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党的喉舌,代表新闻舆论部门的话语力量,在国家垂直体系建构下具有多重新闻话语表现形式.本文以"柴静现象"为探讨对象,通过"柴静现象"的话语表现特征,从个人、媒介、民意三方面论述记者型新闻主持人的话语空间,探究扩宽主持人话语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刘兴 《新闻前哨》2007,(6):59-60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进一步实施,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越来越深入新闻人的意识之中,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个亮点。人文关怀思想体现在电视对农节目中,就是要在节目的选题思维、采访视角、叙事方式、主持风格等方面,更多地体现人本思想和对农民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加大,对精神渴求的愿望也在逐渐增加,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呼吁声越来越高。作为新闻传媒的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满足公众精神和情感的诉求,引导受众群体往积极的方向思考,解决他们心理层面出现的困惑和障碍。文章是作者在学校上双学位时学习电视编导这个专业截课中选中的文章题材,并以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为例,探讨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对受众者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热点话题的节目评论都要被各大网站转载引用,作为此事件的权威意见。《新闻1+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传递出新闻评论节目所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作为,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6.
新闻、新闻人、新闻真实,是新闻学最基本的专业术语,其内涵和所涉及的各类问题也是新闻研究者、新闻教育者和新闻从业者探讨与思考最多的领地。柴静①以一个专业记者的眼光和视角,通过剖析自己亲历的一些重特大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务实而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对节目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民生新闻主持人对节目效果的直接影响,主要就表现在是否完全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民生新闻之所以会受到百姓的欢迎,就在于它"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人文关怀"。本文在分析完民生新闻栏目的特色后,提出了民生新闻主持人根据节目特点该如何定位、塑造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刘文红 《青年记者》2007,(18):66-67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和内容,通过对新闻嘉宾的现场访谈和主持人思路的引导,反思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思考,给人以启迪。由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时效性强,选题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备受人们关注。但是,在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由于节目诞生时间较短,节目制作者、主持人对人文关怀内涵的理解不到位,甚至节目制作人员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达不到人文关怀的制作要求,一些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人文怀内涵的表现差强人意。这同时代发展和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自身发展要求都极不适应,需要电视工作者从理论上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9.
李鸿谷 《青年记者》2006,(15):49-51
“亮出你的额头来!”进入北京羊坊店西路,那个被央视新闻评论部称为南院的三楼《新闻调查》办公室,在这里呆了有些年头的“老人”庄永志望着柴静,直截了当地说:能不能变变你的发型?这是柴静《新闻调查》生涯的第一天。“非典”来了柴静进入《新闻调查》的第一天,制片人张洁在权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和内容,通过对新闻嘉宾的现场访谈和主持人思路的引导,反思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思考。由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时效性强,选题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备受人们关注。但是,在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由于节目诞生时间较短,节目制作者、主持人对人文关怀内涵的理解不到位,甚至节目制作人员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达不到人文关怀的制作要求,一些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人文关怀内涵的表现差强人意,这同时代发展和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自身的发展要求都极不适应,需要电视工作者从理论上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1.
徐丹芬 《今传媒》2013,(1):86-87
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为评判标准,以《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和《柴静:对话李永波》两期节目为例,分析电视专访节目中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以其"采用平民视角、站在百姓立场、评说生活事件、体现人文关怀"等特点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的语言表达上要做到价值取向平民化和语言风格个性化,防止庸俗化,力求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当今电视节目声像结合的特质,使之成为最具媒体艺术的传播亮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其语言艺术是节目最大的关注点。本文以柴静在节目中的采访语言和主持语言为例,分析电视新闻采访中媒介与公众、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互动的语言艺术,寻求最佳的新闻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闾丘露薇对柴静的采访方式和采访观念的批评引发社会争议,这个话题关系到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身份定位,前者推崇"置身事外",后者倡导"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反映了当前电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下半年,我在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面对面》栏目学习实践,在三个月时间里,我参与了部分节目的选题、策划和采制,目睹、感受了央视同行们对在新闻采访中体现“人文关怀”的理解和实践,对“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女性参与和主持的电视新闻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已出现越来越多的由女性参与主持或是单独主持的栏目。比如柴静主持的《新闻调查》、张泉灵主持的《东方时空》、敬一丹主持的《焦点访谈》等。同时,节目的类型由原来大部分集中在社会新闻的领域更多地转向政治、经济、军事、体育等男性较为擅长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周蓉 《新闻世界》2010,(9):22-23
民生新闻以其"采用平民视角、站在百姓立场、评说生活事件、体现人文关怀"等特点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的表述和整体风格的把握上,应从外在形象、语言表达、个性气质、文化内涵等四个方面着手,使角色和节目统一和谐,成为一个具有综合传播素质,并具备独特魅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特色主持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新闻节目有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新闻内容、报道范围、节目时长、节目形态,从量到质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多种节目形态不断涌现出来。从宏观上来看,大体分为两种: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那么,目前的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播音有哪些特点呢?下面笔者结合业务实践,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贵平 《新闻前哨》2005,(12):40-41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塑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好民生新闻,如何在把握好民生新闻民本理念的同时,警惕新闻的“庸俗化”倾向,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突出个性化,规避同质化。 电视民生新闻的同质化主要反映在不同地区的节目类型相似、缺乏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内涵;节目构成、主持风格、采编播手段、节目包装以至节目内容上都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20.
好新闻作品有什么标准?央视《新闻调查》中著名的大眼睛记者柴静说:“好的新闻是有人情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