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黄琼 《初中生》2003,(15):28-28
纵观2002年中考作文试题,在占据绝对地位的话题作文试题中,至少出现三种命题方式:直接话题式、“供料+话题”式和“供料+自寻话题”式。其中第三种方式,是  相似文献   

2.
综观2002年中考作文试题,在占据绝对地位的话题作文试题中,至少出现三种命题方式:直陈话题式、“供料加话题”式、“供料加自寻话题”式。其中第三种方式,是中考命题改革的最新成果。由  相似文献   

3.
纵观2002年中考作文试题,在占据绝对地位的话题作文试题中,至少出现三种命题方式:直陈话题式、“供料+话题”式、“供料+自寻话题”式。其中第三种方式,是中考命题改革的最新成果。由于它继承了传统的材料作文具有限制性的特点,又保留了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优点,因而这种方式得到了命题人的广泛青睐,其供料选择也丰富多彩。以2002年中考作文题为例,有出示小故事的,如青海省、云南省昆明市;有出示名人名言的,如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有出示哲理语段的,如江苏省南京市;有出示图片,要求以图片景致为着眼点的,如海南省。由于自寻话题式…  相似文献   

4.
纵观2002年中考作文试题,在占据绝对地位的话题作文试题中,至少出现了三种命题方式:直陈话题式、“供料+话题”式、“供料+自寻话题”式。其中第三种方式,是中考命题改革的最新成果。由于它继承了传统的材料作文,具有限制性的特点,又保留了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优点,能体现中考选拔人才的本质要求,因而这种方式一下子得到了很多命题人的青睐,其供材料选择也丰富多彩。以2002年中考作文题为例,有出示小故事的,如青海省、云南昆明市;有出示名人名言的,如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有出示哲理语段的,如江苏南京市;有出示图片、要求以图片景…  相似文献   

5.
从近两年中考“话题作文”的形式来看 ,话题作文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命题式话题作文。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话题作文 ,有人称它为话题作文的雏形。命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 ,让考生围绕它作文。如黑龙江省 2 0 0 0年中考作文试题之一 :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二、导语式话题作文。有人叫它“引语式”话题作文。命题者先铺叙一段话 (这段话不是材料 ) ,把考生引到话题上 ,这比命题式话题作文多了些情境、意象 ,它有利于考生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 ,从而使考生做到人人有话说 ,个个有文写。…  相似文献   

6.
综观近五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不难发现,话题作文受到了很多省市命题者的青睐,并一度成为各地中考作文命题的首选。究其原因,是因为话题作文适应了“无障碍审题”“人人有话说”的作文命题要求,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具象与抽象是一组适应范围较广的概念,本文拟就供料议论文及其语境意义言。供料议论文或曰给材料议论文,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形式之一,亦系中考作文寻常样式之一(眼下中考流行话题作文,是跟高考之风。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题的所谓三个阶段: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大致是一码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一些形而上的名师对其作过多的“微言大义”般“鉴别”式分析,是一种无知的“笔盲”表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话题作文是中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成果。从2000年它首次步入中考试题以来,在社会和考生的一致赞扬声中,它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至今已牢牢占据中考作文试题中的主导地位,甚至有人惊呼中考已到“话题作文时代”。但是,广大中考命题者并没有停止改革和探索的步伐,而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2002年的中考话题作文试题来看,他们一方面在发挥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等优势,为考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为使作文考查更符合选拔人才的要求,又多了许多理性思考。反映在命题上,就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从中可以窥见2003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现略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生:老师,我发现2000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不少的“话题作文”,如山西、武汉、福建、内蒙古,江苏南通、镇江、徐州等。那么,请问什么是“话题作文”呢?师:好的。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目前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总的来说有三种命题方式: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和你所说的“话题作文”。如2000年天津的“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北京海淀区的“我想让__更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意高则文胜。立意关系着一篇文章的成败。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近年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发现命题方式一般稳定在“材料”“选题”“半命题”“话题”等四种类型之中。然而,不论是何种类型试题,就作文立意而言,只要能合理把握以下四种关系,就能写出感情真挚、新意迭出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考链接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话题作文所占比重,2008年约占13.2%,2009年约占12.6%,2010年占13.4%,2011年约占12.68%,2012年约占12%,2013年仅占2.2%,险些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了明日黄花,估计话题作文很难重现曾经的风光。按命题方式划分,话题作文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命题式话题作文。命题式话题作文仅仅出现话题,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其审题、立意、选材、谋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省区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命题作文,二是材料作文,三是话题作文。其中,话题作文因给学生更大的写作自由,逐渐成为中考作文发展的趋势。下面就“话题作文”谈谈个人感受。 一、什么是“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3.
分析200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试题,可以看出2004年作文命题呈现以下趋势。一、命题形式:多种多样,百花齐放1.话题作文备受青睐。2003年中考有近三分之二的试卷采用了  相似文献   

