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广泛深入的调查基础上,对大鸿寨景区内的生态旅游植物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旨在为大鸿寨景区生态旅游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针对目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大鸿寨景区内生态旅游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禹州大鸿寨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鸿寨位于河南省禹州西北,属暖温带区域.经调查,有种子植物121科、558属、1159种.经研究发现大鸿寨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共有15种典型分布和15种变型,植物区系特点:以温带成分为主,兼有一定热带成分,具有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交替的特征;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原始性特点;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与其它植物区系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海岛,濒临南海,属热带季风气候,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本文拟就海南岛动植物资源的生态地理分布,自然保护区及资源特点作一介绍,为广大教师、研究人员前往海南岛实习和研究采集提供资料。一、植物资源的生态地理分布海南岛的植被共分为两个亚地带、五个植物区:1.琼北丘陵台地常绿季雨林亚地带,包括琼北沿海台地常绿季雨林、红树林区和琼北山前丘陵常绿季雨林区,该地带资源种类丰富,植物量不大。2.琼南丘陵山地热带季雨林、山地雨林亚地带,包括西南部滨海台地落叶季雨林、灌丛区、中部丘陵山地季雨林、山地雨林区以及东部滨海丘陵台地常绿季雨林区。二、动物资源的生态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4.
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生态体育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绥化市森林、水利、山地、旅游、冰雪、农业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为开发生态体育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主客观因素是意识淡薄和生态环境。开发和应用生态体育资源,推动生态体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人才、市场、环境、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等几个方面来构建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秦岭北麓为例,在探讨了山地体育资源特征和户外山地体育产业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秦岭户外山地体育产业发展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加强户外山地体育产业开发的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做好户外运动宣传普及工作;加强招商引资;构建"生态搭台、体育唱戏、旅游听曲"的生态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将陕西秦岭北麓户外山地体育产业打造成一个以低碳环保﹑绿色生态﹑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理海东山地城市的SWOT分析,提出建立山地生态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内部优势、依靠外部支持,实行保护优先的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战略;凝炼海东山地城市文化特色的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健康城市,以期实现大理城市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分析了河南山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即东西交汇、南北过渡;生态良好,生物多样;地质复杂,地貌迥异;分布集中,组合良好;特色突出,文化厚重;量大面宽,吸引力强。旨在为河南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娟 《华章》2011,(25)
河南黄河湿地处于黄河中游和下游的过渡地带,同时又处于我国黄土高原和豫西山地丘陵、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沼泽面积较大,水热条件优越,地处中原,是多种水禽及鸟类迁徙停留和越冬的理想栖息地,具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对河南黄河湿地的旅游资源分布、开发现状以及在开发过程暴露出来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为河南黄河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六盘水作为贵州省内海拔较高的地区,山地资源丰富,部分山地旅游资源品级较高且具有独特性。为了有效利用山地资源和避免产品开发的同质化,提高六盘水山地旅游的竞争力,文章在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六盘水山地旅游资源,对六盘水山地旅游的特色开发进行探究,提出推行山地生态旅游,精品化、特色化、多层次发展,打造以气候、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增强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措施,力求实现六盘水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包括高原在内的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因此,搞好山地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对于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作用和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一、山地国土资源的现状特点 山地国土资源形成于特定的山地环境,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因而山地国土资源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资源丰富,但地域差异大 从总体上看,山地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以矿产、水力、生物、建材、旅游等资源尤为突出。这是山地国土资源的优势所在,它们为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但是,由于山区地质、地貌、气候等方面的差异,资源的分布又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有的地区资源丰富,有的地区则资源贫乏。例如我国森林主要分布于东北山地、横断山区及南岭地区;金属矿主要集中于南方山区(如南岭、横断山区),而非金属矿(如煤)则主要分布在北方山区(如山西)。在某一区域内部亦存在差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资源贫乏的地区也存在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地方,这一特点是山地国土资源在利用上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遗产的密集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体育旅游开发的优秀基地。基于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要恪守"保护"的矛盾,选择如何合理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生产性方式保护及其价值利用。  相似文献   

12.
山地生态经济开发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分类利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本文就龙岩市上杭县蛟洋乡山地生态经济开发示范区特点,提出了开发营建的技术措施,并对其效益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开发长泰旅游资源推进海西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泰位于厦门、泉州、漳州的结合部,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泰旅游的开发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举足轻重,目前正遇上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了长泰县的旅游资源状况、整体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寨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旅游经济集聚现象.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进一步发展,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相对集中,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生态破坏、品牌缺乏、竞争力不强等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在政府引导,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强化区域旅游竞争力等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山地生态经济开发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分类利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本就龙岩市上杭县蛟洋乡山地生态经济开发示范区特点,提出了开发营建的技术措施,并对其效益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当前彝族民间信仰具有许多社会功能,具有促进村寨和睦、传承彝族文化、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维护基层信仰安全等积极作用。在彝族文化的研究工作,以及彝区新农村建设事业中需要透过宗教的外衣,重新审视和挖掘彝族民间信仰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灵 《初中生辅导》2010,(17):45-46
西部地区是全国生态资源要素的源头区、水土流失敏感区、风沙源头区,这里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全国的环境和经济建设,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起着生态屏障作用。然而由于历年林地开发和森林过度采伐造成的长期破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北川县五龙寨和理县桃坪羌寨的村寨旅游发展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分析,提出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即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称多县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并定性分析其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征,同时运用“奇石画布”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通过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以民族民俗风情为主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多角度的论证,提出三江源区旅游资源开发设想,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川西山地在地域界定上主要是指四川西部龙门山一线和邛崃山脉中南等山区地带,该区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位,过渡地带的特殊地理区位和地质构造环境,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和生物景观,聚集了包括九寨沟等众多世界级景区在内的大量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这一地区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的最有效途径,但随之衍生的许多问题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作者在对四川省九顶山风景区①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察时发现:川西地区尚有大量类似九顶山风景区等极具开发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这类景区的成功开发对整个川西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互补作用。但在现有开发规模和已有旅游产品形象遮蔽影响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形成有竞争能力的新旅游产品以提高该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深化川西山地旅游开发,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已成为西部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川西山地旅游资源的空间竞争分析1.川西山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川西山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地形地貌多元化,气候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生态旅游资源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垄断性;兼有李白故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使得川西山地旅游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