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捷 《阅读》2024,(Z2):24-29
<正>曲阜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曲阜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诞生地一直备受瞩目,被称为“圣人之乡”。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传说有弟子三千人。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晚年还修订“六经”,注重对教材的选择和运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论语》一书。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一些学、专家进行探讨、评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其争论主要在于:对“类”字的不同理解,对“教”字的各种看法。现在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有效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本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目的很明确 ,就是为政治服务。在学习方法上 ,孔子提出“学”与“思”结合的方法 ,并注重因材施教 ;主张“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当珍视这份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两千多年来被运用到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形式的教育领域,其意义也一直在扩展和延伸。其对当今社会发展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有让人满意的方面,也有让人悲哀的地方。对其正面效应我们要给予发展和利用,而对其负面效应,也应引起有关方面人士的重视。以及负面效应,进而提出要追求素质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教育机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是其人格平等主张的例证。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学生视为中心,重视人的能动性。孔子私学"四教"内容广博,培养的理想型人才是"君子不器",注重从多个维度和向度对学生进行培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他的论述是十分宝贵的,把它看做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嚆失,並不过分。孔子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 “戒之在得”的“得”,历代注释家都训为“贪得”,  相似文献   

7.
全纳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要维护人们受教育权的真正平等,减少教育系统中的各种排斥现象.探讨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有助于实现全纳教育理念的本土转化.孔子教育平等思想体现在“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上,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孔子教育平等思想对全纳教育的启示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使命感、教育信心是搞好全纳教育的精神基础;入学机会的真正平等是全纳教育的起点;能照顾差异的课程和教学是全纳教育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学生子路、冉有先后向他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却作了截然相反的回答.这使在场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感到惊讶,于是便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说,冉有平日胆小怕事,因此鼓励他遇事要积极去干;而子路过于胆大莽撞,因此要求他慎重些.宋代大儒朱熹把孔子这一教育经验概括为“夫子施教,各因其材”.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了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锁,教师就必须善于找出并运用好“钥匙”;也就是要打破思想教育中“公式化”,“一刀切”的禁锢,找到能适合学生特点,开启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便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金钥匙.思想教育范畴中的“因材施教”,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考虑到各个学生在个性、年龄、心理等  相似文献   

9.
一、启发式教学及其内涵 “启发”二字,源于伟大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启发式教学具有渊远的历史。孔子不但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其学生颜回曾说:“夫子循循善诱人”。后人也曾评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所谓“愤”,是指学生内心急于想知道而又未能知道的心理状态。“悱”则是指学生想用口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行为表象。用心理学语言来说,“愤悱”就是一种欲望和动机。通俗地讲,“愤悱”状态也就是学生与教师在心灵上实现了共振,这个共振点,也就是  相似文献   

10.
“因材施教”原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孔子这一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孔子对冉有、子路、子贡、高柴、曾参等弟子的教育上,很少涉及到孔子对子张、子夏的教育。本文就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教育,看他是如何具体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子张,姓颛孙名师,春秋末年陈国(今河南)人。《史记》载: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人。《史记》载: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张、子夏都是孔子晚年亲自教授的门徒,也是孔子的得意学生。他们两人在性格、气质、学业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长。子张仪表堂堂,才貌过人,为人雍容大度,讲究  相似文献   

11.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基本的教学能力。其修养包括:对学生的友善、宽容、慈爱、公正;良好的仪表、风趣的语言、广泛的兴趣以及对差生的关注、耐性等等。 待人和善公正,对所有学生都富于宽容仁爱之心,是做老师的准则之一,教育家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起码的道德。孔子不分门第高低招收学生的“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绝没有  相似文献   

12.
张益群  王绍东 《职大学报》2013,(3):95-98,107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直以来由于“小人哉,樊须也”这一句话背负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罪名.然而一直将自己看做西周礼制的继承人的孔子,不可能轻视西周国民经济的根本之业——农业。就孔子本人来说也不仅参与过农业畜产的工作,而且经营的十分成功。但是孔子一直以来以正名为务,樊迟不顾自身名分,理解错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反而询问孔子关于农事的问题,孔子自然要对他进行批判,因此说“小人哉,樊须也”。  相似文献   

13.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在党中央政策的指引和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已呈现出突飞猛进、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实乃扎根于中国教育这块沃土中。远自春秋时期,就有孔子、孟子、墨子开始私人办学了,并提出“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等等科学教育主张,要求人们要“学”、“问”、“思”、“辨”、“行”等教学原则,迄今仍产生着不朽光辉!为了使我国教育事业得到更加茁壮地发展,只有不断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追“根”寻“源”,与时俱进,才能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教育实践 ,就其最基础、最核心的层面来看 ,是直指人的心灵的教育 ,是学习如何做人的教育 ,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两大难题 ,即现实环境的干扰和人性弱点的顽固 ,但孔子依靠自身强大的人格影响力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难题 ,培养出一批“德行”优异的学生。孔子的教育经验 ,对于当前的人文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诚信如金     
罗维荣 《阅读》2011,(11):19-19
孔子曾经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在孔子看来,信用比什么都重要。  相似文献   

17.
“气”论是庄子解释生死的契机,庄子认为:死为“物化”,对人而言,生之忧苦,死生,“命”也,死生同状是人的本真存在。他主张“安其性命之情”,用旷达的态度来安顿“命”,最终达到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8.
真人孔子     
何伟俊 《阅读》2023,(31):49-50
<正>从《论语》的文本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论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孔子就住在真实的《论语》之中,是一位活生生的人品高雅、思想崇高的真人,其为人既不固执也不虚伪,权变而真诚:率性、率直、率真。《论语》语言简洁,但很多章节都可以读出孔子为人处世的生动故事。日本著名汉字学家白川静读《论语》,读出了“活着的”孔子。他说:“我们在阅读《论语》时,不仅能想象到孔子的音容笑貌,也能捕捉到那不灭的精神。孔子唯有在《论语》里是活着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这种理想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主要存有三种界定,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本文认为孔子的政治理想实际是一种“道德理想”即“天下归仁”的和谐社会,这种理想不仅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孔子出身鄙贱,在当时曾受到轻蔑和奚落.前些年又把孔子说成是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作为孔子是遭逢了莫大的冤枉;作为历史则是彻底的颠倒.本文仅就孔子出身,略加辩证.孔于出身鄙贱,孔子自己是直言不讳,完全承认了的.请看《论语·子罕》中孔子自己的话: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