14.
李仰臣 《新读写》2012,(1):42-44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命题者要求考生以某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其主要形式有: ①直接式:即不出现任何材料或引言,直接出现“话题”及要求,不做任何提示,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这种形式现在很少见了,如2011年四川宜宾中考作文试题。 ②提示式:即在话题出现之前给出一段材料,对话题做一个说明或一个解释,其目的只是引出话题,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2011年甘肃省中考作文试题。话题之前有60多字的导语,像是一首语言精美的散文诗。考生在阅读这个导语的同时就已经得到了美的享受,在这种导语情景下出现话题,考生易于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考作文试题大都由“导语”、“文题”和“要求”三部分组成。对于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由于“文题”地位显赫,自然会引起每个考生高度关注,而对于“要求”和“导语”,不少考生容易忽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标”的两三年预热,各地对中考语文卷的命题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作文的命题改革,更是异彩纷呈,预计2004年将会吸取这几年改革的经验,作进一步探索,因而可以预见,2004年中考作文命题将会有以下一些特点和趋向。1、以“话题”为主导,突破文体束缚,不设审题障碍,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自“话题作文”进入中考语文试题后,它便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被各地普遍看好。这种命题方式,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了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诸如20…  相似文献   

17.
话题作文步入中考以来,至今已占据了中考作文试题的主导地位。从近年的中考话题作文试题来看,命题者一方面在发挥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等优势,为考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为使作文考查更符合选拔人才的要求,又增加了许多理性思考。反映在命题上,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趋势:一、内容上更强调面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联想和想像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但只作用于考生想像世界的话题,容易使一些学生步入胡编滥造的误区,从而淡化作文中的自我色彩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放眼近年的近百道话题作文试题,绝大多数话题都…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淡化文体”类作文试题已在中考中崭露头角.“淡化文体”类作文也称“文体不限”式作文,它是指一个命题不至于写成一种  相似文献   

19.
2005年高考(湖北卷)写作题由供料、提示和要求三部分组成。这种形式的作文,一改前几年的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实际上属供料作文。从某种程度上讲,话题作文,审题难度较小,写作范围较广,有诸如“所写内容在话题之内即符合要求”、“材料可用可不用”之类的要求;而根据供料作文,审题的难度加大了,考生对供料的立意把握怎样,直接影响到作文的立意如何,从而关系到作文成败。那么如何提炼好所供材料的主题呢?笔者认为,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弄清供料的限制作用供料就像一堆矿石,在冶炼中提出我们要写文章的“主脑”,供料是提炼主题的惟一依…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既保持了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又有较大幅度的改革。笔者搜集了2004年全国各省市60多份中考作文试题,通过与往年作文试题的比较,发现2004年中考作文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题目类型丰富多彩,话题作文占据主流。2004年中考作文题目既有传统的全命题作文题目,又有半命题作文题目,也有材料作文,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注定了它在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目中仍然是一枝独秀,十分走俏,占据主流。笔者所见到的60余份试题中话题作文题目将近50个,大约百分之八十的省市采用了话题作文形式命题。二、内容更加贴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