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汝东 《今传媒》2014,(3):8-12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陈敏南 《记者摇篮》2005,(2):51-51,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宣传事业发生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宣传工作逐步摆脱单一的宣传模式.开始注重探索新闻传播规律,以达到新闻的有效传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将新闻传播学规律引入新闻报道,开拓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宣传效果.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受众的接受认知角度.分析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实现有效传播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宣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方 《当代传播》2006,(5):84-8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无形资产。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笔者认为,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播中国文化,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本文以奥运宣传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了以传播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来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肖蓉 《传媒》2020,(2):52-54
全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进行融合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核心渠道,作为“两微一端”中的核心构成,互动传播是其基本功能,但如何在维护功能运行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以彰显客户端的品牌个性,强化受众黏性,成为运营方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国内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运行实践为例,重点总结了其互动传播的特色,期望能为我国新闻客户端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良好范式。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新闻报道在新闻客观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西方新闻更倾向于负面报道,中国新闻则以正面报道为主。这主要是中西方新闻传播思维、传播体制及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本文从中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体制的差异出发,分析了不同新闻传播体制对新闻报道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在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整体的美誉度方面更注重讲好“中国故事”,而对“中国观点”的表达重视不够.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我国媒体新闻评论在国家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强化主体意识、善于把握契机、坚持原则立场、讲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8.
国际新闻传播对一个国家塑造其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国际新闻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影响,从日常新闻和突发新闻两方面展现了目前新闻播报的现状,并以中国时政新闻传播为例,分析在目前中国国际形象塑造方面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误读,是对文本所反映的对象的曲解或误解,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只要有传播活动,必然会有受者对传者的传播意图的误读现象存在。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新闻运作模式不同以及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这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塑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和新闻操作等具体业务方面阐述了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误读现象,以加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误读,是对文本所反映的对象的曲解或误解,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只要有传播活动,必然会有受者对传者的传播意图的误读现象存在。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新闻运作模式不同以及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这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塑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和新闻操作等具体业务方面阐述了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误读现象,以加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斌 《青年记者》2017,(26):73-74
近20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开始了从单向至双向的转变.1995年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向世界说明中国”①取代“向世界宣传中国”成为对外传播的指导理念,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充分发挥出主流新闻媒体的话语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路径.从2012年开始,新华社相继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开设统一的官方账号,②成为新华社海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其扩大全球影响、创新对外报道形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新华社在推特上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展示出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治传播学角度,结合相关国际关系理论,对国家形象的功能价值和建构途径进行阐释;以国庆60周年报道为案例,通过对网络媒体的新闻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将国家形象概念操作化为政治、人权、民族等9个维度的指标,测量外媒新闻报道倾向,评价对外传播对国家形象构建的成效,试图得出各维度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及各维度间的关联。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困境的内外部原因,并从战略传播角度提出建构和传播积极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门永生 《记者摇篮》2009,(10):39-39
“民生新闻”从产生就是以社会的底层视角,开拓新闻来源的新渠道,增加媒介传播功能的民主功能。而“民生新闻”发展的误区使得其本身越来越往浅薄的方向发展,突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所以,民生类题材电视新闻开始重新进行新闻的理性定位,寻找到了解释引导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新闻”。这是对“民生”题材新闻报道角度的丰富。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新闻编辑工作的成效来说,是需要使用一些方式来对其进行评估和衡量的,这种评估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编辑工作的成效进行检验,同时还可以对新闻传播的质量和传播的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善,这种评估对于新闻传播工作的检验和改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一、新闻传播效果的含义新闻传播的效果考察指的就是新闻报道对于群众的作用和在群众中影响的程度。新闻传播的效果是具有双重含义的。第一方面说的是新闻报道在受众中所产生的结果以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理念由“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进阶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理念、对象、模式和方式上有所调整和转变通过阐述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型,分析了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转型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仝鹏 《出版广角》2016,(17):85-87
近些年,新闻传播“标签化”现象明显,造成很多传播偏向,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成为显要特征。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贴标签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负面标签更是给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报道人物、报道事件和受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只有去“标签化思维”,才能真正解决客观性原则与新闻“标签化”传播之间的悖论,回归新闻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文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浅析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的主打新闻栏目“中国新闻”从1992年10月1日开播以来,迄今已改版十次。 纵观“中国新闻”的十次改版,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一条贯穿其中的指导思想主线,这条主线就是“中国新闻”栏目日趋成熟的传播理念、编辑方针——以追求最佳传播效果为最终目的,实现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科学地把握对外传播与对内宣传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两个方面着重体现这种个性差异,紧紧地抓住海外观众的需求、兴趣、文化观念、民族心理和收视习惯等方面的特点,不断地提高对外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有关“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的新闻传播,一时间可谓铺天盖地,从众多媒体即时而又热烈的关注使这一事件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热点与焦点合为一体的社会事件。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一社会事件首先是一个新闻事件。这不仅是因为这一事件通过从新闻报道到新闻评论得到了纷纷扬扬的传播,并且以不同的新闻话语形式率先触及到与整个社会保障体制密切相关的现存医疗弊病;更是因为这一事件从电视新闻到网络新闻的传遍天下,在不同形态的媒介传播中显现出新闻传播在网络时代的重大变化,从而揭示了网络新闻传播以其媒介传播的现实优势促动新闻…  相似文献   

20.
“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指新闻传播学突破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和媒体内部业务为主的传统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也突破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走向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为了适应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必须进行的新的调整、突破与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