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一名记者,我们经常要面对名人。 采访名人,相对于采访普通群众,要困难得多,要完成一篇出色的名人报道更非易事。那么,我们怎样去和名人“对话”呢? 一、心理调适 一次成功的名人采访,是从记者的心理调适开始的。从采访普通人到采访名人,采访者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不卑不亢的心理,是记者采访名人的前提。 正确认识名人。有的记者采访名人自信心不足,面对名人,畏手畏脚,过于拘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调动不了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打不开对方的思路。这样的采访往往索然无味,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和名人相比,普通记者也许没有做出他们那么大的成就,阅历也可能没有他们丰富,我们应该尊重名人和他们取得的成就,但名人并非高不可攀。事实上,记者和任何采访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名人也不例外。而且,名人更非完人、超人,他在所在的领域可能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享有崇高的威望,但对别的行当,他可能就知之甚少。因此,采访名人,我们大可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要树立与名人平等交流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采访对象心理在自己、记者与双方关系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在新闻事实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展开。但是,它的具体反应却又必须要表现在采访这一过程中,换句话来说就是采访对象心理是以整个采访过程为反应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从记者进门(甚至从约会谈话)时起直到采访结束,它的开始、中期、后期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不仅有心理过程的规律,也有心理活动内容以及记者与采访对象双方心理互相感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4.
梁霞 《青年记者》2006,(10):53-53
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采访中双方的气氛融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质量,因此记者就要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并设法满足一些采访对象的正当的心理要求,创造能“推心置腹”交谈的融洽氛围,以双方感情上的交流,促进双方信息的交流,使采访取得成功。寻找共同熟悉的人或事,以及相似性,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大多数采访场合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起“自己人效应”的心理效应关系。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中,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共同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薛丽萍 《青年记者》2010,(14):63-63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让新闻心理学进入采访过程 新闻心理学把心理学引进了新闻工作的各个领域。 在采访中,采访者和采访对象都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而采访的材料经过写作,是供给读者的,读者的心理也不能不影响采访活动。因而,采访者、采访对象、读者这三者的心理状态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采访。 采访者心理 采访者心理是决定新闻采访最活跃的因素,其心理状态与采访活动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采访者必须具有对新闻事业的强烈热爱和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必须具有对善与恶、美与丑的鲜明爱憎,心理上必须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等等。这些,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的最佳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过程,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才能打开心扉。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一)在采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合作者,一类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也是不相同的。合作者往有如下心…  相似文献   

8.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其采访对象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记者需要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平等、尊重以及信任的关系,从而引导采访对象能够真实全面说出自己的看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确保整个新闻采访顺利有效完成。其中,人际互动心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内容。新闻记者要求复合型能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新闻记者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新闻记者只有把握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才能引导采访对象积极表达。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 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 在采访对象心理场中,记者形象是环境("E")构成的主件,但并非其全部构件,影响其心理的环境因素可谓林林总总.在某种情况下,有些因素有可能代替记者形象而成为影响其心理场的环境主导.比如,某受访者碰到了一件非常不顺心而又不愿声张的事,哪怕来采访的是金牌记者,也会成为其心理区域"应回避的目标".因此,要提高采访效率,还必须关注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何伟森 《新闻传播》2010,(7):117-117
采访决定新闻报道的写作,新闻记者忽视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之变化情况而往往造成采访失败。采访者首先要以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为取得采访成功的前提.才能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窗户,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正>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访问和采集新闻素材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是沟通人际心理的一门学问。掌握和应用好这门学问,就能与采访对象建立心理沟通的桥梁,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达到搞好新闻报道的目的。然而在个别情况下,对一些习惯用正常思维思考和认识的采访对象,采用矛盾推理和设想推理,从反向中觅突破,开启采访对象的思路,更能拓宽报道  相似文献   

14.
周红斌 《军事记者》2008,(10):39-39
采访当中,记者和通讯员都希望从采访对象处获得更多、更真实的素材与信息。但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大多数是陌生的,彼此不认识,这无形之中就加大了记者和通讯员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想拉近采访双方的距离,就要寻找一个桥梁或媒介,这就是双方的心理接触点。如果找到了沟通双方的桥梁或媒介,即找到了双方的心理接触点,就会造成一种心理相融的气氛,从而使采访对象能够接纳采访者,采访者也可获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和事实。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就是采访心理。新闻采访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双方之间的心理互感和作用是大量的、客观存在的。采访主体心理即记者心理,采访客体心理即采访对象心理,这是一对矛盾。而采访主体心理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新闻采访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活跃因素。记者在采访中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阻力、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才能出色地完成复杂的采访任务。 采访主体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结合新闻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采访主体——记者应当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赵子为 《记者摇篮》2012,(10):15-16
心理互动是心理学名词。媒体人对此的解释就是沟通。这里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采访活动中心理互动功能。与人沟通是记者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心理互动是完成采访任务的保证,深层次心理互动是提高新闻质量的手段。我们在走基层采访实践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被采访对象。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我们的采访会有不同深度,那么,是什么影响着采访内容的深度挖掘呢?不是双方身份和文化差异,而在于你能否与对方在短时间内搭建一个良好的心理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互相感应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论,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是积极的、双向性的。即记者需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新闻事实,同时,采访对象也需要向记者倾诉困惑、反映情况和宣扬主张。 不可否认,在新闻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感应,有积极的、符合意愿的;也有消极的、不符合意愿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作过一次采访对象意  相似文献   

18.
杨晨 《新闻世界》2013,(11):216-217
采访对象作为采访活动中信息的重要提供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采访对象了解到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信息含量和可信程度。为了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最大限度的获取新闻信息,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新闻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笔者通过对采访对象心理影响因素的分析,希望能够找到应对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完成采访任务,为受众还原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访心理.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语言交流,而笔者认为,在采访过程中同样也不能忽略与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处于同等重要地位,记者应该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与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