和瑰丽的戏剧艺术.从而达到“陌生化”理论与戏剧文学的天然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