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弓力成 《今传媒》2012,(1):37-38
现今社会,媒体发展愈加迅速,公民舆论权利的保障愈发成熟,公民记者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形式慢慢发展起立。他们是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的普通人,但是却代替专业记者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类新型的传播者群体,与传统媒体记者相较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两岸公民记者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尝试深入研究公民记者的诞生、发展、缺陷及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记者作为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应运而生,他们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公民记者拥有更丰富的新闻来源、更快捷的传播手段、更多样化的成员组成、更及时的反馈信息,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形成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应对挑战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公民记者的兴起颠覆了原有新闻传播的生产方式,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本文从公民记者角度出发,在厘清现阶段公民记者的参与式传播行为特点的同时,审视公民新闻记者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探究公民记者良性发展的路径,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张娅琼 《今传媒》2013,(6):126-127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在公民新闻的发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民记者对自己亲眼所见之事报道已不足为奇,对具有冷静思考和专业技术过硬的新闻专业记者提出了挑战。可以这样说,在报纸和专业记者出现之前,每个公民都是一名记者,不断发展成为新闻采集的一股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刘辛未 《今传媒》2014,(7):128-129
本文首先对公民记者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在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公民记者是在自媒体语境和公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传播工具,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报道、收集、分析、评论等新闻传播活动中,并且区别于职业化记者的普通传播个体;继而分析公民记者与新闻线人、专业记者、互联网记者之差异,以更加明确公民记者的内涵,并对公民记者草根性与全民性、独立性与非职业性、及时反馈与交互传播等特征与属性进行简要概括与论证。  相似文献   

6.
刘可嘉 《视听》2016,(11):154-15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语境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强调信息在社交网络传播中所产生的价值。在社交媒体方面,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会大大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丰富新闻的内容,给社交媒体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传统媒体记者在互联网思维语境下报道新闻、解读新闻是作为一个专业记者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互联网思维的特性及其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变化,探讨传统媒体记者如何适应网络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是以及时、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职业。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是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要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甚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更多的人拥有了及时发布最新信息的能力。普通公民也有可能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人物,"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使得公民记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本文旨在探讨强势来袭的"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角色错位与越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弓 《新闻记者》2004,(4):15-16
当前,媒介的力量随着传播的发达而日益强大。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记者也在自觉不自觉中步入误区,记者角色的错、越位与扭曲变形便是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错位与越位当前我国新闻实践中,媒体的权力“扩张”,记者出现角色错位、越位的现象实在不少。记者成了“包青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新闻媒体已经逐渐地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形式也从传统的大宗媒体传播转型到了新媒体信息平台的信息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媒体进入到了大众化的时代,是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媒体传播中所诞生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而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媒体记者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也逐渐增加,换句话说,传统的媒体记者不得不面临着角色转变的危机。同时,传统媒体记者的角色转变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大趋势,不转变就会导致自身媒体传播技术的低效率化,进而跟不上媒体信息的发展。本文正是就如何更好地在新媒体时代促进传统媒体记者角色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期为传统媒体记者的角色转变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自媒体时代,记者角色转型已势在必行,以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并存的传播环境为切入点,阐述了自媒体时代记者需要从理念和操作层面来进行角色的转型,从而更好地服务公众.  相似文献   

11.
梁莎莎 《今传媒》2011,19(1):133-134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对资讯流通的主控力量,人们可以更加快速地从网络中了解到最新的资讯而不受传统媒体的控制,普通民众的声音有了表达的地方。他们开始利用身边的数码相机、手机、互联网等,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奇闻异事。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正因如此,也就催生了"非职业记者"的出现。甚至对新闻事件进行采写、评论或发布,这种现象的出现逐渐成为传统媒体的一种补充,在社会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阐述非职业记者出现的社会条件,分析非职业记者的局限性并提出其解决方法,务求规范非职业记者的传播行为,使新闻事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所谓“公民记者”并算不上真正的记者,只是业界与学界对公民参与新闻传播、履行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种鼓励。“公民记者”时代,如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规范“公民记者”参与传播,是媒介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李彬 《新闻传播》2023,(5):12-1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受众在新闻信息获取方面也有了多元渠道可供选择,传统媒体记者的主流传播地位受到影响。现如今媒体行业的结构形式已然发生改变,逐渐朝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所以,在当前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新新闻工作理念与模式,积极寻求转型。本文将首先对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困境进行简要分析,然后重点针对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可行策略予以深入探究,希望能为传统媒体从业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9,(9):26-33
30年来的记者角色研究表明,尽管研究的问题及内容各异,但都存在一种专业主义的研究视角,并发展出了一套在中国语境下特有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这一专业主义话语内含着传统与现代、偏离与回归、西方与中国、消极与积极的对立叙事,对专业主义理念与规范的认同和实践往往被视作记者角色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偏离到回归以及精英记者区别于普通记者的标志。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充满争议,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却被理想化并赋予了无限寄托,被期待去抵御市场的诱惑以及公民记者、用户生产内容等新媒介现象的挑战。然而,新的媒介趋势表明,体制内媒体愈发主动寻求体制的庇护,体制外媒体依旧无法获得新闻采编权与记者的合法性身份,专业主义所赖以存在的自主性前提面临困境。超越专业主义的视角,回归本土政治体制环境,并面向记者称谓泛化的事实,成为思考记者角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魏丽 《新闻世界》2021,(2):68-70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媒体时代到来。面对变革和挑战,传统纸媒应如何把握未来发展之路?如何成功转型?本文认为,纸媒能否成功转型,也取决于纸媒记者角色的转型。因为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新闻的采写、发布与传播等都需要记者来完成。现就全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角色的现状与转型路径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垒 《现代传播》2014,(4):50-54
本研究探讨当"公民记者"或"自媒体"所具有的朴素伦理标准进入新闻传播流程时,对传统新闻伦理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追溯了新近发生的若干热点事件产生、演化的传播链条,分析了"公民记者"、传统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以及资本化网站在其中的角色及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传统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避和忽视、都市类媒体和网站片面市场化取向,都使新闻伦理面临解体的窘境,"公民记者"的加入事实上加剧了这种解体的趋向,并使之变得更加破碎和混乱。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4)
自1988年"公民新闻"在美国提出以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公民传播权力的激活,公民新闻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由记者改变为公民,其理论建构也由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调整为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面对当下公民新闻的乱象与伦理拷问,公民新闻尤其需要提升公民的"记者素养"。在公民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播伦理的追问以及媒体追求社会担当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公民记者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进一步实现公民的传媒接近权的同时,一大批虚假、夸张的公民新闻也随之出现,给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导致公民记者报道的新闻质量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并且相当复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夏琼 《中国广播》2012,(7):93-94
所谓“全民记者”,其实是指诸多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公众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线人’作用的一种现象。深入来看,他们与专业记者存在根本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特征、社会功能和具体操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松晓 《今传媒》2016,(6):35-36
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曾引起社会关于记者新闻道德的大讨论,而其背后所反映的记者的职业责任和记者作为“社会人”的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也在各种新闻事件中屡见不鲜。对待这种由于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不一致带来的伦理困境,有必要寻求一个两者平衡的“度”。而自媒体发展后出现的“全民记者”现象也使得这种新闻专业领域的矛盾开始随之出现普遍化和“去专业化”趋势,新形势下,处理“拍照还是救援”的矛盾的方法,在拍摄技术日新月异、拍摄过程日益便捷的当下,有着重要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