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勾画出了农村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建设思想:以发展基层民主政权为基础的农村政治建设;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建设;以开展农民文化革命为动力的农村文化建设;以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核心的苏维埃政党建设。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制度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推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强调要发挥政治教育作用。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要使人民群众都深刻地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以及把这种认识付诸实现,可是它面临着重重文化困扰,“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因此,消除文盲、提高人们的经济能力、同官僚主义作斗争成为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设任务。列宁发展了政治教育的理论:突出了实践性是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抓住了生产力是衡量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的根本标准、执政党的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把握了政治教育“长期性”的根本特点。上述论断对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列宁所要实现的主要政治目标,消除官僚主义则是列宁所要克服的主要政治危险,而最终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构成了列宁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主旋律。列宁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从其成效来看,效果是明显和突出的,苏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然而,列宁去世后,苏联背离了列宁的正确主张,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列宁新经济政策提出六十年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从而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延续和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胜利后,官僚主义在俄共党内和苏维埃国家机关中逐渐蔓延起来,严重地影响到俄共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此,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共党和苏维埃国家同官僚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重温苏俄时期反对官僚主义的历史,总结俄共党和苏维埃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经验,无疑对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经过努力,逐步建立起了苏俄政治体制,但这种体制并不完全符合列宁的理想。针对苏俄政治体制逐步暴露的弊端,晚年列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想。在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带来严重后果的特定条件下,邓小平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晚年列宁关于苏俄政治体制改革与邓小平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有许多相同点:两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基础上在原有体制暴露出了弊端的条件下提出的;改革的目标相似;内容相近。但二者基于不同的国情,结果迥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反官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都曾对什么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和如何防治官僚主义作出了阐述.党的反官僚主义思想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来源,对我们新时期开展反官僚主义斗争有如下启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改革、健全党的干部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鼓励群众实施党外监督.  相似文献   

8.
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法律理论的基础上,列宁基于苏俄当时国家政权巩固和苏维埃法制建设的时代需求,详细地阐述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司法制度的建构以及司法者所应秉持的理念尤其是司法功能的问题,并具体应用到苏俄的司法实践。列宁认为,巩固国家政权的单一政治统治职能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司法在革命胜利初期的时代使然;进入国家和平建设时期,司法所发挥的功能应当是制约国家公权力的政治职能与保障苏维埃社会稳定和经济有序发展的社会功能以及通过法律适用裁决纠纷维护权益的法律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廉政建设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领袖人物有关思想相比较,具有自己的特点:即着重从思想方面去分析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重视英模人物高尚道德的感召作用,用政治要求去防止、消除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0.
1921年入夏以来,商品交换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很快被商品买卖所击败,苏俄再一次退却,促使列宁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运行基础和策略方针。首先接受商品交换失败的经济现实,坚定地退却到商业和货币关系。退到商业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新经济同农民小经济的结合;为了保障这个结合,他赞成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推行经济核算制。列宁认为,在各种经济成分中确立商业和货币关系,并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是消化十月革命政治成果的改良主义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列宁这时在理论上仍然把商业、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事实上已经把市场关系引入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在实践中检验市场能不能与社会主义相容留下了现实立脚点。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胜利初,列宁持实施巴黎式的人民直接管理的思想,在以后的实践中演进为由党领导人民进行管理的思想。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他持建立"铁的政权"即强有力的政权的思想,在以后的实践中演进为加强法制和依法办事的思想。苏俄历史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后,列宁发现并批判了机关工作的官僚主义,主张"收拾"官僚主义者,他逝世前夕上述思想演进为改革和精简机关、节省开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列宁关于苏俄“社会教育”的思想俞良早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教育”即对工农群众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设立了主管社会教育工作的行政机关──政治教育委员会,中央...  相似文献   

13.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新经济政策时期,他从巩固工农联盟、强化民众认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反对党内分裂,反对官僚主义、防止脱离群众,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利用和警惕资本主义因素等方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维护政治安全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艰辛的实践探索,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政治安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习和研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思想,对推进我国政治安全建设、筑牢政治安全防线、保障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能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纳入阶级斗争的范畴,党的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党的制度创新的完成而是党的制度创新的开始.在反对官僚主义斗争中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任务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制度创新.在反对官僚主义斗争中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意义在于: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体现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建党的原则,体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综合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是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并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型态,二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型态。社会主义只能发生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顶点上,社会主义所能确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基础,只能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当年曾反复强调落后国家在世界革命胜利之后,必须和平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而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同样认为应该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总结列宁和毛泽东等人反对官僚主义的经验及其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时期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官僚主义产生的制度原因,提出了以制度建设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对现阶段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防止和克服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领导了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对这段历史进行考察,研究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建立初期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1917年末至1918年中这几个月的时间内,俄国无产阶级自上而下地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列宁从当时苏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把苏俄的经济建设转上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轨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贵探索,新经济政策对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5、36、37卷收载的是1918年7月至1919年12月期间的列宁著作,相当于中文第1版第28、29卷和第30卷的前半部分的内容。在此期间,苏俄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三卷中的文献,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提出到形成的全过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国内战争中执行的一整套非常措施。这种战时体制首先体现于经济生活,也涉及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列宁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提出了"两种遗产"的思想,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所应接受的文化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倡"文化的党性"原则;批判民族主义者的"民族文化",提倡"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立足于苏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具体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