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记·秦本纪》 ,周幽王五十一年 ,周王室内讧 ,导致戎族入侵 ,攻进镐京 ,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 ,秦国靠近王畿 ,与周王室休戚相关 ,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衣 :上衣。子 :你。袍 :长袍 ,此指战袍。“行军者日以当衣 ,夜以当被”(闻一多语 ) ,相当于现在的披风或斗篷。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 ?我愿意和你共穿一件战袍。这两句表现了战士热爱祖国、深明大义、克服困难、共同对敌的豪迈气概和有我即无困难的乐观性格。高二语文第三册将“与子同袍”释为“我和你穿同样的战袍”。误。王…  相似文献   

2.
张书柏 《现代语文》2006,(11):10-11
一、“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理解 《无衣》见于《诗经》“秦风”。原诗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相似文献   

3.
袍泽袍和泽都指衣服。《诗经·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岂日无衣,与子同泽。"歌颂了战友们团结互助、并肩作战的精神,因此"袍泽"就成了战友的代称。  相似文献   

4.
澄子亡缁衣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选自《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宋国人澄子丢了件黑色衣服,就到路上去找,迎面看见一位穿黑衣的妇女,便上前拉住不让走,想要抢夺人家的衣服,那女子自然不  相似文献   

5.
《语文报·高中版》第102期(总第911期)刊登了高东生同志《“缁衣”与“子墨衰绖”》一文。高东生同志就怎样正确理解鲁迅先生“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诗句中“缁衣”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说明:“《殽之战》写晋文公新丧,晋襄公要穿孝衣,但由于要‘伐秦师’——战斗的需要,‘子墨衰绖’——晋襄公穿上染黑的丧服,  相似文献   

6.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7.
《诗经·无衣》一诗,汉魏时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根据《诗序》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郑玄的《毛诗笺》依照《诗序》再加以详细的解释。他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君不与我同欲,而于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也。”  相似文献   

8.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中国人历来重视友情。“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早在《诗经·秦风·无衣》篇中,就有对友谊或者说战友之谊的歌唱了。  相似文献   

9.
《论语·公冶长》中有“子路言志”的一段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这段话中的“共”注为“动词。共同享用”,把“敝之而无憾”解作“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释“衣轻裘”为“穿轻暖的皮衣”,释“敝之而无憾”为“用破了也不悔恨”。在上海书业公所印行的《新注四书白话解说·<论语>白话解说》中,山东厉城童子江希张把  相似文献   

10.
天凉了,午睡起床自然是最繁忙和热闹的时候,孩子们穿的衣服多了起来,老师常常帮了这个又顾不了那个,为此还可能招来家长的埋怨。“穿衣照镜子”的方法可以教你一招,看看能否为你解决这些烦恼?“起床了,宝贝们,先穿好你的裤子,再一件件穿好上衣。”没有保育员老师,我用轻音乐伴奏叫醒孩子们。“穿好衣服的找找你的镜子宝宝,照照镜子问一问,我今天整齐漂亮吗?”孩子们各自找好朋友做“告诉你的大镜子朋友,我整齐!我漂亮!”有些自理能力差些的孩子就在这个照“镜子”的活动中得到了帮助。新《纲要》提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  相似文献   

11.
杜秋娘的《金缕衣》诗一般认为体现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对此诗的理解 ,关键是“金缕衣”三字。“金缕衣”是皇帝专穿的衣服 ,故此诗有更深层的政治隐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然 《语文知识》2002,(10):48-48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段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谈志向的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孟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为了说明古代车马并举的问题,引用了子路所说的两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课本的注释是:“愿意乘车马,穿轻暖的皮袍,和朋友们一同享用;虽然用坏了也没有  相似文献   

13.
吾本布衣     
平川  元元 《中学生百科》2023,(11):12-14
<正>古代的“布”,指的是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就是说,古代的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叫布衣。“衣锦绣”的,非富即贵;“庶人”,一介平民,只能穿麻、葛织物。在古代,所谓的“布衣”,不仅是指人的穿着,同时也用以指人的身份。《荀子·大略》说:“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他的话也告诉了我们,布衣,更多的是指人的贫寒,或者居贱。  相似文献   

14.
[原文]娄敬①始困虞将军请见高祖,衣旃衣②,披羊裘⑨。虞将军脱其身上衣服以衣之,敬曰:“敬本衣帛④,则衣帛见。敬本衣旃,则衣旃见。今舍旃褐⑤,假鲜华,是矫常⑥也。”不敢脱羊裘,而以旃衣以见高祖。(选自葛洪《西京杂记》)[注释]①娄敬:西汉建信侯刘敬。②旃(zhān)衣:旃同“毡”。旃衣,粗毛上衣。③裘(qiu):毛皮衣服。④衣帛:穿绸织的衣服。⑤褐:粗毛或粗麻织的短衣,多为贫民所穿。⑥矫常:  相似文献   

15.
难题举例 章 彤 上 小 学 五 年 级 ,每 天 早 上的 第 一 件 事 ,令 爷 爷 奶 奶 犯 愁 的 倒不 是 孙 子 赖 床 不 起 , 而 是 挑 穿 衣服 。 章 彤 会 试 穿 一 件 又 一 件 衣 服 ,在 镜 子 前 面 照 照 ,问 奶 奶 :穿 这 套衣 服 是“ 帅”还是“ 傻 ”?每 次穿 衣服 的 时 候 , 上 下 衣 服 是 否 配 套 ,衣服 是 否 名 牌 ,他 都 要 有 所 考 虑 。 所以 常 常把 吃 饭 的 时间 耽 搁 了 。后 来就 把 挑 穿 衣 服 的 时 间 挪 到 前 一 天的 晚 上 , 而 且 这 时 候 爸 爸 妈 妈 在家 ,参 考 意 见 肯 定 比 爷 爷 奶 奶 要 高明 …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10,(14):F0004-F0004
海城同泽中学位于辽宁省鞍山海城市区东南部,北依玉皇山,南临杨柳河,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为造福桑梓,振兴教育,于1928年投资40万银元兴建的以"同泽"为校名,取自《诗经·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旨在互相帮助,发奋图强。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和爸爸在家闲着无聊,这时我看见爸爸穿着个大短裤,上身光着身子,没有穿衣服。光着背多像个没人要的流浪汉。于是我说:“爸!快穿上衣服吧!这样像个流浪汉会没有人要的!”“流浪汉就流浪汉!反正我是你爸,穿不穿都无所谓!”“穿上。”“不!绝不!”这时爸爸又说了一句:“不如你给我画件衣服吧!”  相似文献   

18.
“你的衣服是玉米做的吗?”“不,我的衣服是用牛奶做的。”真奇怪,他们在说什么?他们把吃和穿弄混淆了吗?难道要把玉米叶子披在身上吗?那不回原始社会了吗?牛奶也能穿在身上吗?那不成落汤鸡了?别奇怪了,不远的未来你就会穿上这样的衣服,而且,不仅绝对环保,还可以同样时尚。  相似文献   

19.
穿衣服     
早晨,妈妈准备给小华穿衣问:“妈妈,衣服穿好了。”劳动的宝宝!”接着又说:“还是服。小华推开妈妈的手说;“妈妈妈看了忍不住笑起来,小华让妈妈来给你穿吧。”妈,我三岁了,幼儿园教师说我们让妈妈笑愣了,撅着小嘴问:“妈“不!”小华一面说一面脱下的小手很有用。现在开始我自己穿妈,你笑啥呀?”衣服,然后认真地对着镜子重新把衣服。”妈妈笑着把小华领到一面大镜衣服穿上。这回可穿对了,就是扣妈妈听了小华的话,说:“好子前,让他照照镜子。小华看见镜钮扣时有点困难。妈妈帮了一把忙。巴,那你自己穿。巴。”子里面的自己,把衣服全都穿反…  相似文献   

20.
相传从前有一位名叫郭翰的人,一天在月下纳凉,忽见一个美貌的仙女从天上飘落下来,自称是织女。郭翰忙上前施礼,在上下打量她一番之后,又好奇地问:“你的衣服为何不见缝儿?”织女答道:“天衣并非针线为也。”这个故事记载在前蜀·牛峤《灵怪录》中,也就是“天衣无缝”这条脍炙人口的成语的由来。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丝破绽和缺点。千百年来,人类的衣服都是用锭纺纱、梭织布、针线缝制而成,那无缝“天衣”只不过是科学幻想罢了。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密封”为特征的“无缝”天衣真的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